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P20

  ..续本文上一页取,不可说呢?「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一切贤圣」就是大乘三贤十圣菩萨,所谓「三贤」者,即十住、十行、十回向位的菩萨,「圣」者,就是十地菩萨都成了「圣人」,故称为「圣」者。经文中的意思就是这些三贤十圣的菩萨,「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句话不顺中国的文法,这段文很难消,要注意「无为」者,即无所作为,故名「无为」,你不可执著,一执著就变成「有为法」了。与「有所作为」相对,就是「无所作为」,就是「无为法」,不可取、不可说。既然不可取、不可说,在没有成佛之前,怎么有个「三贤十圣的菩萨」阶位呢?这就是个差别位,三贤不是十圣,十圣还不是佛,他证得差别位,他是大乘菩萨,决不能著相,一著相他就不能叫做菩萨了,前面「金刚经」上经文又有说,你要是有我等四相即非菩萨了。因你不能著相,你这个菩萨才能进步。他证到的果位虽有差别,但这个差别,其实是无差别,为什么?因他是依著「无为法」而修的,所修虽同,所证得果位贤圣不同,前后浅深有异,这是因为根机有异,因此所悟迟速也不同,在没有证到圆满的地方就必然会有个差别相。譬如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萨,这是三贤的差别,或是十地菩萨,初地菩萨乃至八地、九地、十地菩萨有个差别,但全部都是依著「无为法」而修而证的差别,这差别即是无差别,何以故?因一有差别相,你不可取,说三贤菩萨证了什么菩提果,一取著就错,随著变为「有为法了」。怎样错呢?你不能说如来跟三贤菩萨说的,是有什么一定的法,不能这样说,说了就错了,所以说「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虽然有差别,贤位菩萨,圣位菩萨,但是结果都是依著「无为法」而修而证得的,这就是无差别之中的差别,还是「不可取」「不可说」,一再地解释没有定法可得,没有定法可说,第七分讲完,也就是「成就净信心」竟。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丁三、较量持福(分三)

  戊一、能较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这第八分是讲较量持经的福德。先讲什么是「三千大千世界」,佛经上所讲的「三千大千世界」就是释迦佛教化的一个区域,释迦佛在印度的南赡部洲是个「小化身佛」,教化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乃「大化身佛」所居之国土。是以须弥山为中心,四面有四大部洲,有一个太阳,一个月亮,合起来为一个「小世界」,这是佛经上讲的这个世界最小的单位,合此「小世界」一千个名为「小千世界」,再合此「小千世界」一千个,名为「中千世界」。再合此「中千世界」一千个,名为「大千世界」。为什么「大千世界」上面再加个「三千」呢?这是因为此「大千世界」有三个叠数,成自小千、中千、大千故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今看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须菩提在你心意之下,以为怎样?「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若」是假设之词,就是说假若有这么一个人,「满」是充满,拥有充满了「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七宝」在「弥陀经」上有明文说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这「七宝」充满了「三千大千世界」,多得不可思议,但是他全部都献出来,以用在布施上,这个人所得的福德,可以不可以算多呢?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说,这个人得到的福德太多了。「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这是须菩提自己征问自己解答,世尊问我这个人得到的福德多不多?我是顺著世尊的口气回答:「甚多,世尊」,为什么我要回答「甚多」呢?「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我是依著世间法的福德事相说的,而不是依著福德本性说的;世间法的福德是著相的福德,不会超过人天有漏之因,甚多也有限。福德的本性是「无相」的,也就是「实相般若」的种性,圆满成就,则为无漏,乃不可限量也。「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这段经文还是须菩提说的,「新眼疏」上教我们一个读法即「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这个读法的解释是:以此之故,如来,我才说福德多,我是按福德之世相,世间法的事相讲的。若不按「新眼疏」「是故如来说福德多」,就是如来你说福德多,须菩提把责任推到如来那一方面去了,因为他恐怕世尊说他著相,我是顺著你如来说的,如果你问若人拥有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在布施上,有没有功德,你一定说福德多,所以我顺如来而答覆的,我并没有著相,是故如来你说福德多,你前面明明说福德多,所以我说福德多,不加逗点也可以解释得通。

  戊二、所较量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这段经文是少了一句「佛言」两个字,因此可在此经文加上「佛言:若复有人……」或是加个须菩提,这样就通顺了,「新眼疏」上有这样的说明。

