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深义(禅修版) 2▪P3

  ..续本文上一页如果众生没有宁静下来,去体会、去解析,生命是充满著抱怨,怨东怨西,你就活在苦海的世界里面。

  如果你的心能够宁静下来,慢慢去体会,就会知恩、感恩、报恩,当我能够喝到水、止口渴,我就对法界感恩,能够在这里禅修,一下座就可以吃饭、吃菜,我们对种种的善因、善缘,这些护持的菩萨,就是心怀感恩。真正有感恩的心,生命就会脱胎换骨,身心也会渐渐柔软,会越来越安祥、越快乐;真正有感恩的心,周遭的因缘都会不断往善的因缘方面发展。如果你是抱怨的心,周遭的因缘都会渐渐往坏的方面发展。

  学员问:观呼吸是要全身放轻松,跑掉了就拉回来、不要抱怨,这种观察力对我们初学者来讲,是不是有时候要放松、轻松?因为在不观的时候,会觉得比较舒服,而观的时候好像有一件事情在做,这样是不是?

  法师答:

  一、如果不观,我们的心就是很散乱,然后跑东跑西,现在要你回来观察,当然是一个习惯性养成的问题,由于我们平常散乱惯了,如果这样很舒服、能够让你见法,也很好啊!没关系!你继续散乱啊!问题是当我们的心在散乱,就是处在“无明”的世界,对很多事情不清楚、不了解,结果我们很多背道而驰,苦果就在后面跟著产生,因此,你要出离苦海,不得已就要透过一些方便法,透过有为、有修的过程,这些你都要经历过,如果不接受有为、有修的过程,就无法来到“无为”的世界,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二、我们的心一样有它的习性,把原来心猿意马、飘东飘西的坏习惯,渐渐变成为好习惯的过程,就是要透过有为法,让我们的心慢慢能够适应,你的心就像一匹心猿意马,现在要把它拉回来,在过程中它会拉扯,有拉扯就会有苦、会有用力,这是很正常!只要你有耐心、有毅力,你要修行、要成佛,要有魄力、要有决心啊!佛道无上誓愿成!不能够太放纵自己,否则还是在苦海里面浮沉,因此我们要不断的自我挑战、自我期许、自我挑战。

  三、当经历过这样一个有为法的过程,你的心就会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它就会渐渐的乖巧下来,慢慢的稳定下来。当你的心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清醒明觉活在当下,就能够处处见法,这时候就把“无明行”变成“明行”,从贪、嗔、痴、无明的心,慢慢变成为 “明心”,就能够见法、就能够见性、就能够开悟。所以,修行的过程是有甘有苦,你们的心路历程,我都经历过,我也可以了解,但是这个过程要去面对、要去接受、要自我期许。

  学员问:所谓“寻、伺、喜、乐、一心”,打坐时,是不是也要进入“寻、伺、喜、乐、一心”的情况?

  法师答:

  一、 “寻”就是找寻,在修行的过程,都是不断的寻寻觅觅、在找寻。很多的方法,佛陀都已经帮我们寻找过了,中国有所谓“ 神农尝百草”,像我本身是中医师,这些祖先用生命去品尝各种药草,然后告诉我们哪些是有毒的?哪些是没有毒的?哪些有什么药效?他们用生命去寻找、去尝试过,然后告诉我们哪些是好?哪些是要避开?佛陀也是一样用生命去找寻,然后告诉我们哪些方法是很妥当的方法?现在我们已经可以避免掉很多不必要的寻找,可以舍下很多的方便法,所谓“正直舍方便”。

  二、现在的范围又缩小到呼吸上面的寻,就寻找点、线、面方面,或是寻找怎么去调整,在变换的过程,它就是寻找,当你寻找到一个不错的方式之后,就安止在此方法上面,然后继续在上面用功,叫作“伺”。只要“寻、伺”继续做,又懂得放松的要领,后面的 “喜觉支”就会产生,一般打坐不容易产生“喜觉支”,就是因为你一直在练工夫,或是不得法,最重要是没掌握到放松的要领,“喜觉支”是由“伺”而产生。

  学员问:当我们在观呼吸时,是要安住在一点?还是一线?还是体?或者说三种都可以自由的变化?

  法师答:

  一、如果还停留在“点”与“线”之时,“喜觉支”不容易产生,因为此时你的心还在用力、努力的过程,当来到“面”之时,你的心才比较容易放松,放松,此时“喜觉支”比较容易产生。当 “喜觉支”产生之时,就要讲述到“受念住”,有两种练习方式,一是继续观察你的呼吸,让“ 喜觉支”自然生、自然灭,另一种方式就是当你进入“喜觉支”里面观察,去体会什么叫做“喜觉支 ”,身体里面的波动、变化是如何?去观察、去体悟,体会当下都是不断在生生灭灭、不断在变化,这里面就有“受觉支 ”,意即“受念处”与“法念处”。当在观呼吸时,觉得好像要用力,就是在寻、伺的过程,记得!“喜觉支”是你的心能够安住在上面,不必再用力在拉扯,“喜觉支”才会产生。如果你的心还很容易跑掉,还会觉得很累、很疲倦,还要再用力拉扯,当然这些都是一个过程,都是要经历过的,只要你还在寻、伺的过程,“喜觉支”就不容易产生,但是这就是坏习惯,我们要把它矫正成为好习惯,因为总是要有过渡时期,要给自己时间。

