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P21

  ..续本文上一页是离于迷悟染净凡圣之相,一切皆空,即非佛,即非法。故文殊菩萨云:「菩萨于诸佛,都无染著,亦不舍离,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心境空寂,自然清净,是故佛法,非佛法也。」这跟前面所讲的并没有矛盾,前面是讲较量福有多少相,这都是按世俗谛讲的,按真谛讲,这皆非佛法,下面都是三句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那是按「三谛」的道理讲。这「金刚经」开始讲「二谛」,再讲「三谛」,讲到这里已把第八分讲完,总结大科,乙一、略明降住生信分竟。

  一相无相分第九

  乙二、推广降住开解分(分三)

  丙一、推广降住(分三)

  丁一、正与推广(分二)

  戊一、推广降心之法(分四)

  「一相」就是实相,无二之相,这个实相是无相的。通理大师把它科判为推广离相之法,也就是推广降心之法。降心就必须要离相,在那里推广离相呢?就是讲到后头,不要忘掉前头略明降心之方,就是前面第三分讲过度生要离相,那得果要不要离相?一切相都要离,得果照样要离相。行菩萨道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下化众生要离相,上求佛道也要离相。在般若会上回小向大的二乘圣人就说:这个度众生离相的功夫很难,如果度众生著了相,妄心就降伏不了,这个降伏其心的功夫真难。佛说不难,你们二乘人都证过四果了,你们证果时,是不是都动了念头,说我证了果,有没有动过这个念头。答曰:「没有」。既然没有,那不叫离相是叫什么呢?你证果能离相,你度众生照这个离相功夫用上去,不就对了吗。「一相」是在推广度化众生,心要离相,得果也要离相,互相应用的道理。度众生离相怎样离呢?不离相妄心就降伏不住,这妄心多难降呀!不难降,你拿证果的离相功夫用上去就对了,此科大义如此。现在讲经文。

  己一、初果离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陀洹」是梵语,翻成中国话叫「入流」,也叫「预流」。「预」就是参预,参加的意思。「流」是流类,已经入了圣人之流类了,所以叫做「入流」。他已经参预圣人流类,所以叫「预流」。小乘有四圣果,须陀洹是初果,他已经断尽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所以才能参预圣人之流。这段经文为什么会从这个地方问起呢?因为须菩提是当机者,是个证过四果的过来人,既然是个过来人,在会之中回小向大的二乘圣人,一听这个话,如数家珍,这就好像算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自己通通知道。这个度众生离相的功夫,你们二乘声闻人都已具足,只是你过去没有发心去度化众生,你发心去度众生,这个离相的功夫很好用,就像你证过初果的时候那个不著相一样。佛在这里是提醒他们已经用过的功夫,要他们拿这个亲证过的功夫来证明离相,所以这才叫做推广降心之法。但是妄心要怎样才能降伏呢?离相就能降服。因此这里才说:「须菩提!在你心意之下以为怎样?那个证圣果的须陀洹他能否作是念─也就是生心动念,说我今天可了不得了,证了须陀洹的圣果之位了。须菩提以你的经验又认为怎样呢?他初果人是否会有作这个念头呢?」须菩提回答说:「没有!世尊,初果圣人怎么能动这个念头。」须菩提是过来人,他心里知道,他证初果就没有动过这个念头。下面就是须菩提解释这个道理,是什么原因我敢答覆世尊说,须陀洹证初果时,没有动过这个念头。「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因为须陀洹,是初果圣人,证得了入圣人的流类,不是凡夫位了,已经脱离了凡夫的层次。凡夫和圣人又怎样去分别呢?凡夫他流转生死,无穷无际,不能脱离,所以才叫凡夫。圣人他的生死已经解脱了,所以才叫圣人。但是佛教所讲的圣人与世间上所讲的圣人,名字虽然是一样,义意却大不相同。佛教所讲的圣人是能了生脱死,出三界,才能叫做圣人。但是初果他还未出三界,欲界都还未出去,初果只是把三界以内的见思二惑分别生起的粗惑,也就是三界见惑断掉而已。能断掉了见惑,才属见道位,也就是证得初果须陀洹了。初果虽断了见惑,但是思惑还未断,所以还有七番生死。但是他的生死流转已经有限度了,再没有第八番的生死了。时间一到,仍是很自然的把生死了脱。小乘初果圣人算是已经入了顺流之水了,不会再流转于第八番的生死,从此顺流的断,断一番,断二番……断七番。断了最后的第七番,从此以后就永远跳出生死的束缚了。由于证了初果的圣位以后,他一定会出三界的,所以叫他为圣人,不再是凡夫。以上是解释初果叫圣人的原因,再下来就解释须陀洹为何叫「入流」,「入流」就是入了圣人之流。为什么他会入了圣人之流呢?因为他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境界,他对六尘的境界不起分别,所以他不入六尘境界,已经不再生新的烦恼。我们凡夫受生死轮回,为何会无穷际呢?就是因为我们前生贪著于六尘境界,而生起烦恼。生起了烦恼以后,就顺著这个烦恼去造生死之业,造了业就随业流转生死去了。今生受生死的果报是来自前生所造的生死之业因。今生受过了生死果报,这一报过之后,不是就可完结了吗?生死就可了脱了吗?答案是:还不一定会了脱的。何以故?因为你今生得了凡夫的果报,对色声香味触法又起了强烈贪著,又被六尘境界粘住了,又再生起了新的烦恼来,这个新的烦恼还是生死之因!来生还得受生死。正是因为这样才生死无穷无际!须陀洹他叫初果圣人,他的生死只有七番,为什么只有七番而没有第八番呢?因为他对六尘境界,从此不再涉入,不再加入进去,不再生起新的烦恼,他的六根已不入于六尘。因为根尘是相对的,中间才会生出六个识。他的六根对六尘不发生关系,不涉入六尘,不生六个识,就可以不起分别心。所以他把分别心断了。详细的讲,三界之内的分别烦脑,也就是见惑,共有八十八使,六根对六尘才起了六识的分别,这个六识就是从六尘上生起的分别。六识是从六尘上生起的,生起了以后再去贪著他而不放。你们听了大概会觉得很抽象吧!我今打个比喻来说明这一点。一个画家很会作画,他把画作得很好,因此他又去贪著这幅画,其实这幅画是他自己画的,自己又去贪著自己画的画,越贪著越利害,心里不断赞叹,画得太好了,画得太好了。「识」就是跟这个画家一样,「识」是搭著六尘上生起来的,反过来再去贪著六尘,再生新的烦恼。这个须陀洹他已不入六尘,他不起分别心。这见思二惑有分别起,有俱生起的。俱生起的叫思惑,这很难断,这留待下一段经文才解释。分别起的,就是对世间一切的境界,因分别而起了新的烦恼。初果断了见惑,就不入六尘,因为他不入六尘,他的名字才叫须陀洹。这里就是要合在前面经文,他不「作是念」上。「作是念」就是他起了分别心。不起分别心,他又怎能作是念呢!「我今天证得了初果,我已经超过凡夫了。」一起了这个念头就是法尘。既然不起分别心,又怎么会作是念呢!这是解释须陀洹「不作是念」,须菩提都答对了。其实这个道理在会的大乘菩萨了解,二乘人也都了解,这都是他们修过的境界,他们都是过来人,他答的对。下面佛再接著问:

