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像一位吸著奶嘴、長不大的小孩,奶嘴一直不肯放下。【金剛經】是要我們破除種種方便法,但是要真正來到全然破除種種方便法的階段,前面的方便法是要具有,沒有透過方便法、有爲法,沒辦法來到“無爲法”,方便法是一個方便,也就是一個過渡時期,方便法要越簡單越好,不是弄個十八般武藝、越複雜,展現五花八門、眼花撩亂,以顯示法門之深之玄,這是本末顛倒啊!
法門就像是藥物,是越簡便越好,目的是要把病治好,要越簡便、能夠把病治好,這樣最好,不是一直在炫耀我們的儀器多厲害,我們的藥物多高明,我們的藥物多麼好,你看不到副作用,看不到你在本末顛倒,執著在那些方便法上,看不到你變成以吃藥爲榮,成爲藥瘾,上瘾了!吃藥上瘾,然後以吃藥爲榮,在炫耀你的法門多麼好、多麼高、多麼深,就是在跟人家比較你的藥多麼好,天天都在吃這些藥,成爲藥瘾,竟然引以爲榮。我們吃藥是爲了把病治好,是爲了不必吃藥,透過有爲法的修行,是爲了來到無爲、無修、無證,修行是爲了以後不必修行,吃藥是爲了將來身心健康而不必再吃藥,大家要把這些觀念厘清,才不會一直以吃藥爲榮,一直執著在法門上面,十年、廿年還是在練工夫,還是以此法門引以爲榮,這樣沒辦法上岸,來到“無爲”的世界。
但是,現在身心有苦、有病的情況之下,不透過種種方便法,也很難把病治好,這些方便法是越簡便越好、越安全越好,副作用越少越好。佛陀提供給我們的,就是“四念住”的修行,“四念處”的開發,第一的次第、步驟就是“身念住”,有關于動態“身念住”的開發,在昨天晚上已經稍微講過,希望大家紮紮實實去做,靜態方面就是呼吸出入息方面,大家要好好下工夫,動、靜方面透過一些方便法,是爲了協助讓我們的心能夠靜下來,我們這一匹心猿意馬,都習慣性到處攀緣,方便法就是讓我們的心甯靜下來。
有關於呼吸方面,能夠心不散亂,觀察自然的出入息-吸氣、呼氣,自然的長呼吸或是自然的呼吸,如果能夠清楚的覺察,這樣保持自然就好,觀察自然的出入息。如果做不到觀察自然的出入息、妄念很多,還有幾種方式可以調整,就是深呼吸五分鍾,自然呼吸五分鍾,這也是個調整,就像一些藥物,你可以調配著運用。如果你的心還是很散亂,不容易甯靜下來,不得已可以用“數息法”,“數息法”對出入息來講,算是比較粗的方法,就是退回到“數息法”,但是只要你的心靜下來,就把它放掉,因爲它是一支手杖,當你能夠放掉那支手杖,比較快學會走路,比較快能夠放下對法門的依賴。如果有人覺得在打坐時,以前的習性都還需要念佛或是持咒,心才能夠甯靜下來,“觀出入息”應用不順,如果有需要,也可以把方便法稍微應用一下,你要默念佛號或是原來的法門也可以,但是要知道那是不得已的方便法,那是一個權巧,不要一直執著在上面,否則就很冤枉你來參加此次禅修,但不是說禁用,而是覺得有需要用,就像你原來都睡不著,已經吃安眠藥習慣,不要因爲來禅修,而把那些都全部都放下,有必要還是可以吃,能夠不吃是最好。
所以,原來的一些方便法,越簡單、越簡短越好,在一吸、一呼之間,能夠配合生滅變異,是非常好的,不只是方便法,而且又能夠引導你去體悟真理實相,這是最快的!可以在吸氣時,配合心中默念“生”;呼氣時,配合默念“滅”。再來吸氣時,配合默念變化的 “變”;呼氣時,配合默念“異”。生、滅、變、異……,一方面讓你的心能夠甯靜下來,一方面容易協助你去見法,這是出入息法方面的幾個著力點、參考點。一開始“出入息法”,放在鼻頭、人中附近,比較容易攝心,如果你覺得用力、胸悶,或是氣往上沖,是因爲用力太緊,你就要放松,也可以適度的調整,把觀察力放到丹田(小腹),腹部隨著我們的呼吸在起伏,就把你的覺察力放在腹部呼吸的起伏上面,一樣可以配合著默念“生、滅、變、異……”。如果你的心比較散亂,一方面觀呼吸,就已經是“身念住”,身體的澄清、甯靜了,就是在修身。
