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深義(禅修版) 2

  金剛經深義(禅修版)(2)

  空海(惟傳法師)

  *問題解答

  學員問:首先提一個“小問題”,就是在禅坐時,眼睛閉著與眼睛睜開,有什麼差別?怎麼樣比較好?

  法師答:提出問題不一定要標上“小”嘛!打坐時,眼睛要閉著或是張開,各有利弊。一般來講,當你的眼睛閉著,比較容易攝心、不會散亂,但是缺點是比較容易陷入昏沈,因此當你容易陷入昏沈時,可以稍微張開一下眼睛,張開個兩分、叁分,不要全部張開,因爲眼睛全部張開,你的心又會很散亂,而且眼睛張開是有用力的,我們眼皮拉起來,是有撐張力量,那是一種用力,這樣會累!眼睛也會疲倦,而且容易散亂,因此這分寸你就拿捏一下。如果可以,眼睛閉著也是一種收攝,你就好好的觀呼吸,這樣容易攝心,如果會昏沈,眼睛稍微張開一下就好,都可以靈活調整。

  學員問:在禅坐時,會感覺到酸麻、不太舒服,就會想要動一動,或調整一下姿勢,請問是想要調整就馬上調整比較好呢?還是說不要太輕易的調整,讓自己能夠耐住性子定一定,等到忍不住的時候再調整?

  法師答:

  一、如果沒有具足聞思基礎,當你在打坐到酸痛,不管你換或是不換,都會有苦、都會有掙紮;如果你的聞思基礎夠深入,在打坐的過程中,不管是換姿勢或是不換,你都能夠見法。當然,以上是講總則,要自己去體會,要逐步深入。

  二、現在針對你所講的問題,打坐要知道打坐的目的,不在于練工夫、練腿力,如果硬性要規定打坐一個小時或是兩個小時,絕對都不能動、不能換腿,你打坐沒多久,當有酸痛生起之時,你的內心就會有拉扯、交戰,變成只是在練腿功而已,你的心沒辦法降伏,沒辦法安止下來,沒辦法柔軟下來。所以,初步、初基的學佛者,除了聞思方面的基礎非常重要之外,當你在打坐的時候,如果會酸痛,可以覺察什麼叫作酸?什麼叫作痛?在哪裏酸?在哪裏痛?範圍大小、深淺度?這是進入 “受念住”的覺察。如果酸痛到:哇!難以接受,或是讓你的內心繃緊,或是會幹擾你當下禅坐的進行,覺得有必要換的時候,不是說不可以換,是可以換,如果你不換,幹擾到禅修的進行,這樣在跟酸痛對抗,反而會形成負面的因素。

  叁、當你要換腿或是變換姿勢,要掌握到全部過程保持清醒明覺的要領,我現在腿很酸痛,我要放下、要換腿,爲什麼要換?爲什麼要變動?除了要去體悟 “無常法印”之外,還要體悟“無我”。當然,這已經講到“法念住”了,當你具有聞思基礎,處處可以見法;如果沒有聞思基礎,換不換腿都會在抱怨,坐久了之後就會煩躁。

  四、具足聞思基礎、正知正念的換腿,在換腿之前,你會去體悟:喔!這個酸、痛是原來不存在,本來沒有:當因緣形成之後,酸痛就會産生,酸痛也是在宣說 “無常法印”,而且酸痛也在告訴你什麼叫做“無我”,不是用“我慢”命令它: “你不可以酸、不可以痛,我叫你不要酸,你就不可以酸,叫你不可以痛,你就不可以痛……”就像很多父母親很權威,小孩子在哭的時候,命令他“你不可以哭!”于是小孩子嚇得不敢哭,被壓抑在裏面。因此,我們要去體會什麼叫做 “無常”、什麼叫做“無我”。

  五、當你要換腿之時,保持清醒明覺,因爲酸與痛也是一個緣起,也是一個衆生,也是一個現象,要讓酸痛消失,一樣用愛心來換腿,不要用譴責,很多人修行又是用譴責喔!“唉呀!怎麼一打坐下來,人家一個小時都不動,我廿分就一直動個不得了,又會酸、又會痛,唉呀!功夫實在太差了!太不好了!差人家太多了!……”就會在那裏自責、自艾自怨,這樣就是在人我比較,又不接受自己的不足,這方面我們一樣用愛心去接納它,爲了減少衆生苦,我們換腿,也保持清醒明覺。

  六、所以,只要你有正確的聞思,換腿或不換腿都沒關系。有時候你想說:“好!我現在自我挑戰,想說再繼續保持甯靜,保持原來的姿勢,看酸痛它再來的變化是怎麼樣”這樣也都可以!

  學員問:爲什麼酸痛、昏沈這些,也叫做“衆生”?

  法師答:

  一、衆因緣所生,就是“衆生”。不要把“衆生”變成很狹窄的一個會唱歌、會講話的,“人 ”才叫做衆生,“鳥”才叫做衆生。一個現象是因緣俱足而生,因此“衆生”就是衆因緣聚合而生。我們的身體也是由很多衆生聚合而成,包括說你的胃部在痛,是胃部的衆生在告訴你它很苦,它需要你多關懷它,它需要你用愛心來包容它、關懷它。所以,衆生它的痛,衆生它的苦,是透過酸、痛來發出訊號,告訴你它是有苦、它有不安,因此這也是衆生,是表達的一種語言方式。所謂“語言 ”,不要又把它變成:喔!空海這個人講話,才叫做“語言”,其他的酸痛、訊號不叫做“語言 ”,其實那也是一個訊號,不要把“衆生”的界定範圍太狹窄了,要慢慢擴展、看到無限。

  二、整個解脫道的“叁無漏學”,如果你都仔細看過,體悟力就會來到無限,就會體悟到:哇!你對衆生的界定、對衆生的認定,就會超乎你以前所想像的。以前不認爲它有生命的,慢慢會體會到它們都是法界的莊嚴、法界的衆生。

  學員問:在“阿含解脫道次第”有講說觀呼吸要點、線、面、體,這部分是不是可以請您現在解說一下?