  己二、二果离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是二果,翻成中国话叫「一来果」。就是他一来天上,一来人间,就可超出欲界而证得了三果。那么这斯陀含为什么叫「一来果」呢?因为初果断了见惑以后,还有见思二惑俱生起的那个细的思惑还未断。思惑微细难断,这个道理我们可以在自己心中揣摩一下,我们现在虽然还没有断惑,但是这个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譬如告诉你说:我们学佛的人,不可起贪心,不可起嗔恚心,这个道理大家都听得懂,而且都容易相信。但是你一旦碰到可贪的境界,你还是起贪心;碰到可嗔的境界,你照样起嗔心,微妙的地方也就在这里,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这个贪心是与生俱来的,这不但是前生前世带来的,而且是多生多劫,与生俱来的。这就是为什么见惑容易断,思惑难断的原因所在,三界九地中,一地有九品思惑,九九八十一品。但是在八十一品中最难断,最令人颠倒的就是欲界的九品。为什么呢?因欲界还在淫欲之界,一切众生由于淫欲而生起烦恼,而成为流转生死的根本。这是最粗、最重、最难断,所以称之为生死的根本。欲界烦恼虽难断,但是还是要把他断掉,虽然没有办法一下九品马上断,但是可以先断前六品。初果的七番生死已了断六番,还剩下一番生死而已,所以一来天上,一来人间。二果只要再受一番生死,等到后三品思惑都断掉了,就可以超出欲界得证三果了,所以斯陀含故名「一来果」。这欲界九品的思惑能润七生的烦恼,所以有七番生死。斯陀含是二果圣人,佛就问须菩提,斯陀含得二果有作是念「我今得了斯陀含果」会作是念吗?须菩提答覆说:没有!世尊。他不能作这个念呀!我为什么这么回答世尊呢?因为斯陀含名为一来而实无不来,才名为斯陀含嘛!斯陀含叫一来果,只是一个名字而已。而事实上并没有一来之相,就按著他渐次证得的立场上来说,没有一来之相,为什么呢?初果不起分别心,他不起分别心来一次,来二次,他是随他的业来润生死,欲界之惑还有后三品没断,所以仍旧很自然地还要来受一番生死。在他心里证得二果,他没有起分别。因为初果就已经不起分别了,所以在渐次的证入上来说,实无不来,也没有来不来的相。小乘人有渐根有顿根,对顿根的人来说,二果并不一定要一来天上,一来人间,才证得三果。现在法会的四果阿罗汉,他在人间没有动,他就证三果,证四果了,…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