  「佛言若复有人」佛说假如再有这么一个人,「于此经中受持」,在此「金刚经」中对「金刚经」的经文能读熟,能领纳于心曰「受」,对「金刚经」经文内所含的义理,能忆念不忘曰「持」,就是说他自己领受行持此「金刚经」,自己得了自利,「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他不但受持全部「金刚经」,乃至半部,乃至一分,最少「乃至四句偈」,他又可以利他「为他人说」全部「金刚经」,半部,一分,最少乃至仅四句偈的「金刚经」,「其福德胜彼」,这「受持」「为他人说」的这个人,所得的福德,胜过前面拥有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在布施上的那个人,这就是较量福德。

  以下有两个疑点要了解,第一个疑点是:「于此经中」,这部「金刚经」三十二分才说到第八分,正宗分分四大科,才说到第一科,才讲了四分之一,这部「金刚经」还没有说完,此处就说全部「金刚经」,此经究竟是指什么经呢?这是指第五分和第六分,已经说到「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深奥的道理,能够一念生净信,就已经把「金刚经」圆满的道理讲了。因为这个信心就怕生不起来,若清净的信心生起来,没有不修行,没有不开悟,也没有不证果的。「华严经」上有一句偈:「信为道源功德母」,这个「信」是「佛道」的「源」,一切功德之母,完全打从心里生起来的,所以会生起清净信心,就一定会开悟。前面第七分是解释怀疑心,第八分是讲较量福德,也就是全部「金刚经」的道理。下面第九分起还有四分之三的经文,已没有什么新的道理,只是把「降伏妄心,安住真心」的道理,推广来讲一讲而已。实际上,讲到第八分,较量福德,可说是把全部「金刚经」要讲的道理已讲完。所以文中「于此经中」,「此经」就是指全部「金刚经」,这个疑点要把它抹掉。

  第二个疑点是:就是文中指的「四句偈」,是那「四句偈」呢?整部「金刚经」上只有两个地方有四句偈子,就是二十六分「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及三十二分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讲到第八分根本还没有说到一个「四句偈」,这要怎样解释呢?就是你不要死板板的执著那「四句偈」,顺便先解释什么叫「偈」,「偈」者就是偈颂,是五字或七字一句,像中国的诗一样,但没有押韵,无韵的诗叫做「偈」。这和印度所说的偈不同,印度的偈是三十二个字为一偈。龙树菩萨从龙宫背出来的「华严经」是十万句偈颂,翻译到中国来,成为十万五千句偈颂,这是连长文算在内,共三十二字为一偈。是故,这样来解释这「四句偈」就解释得通,就是指长行文的偈,不是无韵的诗偈,这样子来解释这个偈,就不会解得死板板,钻牛角尖,越钻越窄,尤其是讲到「金刚经」的第八分,根本一个「四句偈」都没有,五言、七言,什么偈都没有,完全是长文,那有什么偈呢?那么文中「乃至四句偈等」的「四句偈」又做何解释呢?就是指长行文,不是无韵的诗偈,但也别死板板解释为三十二字的偈,注解上说三句也好,二句也好,一句也好,只要是「金刚经」,只要你解释得不错,乃至为他人说任何一小段经文,受持任何一小段经文,这个福德就胜过前面布施七宝者的福德了。

  「何以故?」佛自己征问,为什么说受持「金刚经」,为他说一小段「金刚经」就胜过前面布施七宝的那个人呢?「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你要知道,这部「金刚经」,它不是「文字相」,它是「文字般若」,「般若」是诸佛之母。一切诸佛皆从「金刚经」里生出来的,一切诸佛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无上正等正觉之法)也是打从「金刚经」里生出来的。出了一个佛,功德已很大,要是出了一切诸佛,那功德不是更大,大到不可思议吗!所以前面说只要你受持一小段的「金刚经」或为他人说,就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一句就够了,你就能从这么一句「文字般若」悟到法身佛,见到法身佛,由悟道进修到证道,成道,你亲自证得成了佛,你这尊佛就是从「金刚经」里生出来的,「金刚经」不就是你这尊佛的母亲吗?是故,「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原因就在此。

  戊三、解伏疑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要解这段经文,这就说到「有」上,这「有」是「妙有」,出生诸佛,出生菩提法,有了佛果,又有了菩提法,但是要晓得,佛说的有佛、有法即非佛法,这是由于佛没有著相的缘故,这是「金刚经」最早讲的「二谛」道理。所谓「二谛」者,真谛、俗谛也。按俗谛相中,有迷悟染净凡圣之异,故说佛法从此经出,有个佛的相,有个菩提法的相。按真谛说,…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