  法師答:

  一、現在先講述爲什麼?有一個原理,陽光照射地上,一張紙攤在陽光下,照射個幾個小時,這一張紙會不會燃燒起來?在正常情況之下,這一張紙不會燃燒,但是如果透過放大鏡把陽光慢慢地聚集,它會折射、它會轉折、它會聚焦,然後把它聚焦在紙上,那張紙會燃燒起來,透過把這些陽光聚焦之後,所産生的燃燒力量就不一樣。

  二、我們的心,好似心猿意馬,到處飄東飄西,一直在錯耗我們的生命,浪費我們的生命能源,我們的心沒有跟當下的真理實相對焦,今天禅修就是要讓我們這一匹心猿意馬慢慢對焦過來,聚集、對焦、活在當下。當你真正能夠活在當下,你的智慧力就像陽光,當它有經過聚集之後,力量就會出來,如果你的心有經過禅定力,它會慢慢聚集,然後會産生力量,止觀、心甯靜之後,再深度的去看,就像陽光聚集、然後去看,力道就會産生。所以,禅修的過程就是讓我們的心慢慢聚焦。

  叁、聚焦的過程,就是讓我們的心慢慢縮小範圍,它的著眼點、著力點,本來很散亂,現在心慢慢的甯靜,讓它有一個“所緣”,系在一個 “所緣”,聚集在一個“所緣”,最初從“點”開始,我們選擇鼻頭、人中這個點,意即“十六勝行”裏面,佛陀所講的“置念面前”,把我們的念頭、覺察力在眼前,放在我們的面前,比較具體是放在鼻頭、人中,我們的覺察力就會收回來,然後在這個附近,慢慢的,如果都一直聚集在這裏,有時候沒辦法掌握得很好,就會變成繃得很緊,或是氣血會往上沖,有時候我們又可以把這個點移到丹田、移到腹部,腹部可以稱爲一個“點”,也可以稱爲是來到“線 ”的階段,因爲腹部起伏的範圍,比鼻頭、人中的範圍有大一點,可以稱爲點、線、面的“線”的階段。

  四、就像兩個點,一個是鼻頭這個點,第二個是丹田這個點,這兩點之間,可以連成一條線,因此在吸氣時,覺察吸氣就像空氣從鼻頭這個點開始,然後吸氣吸、吸、吸 ……,從鼻頭慢慢一直往下來,降到丹田這一點。當呼氣時,覺察力從丹田這一點,然後移上來、移上來,到鼻頭這裏,注意力是隨著吸氣從鼻頭進到腹部丹田。當呼氣時,從丹田移動到鼻頭,過程都要去掃瞄、覺察到,不是從鼻頭跳到丹田,而是整個線移動下來。呼氣時,再從丹田移到鼻頭,也是“線”的一種解釋,也是一個方法,都可以去練習。

  五、到“面”的階段,是當我們的心漸漸甯靜下來,如果你的心不夠甯靜,一把它放開:哇!你的心很快又跑掉、散亂掉了,因此你的心要靜得下來,能夠在一點、然後一條線上移動,安止在這上面,慢慢就可以覺察力擴大到“面”的階段,在實際的應用方面,本來丹田是在腹部的位置,現在把全身當作丹田,然後把丹田的範圍擴大到全身,這時的覺察力是從一個小的丹田範圍,放寬到整個全身,範圍就比較大了。

  六、如果沒有經過收攝的過程,當你一放開,覺察力都是很模糊,而且很快會跑掉;如果有經過收的力量,類似說把如此精良的覺察品質,慢慢再擴大、擴大,從原來一公分、兩公分大小,能夠清楚覺察,現在再擴大到一公尺範圍的大小,然後再擴大到五公尺範圍之內,這是點、線、面,這是禅修前面兩叁天所要做的工夫,從點、線、面開始,逐步的深入、逐步的擴大,這個面能夠覺察到,意即覺察到全身的脈動、全身的收縮膨脹之後,才進入到“空”、空間。如果前面的基礎沒有具足,很快急著放開、歸空,你的心很快又會散亂掉,沒辦法保持明覺。所以,紮紮實實的一步一腳印,從點、線、面叁種,可以來回的應用。

  學員問:打坐的時候,背是要挺著,還是放松讓它駝背?

  法師答:打坐時,脊椎要正直,駝背很容易造成酸痛,而且也很難坐久,坐沒多久就會往前傾;而且坐久也很容易變成駝背,但是所謂挺直不是用力,分寸要拿捏好。身體挺直、脊椎保持正直,但是並不用力,否則沒多久一樣會覺得繃緊、僵化,因此臀部最好要墊一個小坐墊,這樣臀部比較高,腰椎容易在挺直的情況之下放松。舉例來講,玩疊銅幣的遊戲,如果疊一塊錢或是五塊錢,一直疊、疊、疊、疊上來,包括疊磚塊也是一樣,如果一開始就慢慢彎、慢慢彎,沒多少就會傾倒掉。如果彎腰駝背,就沒辦法坐久,脊椎順著生理原來的方式,讓它直線、正直,就像把銅幣排直,銅幣可以堆得比較多,而且也不容易傾倒,掌握一個要領,就是不用力,否則會僵化、會繃緊。脊椎保持正直,但是放松,每個人都要自己去拿捏分寸。

  學員問:腰這邊是要…

《金剛經深義(禅修版) 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