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P23

  ..續本文上一頁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實無所行」,就是不生心動念,不著「阿蘭那行」的相,所以世尊才給我取這個名,說須菩提是個「樂阿蘭那行」的人。講到這裏,把初果二果叁果四果都不作是念的道理已經解釋清楚。

  不作是念,就是離相。須菩提你是過來人,離相降心的功夫你應該懂,大乘佛法叫你去度衆生,你卻著了衆生相,這樣你能度得長遠嗎?你一定要離相度生,妄心才能究竟降伏。那麼四果已經離相,把妄心降伏了。今天回小向大,你怎麼又起了這個問題來問呢?這就表示你還未發心去度衆生,現在一發心要去度衆生,就有衆生相生起來了。度化衆生是大乘必須做的,但是你要離相度生,遠離衆生相。這樣一聽,不但須菩提老早悟到了,就是現前在會的大衆,這一班大阿羅漢,通通明白這個度生離相的功夫。這功夫是什麼樣子呢?原來就像我們過去證初果、二果、叁果、四果離相的功夫一樣。

  現在反觀我們自己,我們不是四果阿羅漢,只是一個薄地凡夫,今天你發了菩提心,發了心就得去度衆生,你一定要照這個方法去做,你度衆生一著相,就不能降伏妄心了。到此把戊一、推廣降心之法一科,講演已竟。

  莊嚴淨土分第十

  戊二、推廣住心之法(分二)

  己一、修因無住(分叁)

  此科爲推廣住心之法,要怎樣才能讓真心安住呢?心能無住,就是真心安住了。現在先講修因無住,分叁科,庚一、得記無住,就是釋迦佛,他得到了授記成佛,他也沒有住相。庚二、是嚴土無住,菩薩修因位時,要莊嚴佛土,莊嚴佛土也沒有住相。庚叁、總以結示,就是把爲什麼要得記無住,嚴土無住,這些修因無住的道理總結示出來。己二、得果無住,釋迦佛他得成佛果他也沒有住相。

  庚一、得記無住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這裏是講到修因無住。你想安住真心,要用什麼方法呢?你不要住相,不住相就是離相,這樣妄心自然降伏。你能降伏妄心,真心自然安住。其實這二個問題合起來是一個問題。分開來說,降伏妄心在前,安住真心在後,因爲妄心在擾亂,一定要先降伏妄心,欲降伏妄心,起步就先要遠離一切相。

  我們學大乘佛法要怎樣學呢?首先要發菩提心,行菩薩行,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再進一步的功夫,就是上不著求佛道之相,下不著度衆生之相,這樣菩提心就能發的長遠。上求佛道先修因,後證果。修因的時候就無住,得果的時候也要無住,無住因才能結無住果。

  釋迦佛在過去時,跟你我一樣,是個薄地凡夫,流轉生死。不過他發了菩提心,他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依著他所發的菩提大願,建立大行,用功修行了二大阿僧祇劫,到了第二個大阿僧祇劫滿的時候,遇到然燈佛給他授成佛之記,修到第叁大阿僧祇劫即成佛。授成佛之記就是他證到八地菩薩,才會得到然燈佛給他授記,證到八地菩薩以後,這個菩薩非成佛不行。八地菩薩已入「無功用行」的位了,七地菩薩還要精進用功,還必須「有功用行」的心。換句話就是說,到了八地就任運自然的精進下去,好像駕船,到了第八地的這個時候,風也順,水也順,你不須要撐這個船,船自然會到達目的地,所以到了八地的位子,才給他授成佛之記。爲什麼不給七地菩薩授記呢?因爲他的功夫還沒有到。釋迦牟尼佛在因位中,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辛辛苦苦修到了二大阿僧祇劫,這個時候叫善慧菩薩,他是一位修因位的菩薩,什麼都學。此時世間有一位道行很高的神仙,他就跑去跟仙人學道,因爲他是個八地菩薩,一下子便把神仙的道學完了,他就要告辭下山。這外道的老師就說:你現在既然把我的法學去了,要報師長之恩,就要用五百金錢來供養我,這是我這裏的規矩。他回答說:我現在沒有這麼多錢,那麼就請師父等一下,我下山去募化,馬上就回來供養師父,以報答師恩。說過了話以後他就馬上下山。剛好碰到一位國王做無遮法會。這個布施法會沒有遮止,滿一切人的願,你要什麼給你什麼。他就向無遮法會要五百金錢,國王問明他要錢的目的與原因,原來他是爲了報答師恩,不是爲了貪財而是爲道,就滿他的願。這個時候,在這個法會的地方,他聽到一個消息,有一尊佛出世,叫然燈佛,要到這裏來。他是個八地菩薩,馬上就觸發他宿世的善根,要去親近佛。在路途中,剛好碰到皇宮的一位女子,叫做取意,手中拿了七枝青蓮華,世間上的蓮花中有四色,以青色最爲貴重。善慧童子看到了就對女子說:「這蓮花是稀有名貴,能不能賣給我?現在正好碰到然燈佛出世,我要拿去供養佛,用這個最稀有名貴的青蓮華供佛,更能表露我內心的恭敬與虔誠。我有五百錢,全部給你,我不必要你全部的七支,只要五枝就好了,希望你能滿我供養佛陀虔誠的心願。」皇宮女子就告訴他,本來這青蓮花是皇宮之物,是不准賣給你的,但是你的恭敬虔誠的心很令我感動,這五百金錢我不向你拿。這五枝蓮花送給你,另外二枝蓮花希望你替我拿去供養佛陀,表示我對佛陀的敬意。因爲礙于皇宮的規矩,我自己不能親自去供養,只好勞駕你了。善慧得到了蓮花,滿懷高興,又向別人問明了佛陀現在所處的地方,他就跑到了佛陀要經過的路等著。當時的風俗是:若用花供養,都是用散花的,就是把花撒過去,散開來,叫做散花供養。當時他就發了個大願:我今天至誠的拿這青蓮花供養,願這些青蓮花能化成一個寶蓋,隨著佛走。他是八地菩薩,願力殊勝,隨著他所發的願力,這七枝蓮花就變成一個寶蓋,在虛空中跟著然燈佛走。這時善慧童子眼看著佛,已經走近過來了。他在等著頂禮接駕,一看地上有泥巴,他就把衣服脫下來掩蓋汙泥,還有一點點掩蓋不住,他身上也沒有東西可掩蓋了,這時佛已經走近他了,他馬上毫不考慮的把頭上的頭發打開,掩蓋那一點點的汙泥,這叫布發掩泥的公案。由這公案使我們深深地體會到,這表示他內心對佛陀恭敬已到了極點。他拿自己的身心供養佛,這頭發算不了什麼。由這裏可以看出,他當時身心的供養是多麼的恭敬與虔誠啊!當時他爬在地下,要佛踏著他的身體過去,讓佛雙腳清淨無染,不去踏到汙泥,但願以此小小的身心供養,仰仗佛陀的威神,消滅我的業障。他發願時,佛也知道了,因此然燈佛就滿他的願,就踏著他的身上走過去。佛一走過去以後,他踴躍歡喜,這種歡喜叫大歡喜,通身歡喜。我們平常小小的歡喜,首先是在嘴巴上小小的笑,再進一步就連臉也笑起來,再進一步的歡喜是連心裏都笑起來,更再進一步叫通身都笑起來,這叫踴躍,使你蹦蹦跳跳起來,這種心境,不是自己能作主的,因爲歡喜得太厲害了。然燈佛就在這個時候給他授記,說:「你從今天起,再過九十一劫,你就成佛,名字叫做釋迦牟尼佛。」這是然燈佛給他授記成佛的公案。

