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像一位吸著奶嘴、长不大的小孩,奶嘴一直不肯放下。【金刚经】是要我们破除种种方便法,但是要真正来到全然破除种种方便法的阶段,前面的方便法是要具有,没有透过方便法、有为法,没办法来到“无为法”,方便法是一个方便,也就是一个过渡时期,方便法要越简单越好,不是弄个十八般武艺、越复杂,展现五花八门、眼花撩乱,以显示法门之深之玄,这是本末颠倒啊!
法门就像是药物,是越简便越好,目的是要把病治好,要越简便、能够把病治好,这样最好,不是一直在炫耀我们的仪器多厉害,我们的药物多高明,我们的药物多么好,你看不到副作用,看不到你在本末颠倒,执著在那些方便法上,看不到你变成以吃药为荣,成为药瘾,上瘾了!吃药上瘾,然后以吃药为荣,在炫耀你的法门多么好、多么高、多么深,就是在跟人家比较你的药多么好,天天都在吃这些药,成为药瘾,竟然引以为荣。我们吃药是为了把病治好,是为了不必吃药,透过有为法的修行,是为了来到无为、无修、无证,修行是为了以后不必修行,吃药是为了将来身心健康而不必再吃药,大家要把这些观念厘清,才不会一直以吃药为荣,一直执著在法门上面,十年、廿年还是在练工夫,还是以此法门引以为荣,这样没办法上岸,来到“无为”的世界。
但是,现在身心有苦、有病的情况之下,不透过种种方便法,也很难把病治好,这些方便法是越简便越好、越安全越好,副作用越少越好。佛陀提供给我们的,就是“四念住”的修行,“四念处”的开发,第一的次第、步骤就是“身念住”,有关于动态“身念住”的开发,在昨天晚上已经稍微讲过,希望大家扎扎实实去做,静态方面就是呼吸出入息方面,大家要好好下工夫,动、静方面透过一些方便法,是为了协助让我们的心能够静下来,我们这一匹心猿意马,都习惯性到处攀缘,方便法就是让我们的心宁静下来。
有关於呼吸方面,能够心不散乱,观察自然的出入息-吸气、呼气,自然的长呼吸或是自然的呼吸,如果能够清楚的觉察,这样保持自然就好,观察自然的出入息。如果做不到观察自然的出入息、妄念很多,还有几种方式可以调整,就是深呼吸五分钟,自然呼吸五分钟,这也是个调整,就像一些药物,你可以调配著运用。如果你的心还是很散乱,不容易宁静下来,不得已可以用“数息法”,“数息法”对出入息来讲,算是比较粗的方法,就是退回到“数息法”,但是只要你的心静下来,就把它放掉,因为它是一支手杖,当你能够放掉那支手杖,比较快学会走路,比较快能够放下对法门的依赖。如果有人觉得在打坐时,以前的习性都还需要念佛或是持咒,心才能够宁静下来,“观出入息”应用不顺,如果有需要,也可以把方便法稍微应用一下,你要默念佛号或是原来的法门也可以,但是要知道那是不得已的方便法,那是一个权巧,不要一直执著在上面,否则就很冤枉你来参加此次禅修,但不是说禁用,而是觉得有需要用,就像你原来都睡不著,已经吃安眠药习惯,不要因为来禅修,而把那些都全部都放下,有必要还是可以吃,能够不吃是最好。
所以,原来的一些方便法,越简单、越简短越好,在一吸、一呼之间,能够配合生灭变异,是非常好的,不只是方便法,而且又能够引导你去体悟真理实相,这是最快的!可以在吸气时,配合心中默念“生”;呼气时,配合默念“灭”。再来吸气时,配合默念变化的 “变”;呼气时,配合默念“异”。生、灭、变、异……,一方面让你的心能够宁静下来,一方面容易协助你去见法,这是出入息法方面的几个著力点、参考点。一开始“出入息法”,放在鼻头、人中附近,比较容易摄心,如果你觉得用力、胸闷,或是气往上冲,是因为用力太紧,你就要放松,也可以适度的调整,把观察力放到丹田(小腹),腹部随著我们的呼吸在起伏,就把你的觉察力放在腹部呼吸的起伏上面,一样可以配合著默念“生、灭、变、异……”。如果你的心比较散乱,一方面观呼吸,就已经是“身念住”,身体的澄清、宁静了,就是在修身。
