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挺著的嗎?爲什麼說挺著?如果腰要挺直,會覺得很累、用力,也會發熱。
老師答:
一、因爲沒有體會到放松的要領,還是有用力,腰的部位還是一樣要找尋一下。事實上,腰與脊椎這整條,要拿捏到一個很放松的點,所謂“脊椎的正直 ”,不是像木棒很直,本來稍微有一點點弧度,就是生理上的一個正常情況。以生理情況而言,正常情況可以權說叫做脊椎挺直,但不是繃得很僵硬,拿著一個尺或是木頭、木棒,在丈量腰有沒有靠背、胸有沒有靠背,這樣就是矯枉過正。
二、其實是稍微有一點彎度,但是要去體會正常生理情況下的一種正直,掌握到這個要領,在最放松的情況下,把握腰椎與胸椎的一種直線,不會隨便往前或往後傾,然後又很放松,這些訣竅要拿捏好。你會覺得很酸,一方面因爲我們不習慣打坐也會這樣。另外是沒有掌握到放松的要領,因爲平常在家裏,有時都會坐得彎腰駝背,坐沙發椅坐得彎腰駝背習慣了,造成我們的腰常常都是彎的,覺得好像彎腰比較舒服,但是這種舒服是因爲原來的姿勢不正確,你只是找回原來不正確的姿勢而已,這樣卻讓你沒辦法坐久。
學員問:師父說觀呼吸時,可以想“生、滅、變、異”,應該是吸的時候說“生”,呼的時候是“ 滅”,然後變、異……,可是久了之後,變成好像是會先想,然後才去做動作,如何避免這樣的情況?
法師答:有覺察到,就把它校正回來。
學員問:這樣很容易搞成“想”的先出來,這樣子正常嗎?
法師答:不正常。就像本來是請你在旁邊當觀衆,但是“自我”不甘寂寞,又要跑到前面去當導演,然後又在那裏指揮。本來是要讓你看到實相、看到現象發生之後,才去貼上名稱、標簽,是看到現象之後才講“生”,看到現象變化才講“變”,是先有白雲飛過來,我們才發覺“喔!白雲飛來”。
學員答:先有現象的發生,才起念頭去接上,因爲呼吸的間隔很短,還要再去想,有時候來不及就過去了!
法師答:
一、沒關系!呼吸在發生之時,就可以默念,不是說發生完才念,因爲它是一個現象,不管你有沒有默念它,呼吸一定是正在進行的,現在只是好像說,沒有一個玩具給你玩,你的心就會跑東跑西,于是拿一個玩具讓你玩,好嘛,反正你要跑東跑西、想要玩具,我就給你方便法,讓你剛好又可以系縛在呼吸上,讓你看到呼吸的現象,然後配合生、滅、變、異,因爲這四個字也是修行過來的一些心得,好好去先配合呼吸,以“生、滅、變、異”去理解,這樣沒多久就能夠體會到其中的奧妙。不錯!他是第一次參加、也很認真,問這些都表示說有認真在修、有認真在做,都是修行的工夫問題,不是知見,很好!
二、本來是要讓你在看到現象,然後才去體會說:喔!這就是在生起來了,然後看到現象在變化時,哦!滅,就像看到太陽出來,我們說“哦!太陽東升、日落西山”,看到現象之後,我們才看、才講,而不是說我一直在念符咒,噢!太陽啊!你趕快日落西山,趕快、趕快、趕快… …,不是這樣啊!不要本末顛倒。
學員問:剛才在坐的時候,可能也有一點誤會,以爲是在觀呼吸之時,就把“生、滅、變、異”當作是一種練習,在一吸的時候想著「生 ”,在呼出去的時候想著「滅”,在吸進來的時候想著「變”,在呼出去的時候想著「異”,現在聽的說法好像是要看到有“生、滅、變、異”的現象之後,才在呼吸的時候想“生、滅、變、異”,是這個意思嗎?而且也不一定是同時出現“生、滅、變、異”四種,也許只是生或只是滅,或只是變或異,是嗎?或者說“生、滅、變、異 ”出現,單純一點,不用彎得太多花俏,這樣會更單純?
法師答:對!你一樣繼續生滅變異、生滅變異,這樣就好。
學員問:是不是看到這一種“生、滅、變、異”的現象,就想到“生、滅、變、異”?
法師答:不只呼吸如此,慢慢再去推廣到其他現象界的一切,都一直在“生、滅、變、異”,緣聚而生、緣盡而滅,都一直在生滅變異、生滅變異……。所以,不要小看這一個方法,它會讓你不斷地開悟、開悟,現在你就是呼吸,單純的觀察呼吸,然後再配合生、滅、變、異,慢慢的、慢慢的,類似現在學習著像小孩子背唐詩叁百首,慢慢會理解、體會到裏面的意義,以後就可以有你的獨門心得,又可以吟詩作對,這樣一步一步來。
學員問:當我在觀呼吸之時,我是有感覺到氣息,但是卻沒有很清楚認定是進還是出;在打坐的當下,我有感受得到在呼吸,可是卻沒有很清楚到底是吸進、還是呼出,這樣正確嗎?
老師答:錯誤!這是我們的覺察力還不夠、敏覺度還不夠。
學員問:現在怎麼辦?
