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深义(禅修版) 2▪P2

  ..续本文上一页挺著的吗?为什么说挺著?如果腰要挺直,会觉得很累、用力,也会发热。

  老师答:

  一、因为没有体会到放松的要领,还是有用力,腰的部位还是一样要找寻一下。事实上,腰与脊椎这整条,要拿捏到一个很放松的点,所谓“脊椎的正直 ”,不是像木棒很直,本来稍微有一点点弧度,就是生理上的一个正常情况。以生理情况而言,正常情况可以权说叫做脊椎挺直,但不是绷得很僵硬,拿著一个尺或是木头、木棒,在丈量腰有没有靠背、胸有没有靠背,这样就是矫枉过正。

  二、其实是稍微有一点弯度,但是要去体会正常生理情况下的一种正直,掌握到这个要领,在最放松的情况下,把握腰椎与胸椎的一种直线,不会随便往前或往后倾,然后又很放松,这些诀窍要拿捏好。你会觉得很酸,一方面因为我们不习惯打坐也会这样。另外是没有掌握到放松的要领,因为平常在家里,有时都会坐得弯腰驼背,坐沙发椅坐得弯腰驼背习惯了,造成我们的腰常常都是弯的,觉得好像弯腰比较舒服,但是这种舒服是因为原来的姿势不正确,你只是找回原来不正确的姿势而已,这样却让你没办法坐久。

  学员问:师父说观呼吸时,可以想“生、灭、变、异”,应该是吸的时候说“生”,呼的时候是“ 灭”,然后变、异……,可是久了之后,变成好像是会先想,然后才去做动作,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况?

  法师答:有觉察到,就把它校正回来。

  学员问:这样很容易搞成“想”的先出来,这样子正常吗?

  法师答:不正常。就像本来是请你在旁边当观众,但是“自我”不甘寂寞,又要跑到前面去当导演,然后又在那里指挥。本来是要让你看到实相、看到现象发生之后,才去贴上名称、标签,是看到现象之后才讲“生”,看到现象变化才讲“变”,是先有白云飞过来,我们才发觉“喔!白云飞来”。

  学员答:先有现象的发生,才起念头去接上,因为呼吸的间隔很短,还要再去想,有时候来不及就过去了!

  法师答:

  一、没关系!呼吸在发生之时,就可以默念,不是说发生完才念,因为它是一个现象,不管你有没有默念它,呼吸一定是正在进行的,现在只是好像说,没有一个玩具给你玩,你的心就会跑东跑西,于是拿一个玩具让你玩,好嘛,反正你要跑东跑西、想要玩具,我就给你方便法,让你刚好又可以系缚在呼吸上,让你看到呼吸的现象,然后配合生、灭、变、异,因为这四个字也是修行过来的一些心得,好好去先配合呼吸,以“生、灭、变、异”去理解,这样没多久就能够体会到其中的奥妙。不错!他是第一次参加、也很认真,问这些都表示说有认真在修、有认真在做,都是修行的工夫问题,不是知见,很好!

  二、本来是要让你在看到现象,然后才去体会说:喔!这就是在生起来了,然后看到现象在变化时,哦!灭,就像看到太阳出来,我们说“哦!太阳东升、日落西山”,看到现象之后,我们才看、才讲,而不是说我一直在念符咒,噢!太阳啊!你赶快日落西山,赶快、赶快、赶快… …,不是这样啊!不要本末颠倒。

  学员问:刚才在坐的时候,可能也有一点误会,以为是在观呼吸之时,就把“生、灭、变、异”当作是一种练习,在一吸的时候想著「生 ”,在呼出去的时候想著「灭”,在吸进来的时候想著「变”,在呼出去的时候想著「异”,现在听的说法好像是要看到有“生、灭、变、异”的现象之后,才在呼吸的时候想“生、灭、变、异”,是这个意思吗?而且也不一定是同时出现“生、灭、变、异”四种,也许只是生或只是灭,或只是变或异,是吗?或者说“生、灭、变、异 ”出现,单纯一点,不用弯得太多花俏,这样会更单纯?

  法师答:对!你一样继续生灭变异、生灭变异,这样就好。

  学员问:是不是看到这一种“生、灭、变、异”的现象,就想到“生、灭、变、异”?

  法师答:不只呼吸如此,慢慢再去推广到其他现象界的一切,都一直在“生、灭、变、异”,缘聚而生、缘尽而灭,都一直在生灭变异、生灭变异……。所以,不要小看这一个方法,它会让你不断地开悟、开悟,现在你就是呼吸,单纯的观察呼吸,然后再配合生、灭、变、异,慢慢的、慢慢的,类似现在学习著像小孩子背唐诗三百首,慢慢会理解、体会到里面的意义,以后就可以有你的独门心得,又可以吟诗作对,这样一步一步来。

  学员问:当我在观呼吸之时,我是有感觉到气息,但是却没有很清楚认定是进还是出;在打坐的当下,我有感受得到在呼吸,可是却没有很清楚到底是吸进、还是呼出,这样正确吗?

  老师答:错误!这是我们的觉察力还不够、敏觉度还不够。

  学员问:现在怎么办?