如果你又默念“生、滅、變、異”,所謂的身行、口行、意行,當下都並駕齊驅在修,默念“生、滅、變、異 ”,是在修“口行”,而且保持清醒的覺察,意根、意行的沖動會漸漸緩慢下來,當你的身、口、意漸漸柔和,沖動就會緩慢下來,漸漸能夠契入“叁妙行”的境界。身、口、意能夠漸漸緩,“叁妙行”有成,“四念住 ”就容易修得有成就,就能夠得心應手,後面的“心念住”才能夠開發。“心念住”開發出來,要見法、要斷結、要證果,就很容易!有的人修行一、二十年,還是不容易有成就,不容易真正的突破;有的人是下過很多工夫,還是覺得很多的挫折,沒辦法真正讓他找到安心自在;來此參加禅修,又是煩惱、苦惱一大堆,像這方面有兩個主要原因,一個是我們平常的善根福德、因緣不俱足,我們的心還都很散亂、很攀緣,其次就是欠缺正知正見,還沒有真正遇到能夠安你的心、幫助你解脫的無上甚深微妙法,這跟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有關。
因此,我們平常就要點點滴滴的,累積各種善根、福德、因緣,不要以爲“我要修行啊!我哪裏有時間去做那些善事?!… …”你的心態、你的心念是非常重要,不一定是在外相上,而是你真正要有慈悲之心,真正要有大慈大悲憫衆生之心,才能夠會修行有成。如果自私自利只爲自己,縱使再修個一百萬年,都不會有成的,頂多只是成爲一個修行“匠”,不會成爲一個解脫者,因爲你的心胸沒有打開,沒辦法體證到“無我”。所以,平常我們跟衆生廣結善緣,這是非常重要,但不是攀緣,不要會錯意!
再者,衆生很欠缺感恩的心,這一點非常重要。人類都太以“自我”爲中心,認爲別人對我們好是應該的,別人照顧我們是應該的,就像父母親越關懷、越寵愛小孩,小孩子反而越不懂得感恩,越覺得父母親對我好是應該的,我要錢、你就要給我,我要什麼、你就要給我… …。今天很多人的修行觀念也是一樣,都還是抱著別人護持我,別人對我好是應該的,我是一家之主、我要修行,當老婆的就理所當然應該要支持我。如果有“應該”的心,修行一定不會有成,不知道什麼叫做感恩,你的心不會柔軟,就不會跟法界的流體一起脈動,你的心就像一顆石頭掉落入海中,沒辦法跟著大海脈動,反而覺得大海對不起它,大海一直在找它的麻煩,一直在跟它對抗,一直在跟它作對……。
如果你是以一種抱怨的心,認爲別人應該……、應該……,到哪裏都會抱怨不斷,覺得大海都在跟自己作對,覺得世間都在跟自己作對,不管是在家人或出家人,都一樣!只要欠缺感恩的心,到哪裏就會抱怨不斷,你的心就沒辦法安詳、柔和。所以,不要以爲修行就是抱著一個法門一門深入就好,這些基本的心態沒有校正過來,縱使再修個千百萬年,還是在苦海裏面修,觀念知見錯誤就要修個叁大阿僧祇劫。真正的修行,只是把我們錯誤的觀念知見扭轉過來而已,而且涅槃彼岸就在此岸,真正的淨土不是在他方,也不是否定他方有,而是你的智慧眼打開,眼前當下就是啊!你在這裏能夠找到淨土,到任何地方也都能夠發現淨土,心淨、佛土淨,內心能夠充滿感恩之心,身心就會柔軟,會跟衆生廣結善緣,你的人際關系、人緣到哪裏都會很好,到哪裏都會與境界溶爲一體。
當你與境界溶爲一體,苦海就漸漸消失,缺乏感恩之心,只是一味的抱怨,到哪裏都是跟境界在對立,所有外面的境界都是你的苦海,苦海是因爲一直拘限在狹小的夢幻世界,不願意與外界溶合,不願意打開狹窄的心胸,就閉鎖在象牙塔裏面,就閉鎖在紫禁城裏面做你的皇帝夢,關久了,就是苦悶不堪。如果走出外表富麗堂皇的紫禁城,走出“自我”的小小世界,就會海闊天空。所以,這幾天希望大家每次上座時,先做叁分鍾到五分鍾的感恩之心,再來是慈悲的心,然後再進入觀呼吸,就會很順暢、很柔、很快。只要大家把心甯靜下來,一步一腳印的去做,不會也沒關系,不會就來問,只要大家實實在在去做,很快就能夠與法相應,很快就能夠見法。
我們要把所有的觀念、知見,都化爲實際、具體的展現,要把佛陀所有講過的法寶、珍寶……具體發掘出來,佛教的無價之寶、無盡的寶藏,只要你有心,一定可以找到,一定可以得到豐富的無價之寶,這些都是很實在的存在,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願大家早日法喜充滿、解脫自在!(磬聲一響),好!現在就下座,大家不要忘了!動、靜、禅堂內、禅堂外,遍一切處都在修行,好好把握這樣難得的時間、因緣,好好用功!有問題就到小參室來問。
《金剛經深義(禅修版) 1》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