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P22

  ..續本文上一頁不必要再等著受一番生死,才證到叁果上。就好像鸠摩羅什的母親,由初果直接證叁果,就是頓根的最好說明。

  斯陀含所以名字叫一來果,因他還有欲界思惑後叁品未斷,應該有這一番生死,而實際上沒有真實一來之相,沒有來不來之相,所以才沒有說實無一來,而說「實無不來」名字叫「一往來」而沒有這個往來之相。這「往來之相」就是一往天上,一來人間之相,因爲他心裏沒有起分別這些往來之相。這是針對漸次的根機人說,對頓根來說,他根本不必一往天上,一來人間,他就證叁果了,前面已舉出例子說明了這點。心裏沒有生心動念,起這個一來之相,他又怎會作是念:我證二果呢?這還是證明二果不作是念。須菩提答得對,向下佛再問:

  己叁、叁果離相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證叁果的聖人叫阿那含,他能作是念,我得叁果嗎?須菩提回答說:不也!世尊。不能作是念呀!爲什麼不能作是念呢?須菩提自問自解釋,因爲「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阿那含叫做一來果,也叫做不還果,已不來欲界受生了。不還的意思就是他升到天上,再也不回來了。我們爲什麼超不出欲界呢?就是因爲有見思二惑的業繩子把我們牽到,綁到我們,使我們不得解脫。叁界的見惑一斷一切斷,叁界的思惑,一品一品的漸漸斷,把欲界的前六品斷了,還要一來天上。到了叁界後叁品一起斷掉,就不來了,超出去了。你要了生死,打從那裏了呢?就是從斷煩惱這裏了。你不去斷煩惱,天天叫著要了生死,這不是自己在騙自己嗎!要怎樣才能斷煩惱呢?主要是在斷舊的煩惱上下手去修行,不這樣去修是不行的,因你天天生新的煩惱,那個舊的煩惱,什麼時候才能斷掉呢!

  煩惱又是怎樣生起的呢?這是你對外邊的六塵境界,生起了分別染著,這叫無事生非;本來六塵是無分別心的,生起是非取舍的心都在你自己,你對外面的六塵境界起了分別心,這就是無始生死之因。六塵本來無心,本來是空,爲什麼要去起執著呢!不該貪的你就起貪,不該嗔的你去起嗔,不應該癡的你反而起癡,這就是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一天到晚貪嗔癡熾燃,你到什麼時候才能了生死呢?你天天叫著要了生死,不都是自己在騙自己嗎?將來你要講經說法勸衆生斷煩惱,這不是騙衆生嗎!所以要覺他,必須自己先去努力,腳踏實地去用功。怎樣去用功呢?就是讓一切新煩惱不起,舊的煩惱也跟著不起了。何以故?因爲新舊煩惱都同時在現前這一念中現起的,你是個頓超根機的,說斷一起斷。所謂「無明無性,本是諸佛不動之體」,你等執著,妄起無明,生起煩惱,這好比病目見空中的花,其實空中本來就無花,若是你明白這個道理,無明也就熄滅。心中正念分明,永不生煩惱無明,不正是諸佛菩提妙用現前嗎!不就是得到大自在大解脫了嗎。這是頓超根機斷煩惱修行的方法。

  漸次根機斷煩惱修行的方法又怎樣呢?他慢慢的斷,斷了前六品證二果,斷了後叁品,證了叁果,于是就超出欲界了。其實要斷煩惱還是在于自己呀!天天要用智慧去觀照,回光返照,照自己,因爲今天我們還在凡夫位,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你遇到了境界,便動了貪心,起了新的煩惱,這就是境界現前,正要把你所學的道理用上去的時候,此時也正是轉煩惱爲菩提的時候。人家打你罵你,你把忍辱的功夫提起來,忍一下,沖突不就被你超越過去了嗎!這就是真正受益的用功修行方法。

  爲什麼叁果不作是念?因爲他心裏面沒有這個不來之相,他心裏因爲沒有這個相,所以他心裏面不起分別。沒有這個不來之分別心,這是按漸次的功夫而說的。叁果聖人超出欲界,到色界第四禅天,這上面有五層天叫五不還天,都是叁果所住,也叫五不來天。現在法會的阿羅漢他根本不動本位,就證得叁果聖人,那有來不來的相,那裏還會動個念頭說:我證得叁果呢?此節證明叁果不作是念。