  老师答:如果不知道是呼还是吸,干脆不要呼吸,当你不要呼吸一段期间,你就知道么呼吸了,……。还有一个情况,你可以把一根指头放在鼻孔附近,不要把塞住喔!放在鼻孔附近,然后体会吸气时、与呼气时,这时候空气是一直进来、进来,一个是一直出去、出去。当吸进来的气碰触到指头时,是冷的、还是热的?当你呼出来的气碰到指头时,是冷的、还是热的?因为我们的手指头很敏锐,指尖、指头的敏感度非常高,比嘴唇还高,可以用更敏锐来觉察,大家可以试验看看,可以把指头放在鼻头这里,然后你吸气、呼气,去感受空气的进出,两种进、出的冷热度,有没有什么不同?如此的进出,你就可以清楚分辨出来了,吸气呼气、生灭变化。

  学员问:我发现到我的眼根,如果不是在抓外面,脑筋就是抓呼吸,呼进去跟吸进去……,我很怕空掉或松掉。

  法师答:没关系!这也是一个过程,因为我们这个心都是散乱惯了,现在就像说一个调皮的小孩,没有一些玩具给他玩,就是没办法好好安静下来,没关系!这是一个过程,现在一样把你的意念,先好好放在呼吸上面,慢慢的小孩子他会成长,因此你包容他、接受他,小孩子他会成长,自然对很多玩具就会放下、不要。所以,你会来到说:我觉得很累啦!我可以不用这样啦!就可以放掉了。

  学员问:我发现到我的心门是关著的,感恩之心一直没有办法兴起。

  法师答:没关系!这也可以练习。

  学员问:可是练习好像很牵强、很牵强。

  法师答:没关系!没有,一样可以练习,你现在慢慢的加入,有点像是被动,慢慢加入善的因缘、感恩的心,体会我们今天能够活著、能够存在,真是承受世间多少的恩;我们今天能够在这里打坐、禅修,是世间多少善因、善缘的护持,我们才能够参加禅修,包括说光是我们能够在这里禅修,都是很值得我们感恩,没有那些菩萨,没有很多人的护持,哪里会有这样一个道场,可以让我们专心禅修?!那些都是以前、包括说现在,很多菩萨在旁边、周围护持,否则怎么能够说一下座,就有饭可以吃、有菜可以吃?这些点点滴滴慢慢都要去体会,我们承受世间非常多的恩,但是回馈给世间的却是很少很少。我们承受世间的恩,假如说一百分来讲,我们回馈世间的,可能还不到十分呢!如果不知感恩,生命就会继续在抱怨的世界里面,因此只要我们的心能够慢慢宁静下来,去体会、去解析,我们承受世间非常非常多的恩。

  所以,我们说“知恩”,知道众生、法界赐给我们的恩,才能够进一步“感恩”。为什么感恩的心生不起来?因为没有真正确实体会到众生、世界给我们的恩,如果感恩的心生不起来,要去寻找众生、法界、世间对我们的恩,你要先“知恩”,进一步才能够真正“感恩”,是由衷的“感恩”,进一步我们才会“报恩”,能够以报恩的心在做事,品质都是不一样,才会体会到何谓“三轮体空”的行善、“三轮体空”的布施。如果没有真正知恩、感恩,就算你做种种善事,也是用“我慢”在做的,也是用“有所求的心”在做的,而不是真正用 “无我”。

  如果真正能够知恩、感恩,再来所做的,就是把生命意义发挥出来回馈,以一个回馈的心回馈世间,如此的生命品质会大大的转换、脱胎换骨。你以报恩的心、回馈的心在做事情,里面不会有我慢。如果没有真正知恩、感恩,而是以“我慢”在行善、做功德,背后是有所求。如果没办法真正由衷产生,我们一样可以练习,可以慢慢寻找。

  老师说我们要知恩、感恩,为什么不知恩呢?世间真的有很多的恩,对我们很好,我真的不知道吗?可以去找看看啊!包括说在高速公路、在马路上开车,尤其是高速公路,我们想想看啊!建造这条高速公路要花费上千亿,问问我们自己缴了多少税金?我付出了多少钱?今天能够受用这么便捷的高速公路,我到底付出了多少?包括以前也有人来这里禅修,认为自己来这里修行,是来这里……,意思就是你们灵泉禅寺办活动,“理所当然 ”就应该要办得十全十美,理所当然就应该要怎么样、要怎么样,他是用这一种今天来禅修,你们各方面都自然要护持我们,自然要怎么样 ……的心态。

  如果你有这样的心态,不管你到哪里,你的内心世界都是苦的,空海(惟传)从来不敢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应该”对我们好,理所当然 “应该”护持我们,从来不敢有这样的心,别人对我们好、别人的护持,我们就是心怀感恩,有这么好的环境可以禅修,心怀感恩!如果来这里禅修,还在抱怨东、抱怨西,觉得这里不好、那里不对、这里不应该……,“怎么可以对我们这样不恭敬、不尊重?!”这样都是活在抱怨的世界里。能不能静下来?问问我们自己,当你觉得不满意,你自己能不能也做得十全十美,让众生都觉得很满意?如果你不满意别人所做,你自己能不能做得比别人更好?再来,你觉得到这里禅修,不知道感恩、不知道珍惜,还抱怨东、抱怨西,觉得场地不够好,请问你为这个场地的建设,付出了多少?在不满意的情况之下,你能够创造出更能够令众生满意的环境吗?…

《金刚经深义(禅修版) 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