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離于迷悟染淨凡聖之相,一切皆空,即非佛,即非法。故文殊菩薩雲:「菩薩于諸佛,都無染著,亦不舍離,見如不見,聞如不聞,心境空寂,自然清淨,是故佛法,非佛法也。」這跟前面所講的並沒有矛盾,前面是講較量福有多少相,這都是按世俗谛講的,按真谛講,這皆非佛法,下面都是叁句頭「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那是按「叁谛」的道理講。這「金剛經」開始講「二谛」,再講「叁谛」,講到這裏已把第八分講完,總結大科,乙一、略明降住生信分竟。
一相無相分第九
乙二、推廣降住開解分(分叁)
丙一、推廣降住(分叁)
丁一、正與推廣(分二)
戊一、推廣降心之法(分四)
「一相」就是實相,無二之相,這個實相是無相的。通理大師把它科判爲推廣離相之法,也就是推廣降心之法。降心就必須要離相,在那裏推廣離相呢?就是講到後頭,不要忘掉前頭略明降心之方,就是前面第叁分講過度生要離相,那得果要不要離相?一切相都要離,得果照樣要離相。行菩薩道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下化衆生要離相,上求佛道也要離相。在般若會上回小向大的二乘聖人就說:這個度衆生離相的功夫很難,如果度衆生著了相,妄心就降伏不了,這個降伏其心的功夫真難。佛說不難,你們二乘人都證過四果了,你們證果時,是不是都動了念頭,說我證了果,有沒有動過這個念頭。答曰:「沒有」。既然沒有,那不叫離相是叫什麼呢?你證果能離相,你度衆生照這個離相功夫用上去,不就對了嗎。「一相」是在推廣度化衆生,心要離相,得果也要離相,互相應用的道理。度衆生離相怎樣離呢?不離相妄心就降伏不住,這妄心多難降呀!不難降,你拿證果的離相功夫用上去就對了,此科大義如此。現在講經文。
己一、初果離相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陀洹」是梵語,翻成中國話叫「入流」,也叫「預流」。「預」就是參預,參加的意思。「流」是流類,已經入了聖人之流類了,所以叫做「入流」。他已經參預聖人流類,所以叫「預流」。小乘有四聖果,須陀洹是初果,他已經斷盡了叁界八十八品見惑,所以才能參預聖人之流。這段經文爲什麼會從這個地方問起呢?因爲須菩提是當機者,是個證過四果的過來人,既然是個過來人,在會之中回小向大的二乘聖人,一聽這個話,如數家珍,這就好像算數自己家裏的珍寶一樣,自己通通知道。這個度衆生離相的功夫,你們二乘聲聞人都已具足,只是你過去沒有發心去度化衆生,你發心去度衆生,這個離相的功夫很好用,就像你證過初果的時候那個不著相一樣。佛在這裏是提醒他們已經用過的功夫,要他們拿這個親證過的功夫來證明離相,所以這才叫做推廣降心之法。但是妄心要怎樣才能降伏呢?離相就能降服。因此這裏才說:「須菩提!在你心意之下以爲怎樣?那個證聖果的須陀洹他能否作是念─也就是生心動念,說我今天可了不得了,證了須陀洹的聖果之位了。須菩提以你的經驗又認爲怎樣呢?他初果人是否會有作這個念頭呢?」須菩提回答說:「沒有!世尊,初果聖人怎麼能動這個念頭。」須菩提是過來人,他心裏知道,他證初果就沒有動過這個念頭。下面就是須菩提解釋這個道理,是什麼原因我敢答覆世尊說,須陀洹證初果時,沒有動過這個念頭。「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因爲須陀洹,是初果聖人,證得了入聖人的流類,不是凡夫位了,已經脫離了凡夫的層次。凡夫和聖人又怎樣去分別呢?凡夫他流轉生死,無窮無際,不能脫離,所以才叫凡夫。聖人他的生死已經解脫了,所以才叫聖人。但是佛教所講的聖人與世間上所講的聖人,名字雖然是一樣,義意卻大不相同。佛教所講的聖人是能了生脫死,出叁界,才能叫做聖人。但是初果他還未出叁界,欲界都還未出去,初果只是把叁界以內的見思二惑分別生起的粗惑,也就是叁界見惑斷掉而已。能斷掉了見惑,才屬見道位,也就是證得初果須陀洹了。初果雖斷了見惑,但是思惑還未斷,所以還有七番生死。但是他的生死流轉已經有限度了,再沒有第八番的生死了。時間一到,仍是很自然的把生死了脫。小乘初果聖人算是已經入了順流之水了,不會再流轉于第八番的生死,從此順流的斷,斷一番,斷二番……斷七番。斷了最後的第七番,從此以後就永遠跳出生死的束縛了。由于證了初果的聖位以後,他一定會出叁界的,所以叫他爲聖人,不再是凡夫。以上是解釋初果叫聖人的原因,再下來就解釋須陀洹爲何叫「入流」,「入流」就是入了聖人之流。爲什麼他會入了聖人之流呢?因爲他不入色聲香味觸法。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境界,他對六塵的境界不起分別,所以他不入六塵境界,已經不再生新的煩惱。