老師答:如果不知道是呼還是吸,幹脆不要呼吸,當你不要呼吸一段期間,你就知道麼呼吸了,……。還有一個情況,你可以把一根指頭放在鼻孔附近,不要把塞住喔!放在鼻孔附近,然後體會吸氣時、與呼氣時,這時候空氣是一直進來、進來,一個是一直出去、出去。當吸進來的氣碰觸到指頭時,是冷的、還是熱的?當你呼出來的氣碰到指頭時,是冷的、還是熱的?因爲我們的手指頭很敏銳,指尖、指頭的敏感度非常高,比嘴唇還高,可以用更敏銳來覺察,大家可以試驗看看,可以把指頭放在鼻頭這裏,然後你吸氣、呼氣,去感受空氣的進出,兩種進、出的冷熱度,有沒有什麼不同?如此的進出,你就可以清楚分辨出來了,吸氣呼氣、生滅變化。
學員問:我發現到我的眼根,如果不是在抓外面,腦筋就是抓呼吸,呼進去跟吸進去……,我很怕空掉或松掉。
法師答:沒關系!這也是一個過程,因爲我們這個心都是散亂慣了,現在就像說一個調皮的小孩,沒有一些玩具給他玩,就是沒辦法好好安靜下來,沒關系!這是一個過程,現在一樣把你的意念,先好好放在呼吸上面,慢慢的小孩子他會成長,因此你包容他、接受他,小孩子他會成長,自然對很多玩具就會放下、不要。所以,你會來到說:我覺得很累啦!我可以不用這樣啦!就可以放掉了。
學員問:我發現到我的心門是關著的,感恩之心一直沒有辦法興起。
法師答:沒關系!這也可以練習。
學員問:可是練習好像很牽強、很牽強。
法師答:沒關系!沒有,一樣可以練習,你現在慢慢的加入,有點像是被動,慢慢加入善的因緣、感恩的心,體會我們今天能夠活著、能夠存在,真是承受世間多少的恩;我們今天能夠在這裏打坐、禅修,是世間多少善因、善緣的護持,我們才能夠參加禅修,包括說光是我們能夠在這裏禅修,都是很值得我們感恩,沒有那些菩薩,沒有很多人的護持,哪裏會有這樣一個道場,可以讓我們專心禅修?!那些都是以前、包括說現在,很多菩薩在旁邊、周圍護持,否則怎麼能夠說一下座,就有飯可以吃、有菜可以吃?這些點點滴滴慢慢都要去體會,我們承受世間非常多的恩,但是回饋給世間的卻是很少很少。我們承受世間的恩,假如說一百分來講,我們回饋世間的,可能還不到十分呢!如果不知感恩,生命就會繼續在抱怨的世界裏面,因此只要我們的心能夠慢慢甯靜下來,去體會、去解析,我們承受世間非常非常多的恩。
所以,我們說“知恩”,知道衆生、法界賜給我們的恩,才能夠進一步“感恩”。爲什麼感恩的心生不起來?因爲沒有真正確實體會到衆生、世界給我們的恩,如果感恩的心生不起來,要去尋找衆生、法界、世間對我們的恩,你要先“知恩”,進一步才能夠真正“感恩”,是由衷的“感恩”,進一步我們才會“報恩”,能夠以報恩的心在做事,品質都是不一樣,才會體會到何謂“叁輪體空”的行善、“叁輪體空”的布施。如果沒有真正知恩、感恩,就算你做種種善事,也是用“我慢”在做的,也是用“有所求的心”在做的,而不是真正用 “無我”。
如果真正能夠知恩、感恩,再來所做的,就是把生命意義發揮出來回饋,以一個回饋的心回饋世間,如此的生命品質會大大的轉換、脫胎換骨。你以報恩的心、回饋的心在做事情,裏面不會有我慢。如果沒有真正知恩、感恩,而是以“我慢”在行善、做功德,背後是有所求。如果沒辦法真正由衷産生,我們一樣可以練習,可以慢慢尋找。
老師說我們要知恩、感恩,爲什麼不知恩呢?世間真的有很多的恩,對我們很好,我真的不知道嗎?可以去找看看啊!包括說在高速公路、在馬路上開車,尤其是高速公路,我們想想看啊!建造這條高速公路要花費上千億,問問我們自己繳了多少稅金?我付出了多少錢?今天能夠受用這麼便捷的高速公路,我到底付出了多少?包括以前也有人來這裏禅修,認爲自己來這裏修行,是來這裏……,意思就是你們靈泉禅寺辦活動,“理所當然 ”就應該要辦得十全十美,理所當然就應該要怎麼樣、要怎麼樣,他是用這一種今天來禅修,你們各方面都自然要護持我們,自然要怎麼樣 ……的心態。
如果你有這樣的心態,不管你到哪裏,你的內心世界都是苦的,空海(惟傳)從來不敢認爲別人理所當然,“應該”對我們好,理所當然 “應該”護持我們,從來不敢有這樣的心,別人對我們好、別人的護持,我們就是心懷感恩,有這麼好的環境可以禅修,心懷感恩!如果來這裏禅修,還在抱怨東、抱怨西,覺得這裏不好、那裏不對、這裏不應該……,“怎麼可以對我們這樣不恭敬、不尊重?!”這樣都是活在抱怨的世界裏。能不能靜下來?問問我們自己,當你覺得不滿意,你自己能不能也做得十全十美,讓衆生都覺得很滿意?如果你不滿意別人所做,你自己能不能做得比別人更好?再來,你覺得到這裏禅修,不知道感恩、不知道珍惜,還抱怨東、抱怨西,覺得場地不夠好,請問你爲這個場地的建設,付出了多少?在不滿意的情況之下,你能夠創造出更能夠令衆生滿意的環境嗎?…
《金剛經深義(禅修版) 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