  己四、四果離相

  庚一、問答顯理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

  阿羅漢梵語,翻成中國話有叁種意思,第一叫殺賊,第二叫應供,第叁叫無生。殺賊是譬喻,煩惱會害我們的法身慧命,等于賊一樣,把煩惱斷盡了,就是把賊除滅了一樣。阿羅漢能把叁界以內的煩惱斷盡,所以他叫做殺賊,意即殺煩惱賊的意思。第二叫應供,他把叁界的見思煩惱斷盡了,成了四果聖人,應受人天供養,給衆生種福田。第叁叫無生,叁界以內的生死,他了脫了,有生才有死,無生自然無死。這金剛會上就單指著無生的道理來解釋。佛問須菩提,阿羅漢證得了阿羅漢道,他能說我得到阿羅漢道,他能作是念嗎?須菩提答說:「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這段經文的意思就是說,叁界以內的見思二惑,阿羅漢已斷盡了,斷盡了以後,他才叫無生。他既然證得了無生的果位,這叁界的一切法,他都不生起了。不生起了那會再有一個什麼了生脫死的阿羅漢這個法呢?其實根本就沒有實實在在的法,叫「實無有法,名阿羅漢」。意即是說只是有個阿羅漢的假名而已,根本上沒有實實在在阿羅漢的法,因此他不說他今天得了阿羅漢法。阿羅漢他已證入了無生,你若有個法,這不是有生了嗎?他得了個無生法,那裏有個法可得到呢?這是解釋無生,既然已證入無生了,他還怎麼能作是念呢。這裏還有一個地方要解釋,前面都是講證得了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這裏爲什麼不說證得阿羅漢果,而說證「阿羅漢道」呢?對這個「道」字,心印疏有解釋,爲什麼叫「道」呢?就是他近于佛的覺道了,因爲對二乘人來說,除了四果就是佛。但是這種解釋,並不太恰當,因爲小乘人他執著的厲害,他執著他只能證得阿羅漢果,他不能成佛。到了這個大乘般若法會上回小向大,他了解人人皆可成佛,在這裏就可以這樣講了。若是按他小乘位上,他還不敢說「近于佛道」這句話。那麼怎樣叫「阿羅漢道」呢?就是他在小乘這個最極果的「道」,他得到了,這叫做無學位。前面稱爲得果,是分位之果,還不能說得到了最高最極的無生之道,要等到了四果,才算是得了真正究竟的道法。這就是一個究竟,一個不究竟的意思。佛贊歎這究竟之果,故而稱之爲「道」。下面是須菩提自己再推廣來解釋「實無有法」,他證到的是無生法,那裏有個法叫阿羅漢,要是有個法,那不是又有生了嗎?所以說「實無有法」名字叫「阿羅漢」,實際上沒有個實實在在的「阿羅漢法」被他得到,他又怎能作是念呢?再次地,再返過來解釋證明這個不作是念。「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須菩提怎麼敢解釋敢說「阿羅漢不作是念」呢?假如阿羅漢作是念,今天我得了阿羅漢,就有我、人、衆生、壽者,四個相在,那我怎麼能得阿羅漢果呢?我是能證,阿羅漢是所證,能所差別就是個衆生相,執著不舍成壽者相,四個相都在合起來就是我執。我執不斷,怎麼能證四果呢?既然證了四果,一定是斷了我執,既然斷除了我執,絕對沒有我等四相,沒有我等四相,又怎麼能作是念呢!連我都空了,誰在作是念?這是反過來講,以此證明決不會作是念。下面須菩提再拿自己來作證明。

  庚二、引己作證

  【「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這裏是須菩提拿自己作證明,過去佛的弟子中,用功好的,佛都贊歎,佛弟子中有很多特殊的第一。須菩提說,世尊!你贊歎過我須菩提,說我得了無诤叁昧。「叁昧」是梵語,翻到中國話叫「正定」,也叫「正受」。不受一切諸受叫「正受」,入了無受的正定,簡單講叫「正定」。我得到了無诤的正定。「無诤」者,不起诤。诤論是由語言而發生的诤論,你說我的是非,我說你的是非,這就是诤論。心裏要是不動這個诤論的念頭,就不與人诤,不與世诤,無诤之心就可以修成功了。我須菩提對于這個功夫應用得很好,得到了「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此「人中」不是指著普通的凡夫,得「無诤叁昧」的不止我一個人,佛卻贊歎我須菩提于「無诤叁昧」中,最爲第一,比別人更高深。還有贊歎我「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欲」是欲望,爲什麼要诤呢?因爲你還有一個欲望心在。要是能遠離欲望,沒有欲望心,還诤個什麼呢?一切的诤,不是爭名,就是爭利呀!不爭名,不爭利,但是卻爭恭敬。貪名、貪利、貪恭敬才起诤論的,都是在于欲望所起的妄想。我無欲了,既不欲望名,也不欲望利,更不欲望恭敬,所以我與人無诤,與世無诤。世尊再贊歎我是離欲阿羅漢中最第一的。凡是阿羅漢都是離欲的,沒有欲望之念。世尊你雖然過去贊歎我,「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也「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但是當時我不作是念,到今天我也不作是念,「自己認爲了不得,我是個離欲阿羅漢」。我從來沒有動過這個念頭。爲什麼?我沒有欲念,既然沒有欲望之念,我怎麼會動這個念頭。我拿我自己來證明,阿羅漢果人,決不作是念,說我證了阿羅漢果。

  再次地,再以反面作證明。「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阿蘭那行。」阿蘭那翻成中國話叫「無諠」,沒有諠嘩,也叫做「寂靜」。我得到了這個「寂靜」的功夫,假若我心動個念頭,我是個離欲阿羅漢,那麼世尊也不會贊歎我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了。「以須菩…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