如果你又默念“生、灭、变、异”,所谓的身行、口行、意行,当下都并驾齐驱在修,默念“生、灭、变、异 ”,是在修“口行”,而且保持清醒的觉察,意根、意行的冲动会渐渐缓慢下来,当你的身、口、意渐渐柔和,冲动就会缓慢下来,渐渐能够契入“三妙行”的境界。身、口、意能够渐渐缓,“三妙行”有成,“四念住 ”就容易修得有成就,就能够得心应手,后面的“心念住”才能够开发。“心念住”开发出来,要见法、要断结、要证果,就很容易!有的人修行一、二十年,还是不容易有成就,不容易真正的突破;有的人是下过很多工夫,还是觉得很多的挫折,没办法真正让他找到安心自在;来此参加禅修,又是烦恼、苦恼一大堆,像这方面有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我们平常的善根福德、因缘不俱足,我们的心还都很散乱、很攀缘,其次就是欠缺正知正见,还没有真正遇到能够安你的心、帮助你解脱的无上甚深微妙法,这跟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有关。
因此,我们平常就要点点滴滴的,累积各种善根、福德、因缘,不要以为“我要修行啊!我哪里有时间去做那些善事?!… …”你的心态、你的心念是非常重要,不一定是在外相上,而是你真正要有慈悲之心,真正要有大慈大悲悯众生之心,才能够会修行有成。如果自私自利只为自己,纵使再修个一百万年,都不会有成的,顶多只是成为一个修行“匠”,不会成为一个解脱者,因为你的心胸没有打开,没办法体证到“无我”。所以,平常我们跟众生广结善缘,这是非常重要,但不是攀缘,不要会错意!
再者,众生很欠缺感恩的心,这一点非常重要。人类都太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别人对我们好是应该的,别人照顾我们是应该的,就像父母亲越关怀、越宠爱小孩,小孩子反而越不懂得感恩,越觉得父母亲对我好是应该的,我要钱、你就要给我,我要什么、你就要给我… …。今天很多人的修行观念也是一样,都还是抱著别人护持我,别人对我好是应该的,我是一家之主、我要修行,当老婆的就理所当然应该要支持我。如果有“应该”的心,修行一定不会有成,不知道什么叫做感恩,你的心不会柔软,就不会跟法界的流体一起脉动,你的心就像一颗石头掉落入海中,没办法跟著大海脉动,反而觉得大海对不起它,大海一直在找它的麻烦,一直在跟它对抗,一直在跟它作对……。
如果你是以一种抱怨的心,认为别人应该……、应该……,到哪里都会抱怨不断,觉得大海都在跟自己作对,觉得世间都在跟自己作对,不管是在家人或出家人,都一样!只要欠缺感恩的心,到哪里就会抱怨不断,你的心就没办法安详、柔和。所以,不要以为修行就是抱著一个法门一门深入就好,这些基本的心态没有校正过来,纵使再修个千百万年,还是在苦海里面修,观念知见错误就要修个三大阿僧祇劫。真正的修行,只是把我们错误的观念知见扭转过来而已,而且涅槃彼岸就在此岸,真正的净土不是在他方,也不是否定他方有,而是你的智慧眼打开,眼前当下就是啊!你在这里能够找到净土,到任何地方也都能够发现净土,心净、佛土净,内心能够充满感恩之心,身心就会柔软,会跟众生广结善缘,你的人际关系、人缘到哪里都会很好,到哪里都会与境界溶为一体。
当你与境界溶为一体,苦海就渐渐消失,缺乏感恩之心,只是一味的抱怨,到哪里都是跟境界在对立,所有外面的境界都是你的苦海,苦海是因为一直拘限在狭小的梦幻世界,不愿意与外界溶合,不愿意打开狭窄的心胸,就闭锁在象牙塔里面,就闭锁在紫禁城里面做你的皇帝梦,关久了,就是苦闷不堪。如果走出外表富丽堂皇的紫禁城,走出“自我”的小小世界,就会海阔天空。所以,这几天希望大家每次上座时,先做三分钟到五分钟的感恩之心,再来是慈悲的心,然后再进入观呼吸,就会很顺畅、很柔、很快。只要大家把心宁静下来,一步一脚印的去做,不会也没关系,不会就来问,只要大家实实在在去做,很快就能够与法相应,很快就能够见法。
我们要把所有的观念、知见,都化为实际、具体的展现,要把佛陀所有讲过的法宝、珍宝……具体发掘出来,佛教的无价之宝、无尽的宝藏,只要你有心,一定可以找到,一定可以得到丰富的无价之宝,这些都是很实在的存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愿大家早日法喜充满、解脱自在!(磬声一响),好!现在就下座,大家不要忘了!动、静、禅堂内、禅堂外,遍一切处都在修行,好好把握这样难得的时间、因缘,好好用功!有问题就到小参室来问。
《金刚经深义(禅修版) 1》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