  我們要知道,布發掩泥的供養,發願請然燈佛踏著他的身體走過去,這就是爲法忘軀來供養佛。這一下子的發心,就超過了一大阿僧祇劫。他本來只是八地菩薩,還要再修一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但是然燈佛說:你再過九十一劫就成佛了。由這公案,我們還要再進一步去了解,所謂:「一念攝多劫,多劫攝一念」,時間是沒有定體的。一大阿僧祇劫究竟有幾丈幾尺長呢?時間它實是無定體的,依法上生都是假定的,你心裏面起了分別,他才有長短,你一念不生,這個長時間與短時間又怎樣去分辨呢!所以他一念精進,一個阿僧祇劫就超過去了,這叫做「短劫可以攝長劫。」

  授記成佛就等于國王封太子一樣,國王的兒子是可以接續國王之位,但是必須要經過國王封過,他才有資格作國王。在受封的那一天,典禮是最隆重的,佛教的授成佛之記,也就是這個意思。這一位菩薩用功修行,到了授記成佛這一天,大家都要向他恭賀歡喜。但是大家一定這麼想:他授記成佛,一定是得了成佛之法了。然燈佛一定是有個成佛的妙法傳給他,有這種想法的人,都是那些著相的人起的分別。這又怎麼說呢?在佛教裏面,能授記成佛,原因在于他努力修行用功,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行了二大阿僧祇劫,才能授記成佛,並不是然燈佛另外有個妙法傳給他。這個道理很明顯,但是衆生好奇好怪,不能老實按步就班的去修行,要想討便宜,要你傳他什麼妙法好讓他得道。外道就利用衆生這種心理的弱點,就說他有妙法,他要傳妙法。外道說法是不公開的,他說這個妙法不能傳六耳,妙法只能他一個人,不能有第叁個人聽到,因位有叁人就有六耳。其實,那個法不叫妙法,根本就是騙人的一種手段,把你騙入外道門內,弄到你要在他的祖師面前,燒香叩頭,又給你點關,給你開竅,叫你發重誓,不能泄露天機,不然就會被天打雷劈。你就從此落入了他的圈套,跳不出來,心中一片煩悶黑暗。這是愚癡自縛,爲一切智者所唾棄的。其實,你根本不須要接受他的蒙騙。外道怎樣用手段騙你,他傳你妙訣,給你開竅,在二眉中間,給你點一下,說這個地方是個玄關,你點過了以後開了竅沒有?你還不是一個大凡夫,跟原來的你,還不是一樣。還有外道他說,有一個最妙的竅在什麼地方呢?就在肚臍底下,一寸叁分的地方,他會告訴你,現在順手給你點一下,你將來要是修這個真人,他會在那裏作胎,就在這肚臍底下,一寸叁分的地方。實際上,那地方只有大小便,只有血只有水,你那肚子裏面,根本就沒有什麼神仙,這都是外道騙人的。他怎麼能夠騙得到你呢?因爲衆生都有貪便宜的心。外道他這麼把你一點,你就能夠得道了嗎?天下那有這麼便宜的事啊!你不種因,怎麼會有果可以收呢?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了辛苦才有收獲。你不去種瓜,不去種豆,那來的瓜豆到你手中呢?你們如果有碰到這種外道,就要好好的勸導他,叫他不要再迷信下去了。試問他,今天被外道點了關,開了竅…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