我們凡夫受生死輪回,爲何會無窮際呢?就是因爲我們前生貪著于六塵境界,而生起煩惱。生起了煩惱以後,就順著這個煩惱去造生死之業,造了業就隨業流轉生死去了。今生受生死的果報是來自前生所造的生死之業因。今生受過了生死果報,這一報過之後,不是就可完結了嗎?生死就可了脫了嗎?答案是:還不一定會了脫的。何以故?因爲你今生得了凡夫的果報,對色聲香味觸法又起了強烈貪著,又被六塵境界粘住了,又再生起了新的煩惱來,這個新的煩惱還是生死之因!來生還得受生死。正是因爲這樣才生死無窮無際!須陀洹他叫初果聖人,他的生死只有七番,爲什麼只有七番而沒有第八番呢?因爲他對六塵境界,從此不再涉入,不再加入進去,不再生起新的煩惱,他的六根已不入于六塵。因爲根塵是相對的,中間才會生出六個識。他的六根對六塵不發生關系,不涉入六塵,不生六個識,就可以不起分別心。所以他把分別心斷了。詳細的講,叁界之內的分別煩腦,也就是見惑,共有八十八使,六根對六塵才起了六識的分別,這個六識就是從六塵上生起的分別。六識是從六塵上生起的,生起了以後再去貪著他而不放。你們聽了大概會覺得很抽象吧!我今打個比喻來說明這一點。一個畫家很會作畫,他把畫作得很好,因此他又去貪著這幅畫,其實這幅畫是他自己畫的,自己又去貪著自己畫的畫,越貪著越利害,心裏不斷贊歎,畫得太好了,畫得太好了。「識」就是跟這個畫家一樣,「識」是搭著六塵上生起來的,反過來再去貪著六塵,再生新的煩惱。這個須陀洹他已不入六塵,他不起分別心。這見思二惑有分別起,有俱生起的。俱生起的叫思惑,這很難斷,這留待下一段經文才解釋。分別起的,就是對世間一切的境界,因分別而起了新的煩惱。初果斷了見惑,就不入六塵,因爲他不入六塵,他的名字才叫須陀洹。這裏就是要合在前面經文,他不「作是念」上。「作是念」就是他起了分別心。不起分別心,他又怎能作是念呢!「我今天證得了初果,我已經超過凡夫了。」一起了這個念頭就是法塵。既然不起分別心,又怎麼會作是念呢!這是解釋須陀洹「不作是念」,須菩提都答對了。其實這個道理在會的大乘菩薩了解,二乘人也都了解,這都是他們修過的境界,他們都是過來人,他答的對。下面佛再接著問:
己二、二果離相
【「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是二果,翻成中國話叫「一來果」。就是他一來天上,一來人間,就可超出欲界而證得了叁果。那麼這斯陀含爲什麼叫「一來果」呢?因爲初果斷了見惑以後,還有見思二惑俱生起的那個細的思惑還未斷。思惑微細難斷,這個道理我們可以在自己心中揣摩一下,我們現在雖然還沒有斷惑,但是這個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譬如告訴你說:我們學佛的人,不可起貪心,不可起嗔恚心,這個道理大家都聽得懂,而且都容易相信。但是你一旦碰到可貪的境界,你還是起貪心;碰到可嗔的境界,你照樣起嗔心,微妙的地方也就在這裏,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他這個貪心是與生俱來的,這不但是前生前世帶來的,而且是多生多劫,與生俱來的。這就是爲什麼見惑容易斷,思惑難斷的原因所在,叁界九地中,一地有九品思惑,九九八十一品。但是在八十一品中最難斷,最令人顛倒的就是欲界的九品。爲什麼呢?因欲界還在淫欲之界,一切衆生由于淫欲而生起煩惱,而成爲流轉生死的根本。這是最粗、最重、最難斷,所以稱之爲生死的根本。欲界煩惱雖難斷,但是還是要把他斷掉,雖然沒有辦法一下九品馬上斷,但是可以先斷前六品。初果的七番生死已了斷六番,還剩下一番生死而已,所以一來天上,一來人間。二果只要再受一番生死,等到後叁品思惑都斷掉了,就可以超出欲界得證叁果了,所以斯陀含故名「一來果」。這欲界九品的思惑能潤七生的煩惱,所以有七番生死。斯陀含是二果聖人,佛就問須菩提,斯陀含得二果有作是念「我今得了斯陀含果」會作是念嗎?須菩提答覆說:沒有!世尊。他不能作這個念呀!我爲什麼這麼回答世尊呢?因爲斯陀含名爲一來而實無不來,才名爲斯陀含嘛!斯陀含叫一來果,只是一個名字而已。而事實上並沒有一來之相,就按著他漸次證得的立場上來說,沒有一來之相,爲什麼呢?初果不起分別心,他不起分別心來一次,來二次,他是隨他的業來潤生死,欲界之惑還有後叁品沒斷,所以仍舊很自然地還要來受一番生死。在他心裏證得二果,他沒有起分別。因爲初果就已經不起分別了,所以在漸次的證入上來說,實無不來,也沒有來不來的相。小乘人有漸根有頓根,對頓根的人來說,二果並不一定要一來天上,一來人間,才證得叁果。現在法會的四果阿羅漢,他在人間沒有動,他就證叁果,證四果了,…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