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深义(禅修版) 2

  金刚经深义(禅修版)(2)

  空海(惟传法师)

  *问题解答

  学员问:首先提一个“小问题”,就是在禅坐时,眼睛闭著与眼睛睁开,有什么差别?怎么样比较好?

  法师答:提出问题不一定要标上“小”嘛!打坐时,眼睛要闭著或是张开,各有利弊。一般来讲,当你的眼睛闭著,比较容易摄心、不会散乱,但是缺点是比较容易陷入昏沉,因此当你容易陷入昏沉时,可以稍微张开一下眼睛,张开个两分、三分,不要全部张开,因为眼睛全部张开,你的心又会很散乱,而且眼睛张开是有用力的,我们眼皮拉起来,是有撑张力量,那是一种用力,这样会累!眼睛也会疲倦,而且容易散乱,因此这分寸你就拿捏一下。如果可以,眼睛闭著也是一种收摄,你就好好的观呼吸,这样容易摄心,如果会昏沉,眼睛稍微张开一下就好,都可以灵活调整。

  学员问:在禅坐时,会感觉到酸麻、不太舒服,就会想要动一动,或调整一下姿势,请问是想要调整就马上调整比较好呢?还是说不要太轻易的调整,让自己能够耐住性子定一定,等到忍不住的时候再调整?

  法师答:

  一、如果没有具足闻思基础,当你在打坐到酸痛,不管你换或是不换,都会有苦、都会有挣扎;如果你的闻思基础够深入,在打坐的过程中,不管是换姿势或是不换,你都能够见法。当然,以上是讲总则,要自己去体会,要逐步深入。

  二、现在针对你所讲的问题,打坐要知道打坐的目的,不在于练工夫、练腿力,如果硬性要规定打坐一个小时或是两个小时,绝对都不能动、不能换腿,你打坐没多久,当有酸痛生起之时,你的内心就会有拉扯、交战,变成只是在练腿功而已,你的心没办法降伏,没办法安止下来,没办法柔软下来。所以,初步、初基的学佛者,除了闻思方面的基础非常重要之外,当你在打坐的时候,如果会酸痛,可以觉察什么叫作酸?什么叫作痛?在哪里酸?在哪里痛?范围大小、深浅度?这是进入 “受念住”的觉察。如果酸痛到:哇!难以接受,或是让你的内心绷紧,或是会干扰你当下禅坐的进行,觉得有必要换的时候,不是说不可以换,是可以换,如果你不换,干扰到禅修的进行,这样在跟酸痛对抗,反而会形成负面的因素。

  三、当你要换腿或是变换姿势,要掌握到全部过程保持清醒明觉的要领,我现在腿很酸痛,我要放下、要换腿,为什么要换?为什么要变动?除了要去体悟 “无常法印”之外,还要体悟“无我”。当然,这已经讲到“法念住”了,当你具有闻思基础,处处可以见法;如果没有闻思基础,换不换腿都会在抱怨,坐久了之后就会烦躁。

  四、具足闻思基础、正知正念的换腿,在换腿之前,你会去体悟:喔!这个酸、痛是原来不存在,本来没有:当因缘形成之后,酸痛就会产生,酸痛也是在宣说 “无常法印”,而且酸痛也在告诉你什么叫做“无我”,不是用“我慢”命令它: “你不可以酸、不可以痛,我叫你不要酸,你就不可以酸,叫你不可以痛,你就不可以痛……”就像很多父母亲很权威,小孩子在哭的时候,命令他“你不可以哭!”于是小孩子吓得不敢哭,被压抑在里面。因此,我们要去体会什么叫做 “无常”、什么叫做“无我”。

  五、当你要换腿之时,保持清醒明觉,因为酸与痛也是一个缘起,也是一个众生,也是一个现象,要让酸痛消失,一样用爱心来换腿,不要用谴责,很多人修行又是用谴责喔!“唉呀!怎么一打坐下来,人家一个小时都不动,我廿分就一直动个不得了,又会酸、又会痛,唉呀!功夫实在太差了!太不好了!差人家太多了!……”就会在那里自责、自艾自怨,这样就是在人我比较,又不接受自己的不足,这方面我们一样用爱心去接纳它,为了减少众生苦,我们换腿,也保持清醒明觉。

  六、所以,只要你有正确的闻思,换腿或不换腿都没关系。有时候你想说:“好!我现在自我挑战,想说再继续保持宁静,保持原来的姿势,看酸痛它再来的变化是怎么样”这样也都可以!

  学员问:为什么酸痛、昏沉这些,也叫做“众生”?

  法师答:

  一、众因缘所生,就是“众生”。不要把“众生”变成很狭窄的一个会唱歌、会讲话的,“人 ”才叫做众生,“鸟”才叫做众生。一个现象是因缘俱足而生,因此“众生”就是众因缘聚合而生。我们的身体也是由很多众生聚合而成,包括说你的胃部在痛,是胃部的众生在告诉你它很苦,它需要你多关怀它,它需要你用爱心来包容它、关怀它。所以,众生它的痛,众生它的苦,是透过酸、痛来发出讯号,告诉你它是有苦、它有不安,因此这也是众生,是表达的一种语言方式。所谓“语言 ”,不要又把它变成:喔!空海这个人讲话,才叫做“语言”,其他的酸痛、讯号不叫做“语言 ”,其实那也是一个讯号,不要把“众生”的界定范围太狭窄了,要慢慢扩展、看到无限。

  二、整个解脱道的“三无漏学”,如果你都仔细看过,体悟力就会来到无限,就会体悟到:哇!你对众生的界定、对众生的认定,就会超乎你以前所想像的。以前不认为它有生命的,慢慢会体会到它们都是法界的庄严、法界的众生。

  学员问:在“阿含解脱道次第”有讲说观呼吸要点、线、面、体,这部分是不是可以请您现在解说一下?