  二、所以,我不会逼你赶快产生“喜觉支”,如果期待赶快产生“喜觉支”,就会有所求,当你越希望入定,就越没办法进入“定”;当你越有所求,你的心就会绷紧,就没办法产生“喜觉支”。因此,精进用功只要掌握住方法,好好用功一门深入之后,寻、伺稳固安定,懂得放松的要领,“喜觉支”就会出来了。如果欠缺前面点、线的基础,你的心很容易跑掉,因此前面的基础还是要具有。

  三、所谓“喜觉支”,就像是当你很高兴的时候,最初会哈哈大笑,但是哈哈大笑总不会持续几个小时吧?!前面很高兴、哈哈大笑,但是后来还是会眉开眼笑,内心还是会很愉快,还是会微笑、有笑容,这就是一个比喻,就是进入“乐觉支”,因此“喜觉支 ”是频率比较高、比较强、比较大。比如我现在敲这个磬,一开始敲下去声音满大声,在很大声的阶段,假设整个过程是一分钟,前面十秒钟就像 “喜觉支”,后面这些会余音绕梁,叫做“乐觉支”,因此“乐觉支”就是跟在 “喜觉支”后面,“乐”是更安祥、更柔和。前面敲下去的大声剂量高、频率高的,是“喜觉支 ”,后面慢慢余音绕梁的,就是“乐觉支”。

  学员问:在行、住、坐、卧之时,在观察之中,要不要把呼吸也观察进去?

  法师答:如果在动态时,有两个著眼点,一是继续把主要的觉察力放在呼吸上面,然后身体只是走,主力不是放在身体上面,但是你知道自己在走路,不会撞到墙壁,因为还是稍微有在看、稍微有注意,这是一个方法,可以继续把你的主力放在呼吸上面,把七八分的觉察力放在呼吸上面,两分放在身体上面,这样就好。另一种方式就是不去注意呼吸,而清楚觉察当下的移动、动作,意即“身念住”都可以应用,这两个方式我们要掌握到重点,最主要是让我们的心,能够清楚明觉活在当下。当你放在呼吸,呼吸也是当下正在进行,你的身体动作,也是当下正在进行,两者都可以。因为有时候你需要宁静,有时候你需要动,这些都可以去练习、可以去应用。

  学员问:在我们观动作时,吃饭的时候要专心吃饭,睡觉的时候要专心睡觉,是不是就把注意力都放在动作上?吃饭的时候专心吃饭-观吃饭,睡觉的时候-观睡觉?另外我们在吃饭或睡觉时,是不是也可以把知觉打开?对所有大自然、外界空间都保持一种知觉?因为在我昨天睡觉之时,就是有这样的一个感觉,好像比以前睡的时候,感觉更敏锐一些,半夜有人上厕所、起床,这些我都能够觉知到,这样睡觉的时候,是不是就专心睡觉?别人的动作就是听而不闻,不要去觉知它?

  法师答:这样的睡觉就没慈悲。

  学员问:是不是做什么事情,就专心做那件事?也是活在当下,还是同时保持觉察,也觉知这周遭的一切?

  老师答:别人半夜起来尿尿,你没有觉知,不去观察他,就是不关心他们,就是不慈悲啊!好啦!开玩笑的啦!睡觉的时候,你就好好睡觉,不要鸡婆啦!

  学员问:因为这是我昨天发生的一个现象,它是自然发生的,我不是刻意要去把视觉打开,刻意注意到别人起床,可是我就是知道,觉得很有意思,我从来没有这样的经验,因此我才问这个问题,这是满新鲜的经验。

  法师答:好啦!没关系!样样都可以去体悟、经验一下。

  学员问:在禅修的道理方法上,是不是吃饭的时候就专心吃饭,睡觉的时候就专心睡觉,工作的时候就专心工作,洗衣服的时候就专心洗衣服……?

  法师答:对!当然这是轻松的小插曲,一开始我们还是一样,都把觉察力放在我们的内身、内受、内心、内法,把察觉力放在我们本身的身心上面,心才不会散乱,就像弓箭要射出去,一定要向后退,将来你的觉察力要普遍广泛,而又保持清醒明觉,必须能够退回到比较小的距离,好好在这里,把这个“点 ”好好弄好了,你的内身能够清楚觉察,就能够“将身比身”的观察外身。如果你本身不明,没办法清楚了解众生,因此一样都把这个心,先回来看我们自己、观察我们自己。睡觉的时候,你就好好睡觉。

  学员问:老师您昨天讲说要观呼吸,我一回去躺在床上就继续观呼吸,结果睡觉的时候都半醒半睡。

  法师答:你在睡觉的时候,还是很努力的在观呼吸,有在用力,没有掌握到放松、放松,观呼吸会帮助你进入熟睡。好!今天互动就到此,不错!大家也都不错、满用功的,很多方面帮大家破疑解惑,希望有助于你的修行,能够越得心应用、进入情况,好!现在就下座,一样继续保持禁语,跟大家讲述的修行方法,大家要继续用功,静态、动态、禅堂内、禅堂外,都要继续用功,好好把握难得的因缘,大家的身心能够不断净化,心灵品质就会不断的提升,明天开始讲解【金刚经】,大家的震撼力、体悟力就会越加深。

  

  

《金刚经深义(禅修版) 2》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