  法师答:

  一、现在先讲述为什么?有一个原理,阳光照射地上,一张纸摊在阳光下,照射个几个小时,这一张纸会不会燃烧起来?在正常情况之下,这一张纸不会燃烧,但是如果透过放大镜把阳光慢慢地聚集,它会折射、它会转折、它会聚焦,然后把它聚焦在纸上,那张纸会燃烧起来,透过把这些阳光聚焦之后,所产生的燃烧力量就不一样。

  二、我们的心,好似心猿意马,到处飘东飘西,一直在错耗我们的生命,浪费我们的生命能源,我们的心没有跟当下的真理实相对焦,今天禅修就是要让我们这一匹心猿意马慢慢对焦过来,聚集、对焦、活在当下。当你真正能够活在当下,你的智慧力就像阳光,当它有经过聚集之后,力量就会出来,如果你的心有经过禅定力,它会慢慢聚集,然后会产生力量,止观、心宁静之后,再深度的去看,就像阳光聚集、然后去看,力道就会产生。所以,禅修的过程就是让我们的心慢慢聚焦。

  三、聚焦的过程,就是让我们的心慢慢缩小范围,它的著眼点、著力点,本来很散乱,现在心慢慢的宁静,让它有一个“所缘”,系在一个 “所缘”,聚集在一个“所缘”,最初从“点”开始,我们选择鼻头、人中这个点,意即“十六胜行”里面,佛陀所讲的“置念面前”,把我们的念头、觉察力在眼前,放在我们的面前,比较具体是放在鼻头、人中,我们的觉察力就会收回来,然后在这个附近,慢慢的,如果都一直聚集在这里,有时候没办法掌握得很好,就会变成绷得很紧,或是气血会往上冲,有时候我们又可以把这个点移到丹田、移到腹部,腹部可以称为一个“点”,也可以称为是来到“线 ”的阶段,因为腹部起伏的范围,比鼻头、人中的范围有大一点,可以称为点、线、面的“线”的阶段。

  四、就像两个点,一个是鼻头这个点,第二个是丹田这个点,这两点之间,可以连成一条线,因此在吸气时,觉察吸气就像空气从鼻头这个点开始,然后吸气吸、吸、吸 ……,从鼻头慢慢一直往下来,降到丹田这一点。当呼气时,觉察力从丹田这一点,然后移上来、移上来,到鼻头这里,注意力是随著吸气从鼻头进到腹部丹田。当呼气时,从丹田移动到鼻头,过程都要去扫瞄、觉察到,不是从鼻头跳到丹田,而是整个线移动下来。呼气时,再从丹田移到鼻头,也是“线”的一种解释,也是一个方法,都可以去练习。

  五、到“面”的阶段,是当我们的心渐渐宁静下来,如果你的心不够宁静,一把它放开:哇!你的心很快又跑掉、散乱掉了,因此你的心要静得下来,能够在一点、然后一条线上移动,安止在这上面,慢慢就可以觉察力扩大到“面”的阶段,在实际的应用方面,本来丹田是在腹部的位置,现在把全身当作丹田,然后把丹田的范围扩大到全身,这时的觉察力是从一个小的丹田范围,放宽到整个全身,范围就比较大了。

  六、如果没有经过收摄的过程,当你一放开,觉察力都是很模糊,而且很快会跑掉;如果有经过收的力量,类似说把如此精良的觉察品质,慢慢再扩大、扩大,从原来一公分、两公分大小,能够清楚觉察,现在再扩大到一公尺范围的大小,然后再扩大到五公尺范围之内,这是点、线、面,这是禅修前面两三天所要做的工夫,从点、线、面开始,逐步的深入、逐步的扩大,这个面能够觉察到,意即觉察到全身的脉动、全身的收缩膨胀之后,才进入到“空”、空间。如果前面的基础没有具足,很快急著放开、归空,你的心很快又会散乱掉,没办法保持明觉。所以,扎扎实实的一步一脚印,从点、线、面三种,可以来回的应用。

  学员问:打坐的时候,背是要挺著,还是放松让它驼背?

  法师答:打坐时,脊椎要正直,驼背很容易造成酸痛,而且也很难坐久,坐没多久就会往前倾;而且坐久也很容易变成驼背,但是所谓挺直不是用力,分寸要拿捏好。身体挺直、脊椎保持正直,但是并不用力,否则没多久一样会觉得绷紧、僵化,因此臀部最好要垫一个小坐垫,这样臀部比较高,腰椎容易在挺直的情况之下放松。举例来讲,玩叠铜币的游戏,如果叠一块钱或是五块钱,一直叠、叠、叠、叠上来,包括叠砖块也是一样,如果一开始就慢慢弯、慢慢弯,没多少就会倾倒掉。如果弯腰驼背,就没办法坐久,脊椎顺著生理原来的方式,让它直线、正直,就像把铜币排直,铜币可以堆得比较多,而且也不容易倾倒,掌握一个要领,就是不用力,否则会僵化、会绷紧。脊椎保持正直,但是放松,每个人都要自己去拿捏分寸。

  学员问:腰这边是要…

《金刚经深义(禅修版) 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