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到了什麼東西呢?還不是照樣是原來的一個大凡夫,那個身體還不是照樣是原來的臭皮囊,這不正是外道在騙人嗎?他那個外道師父也是個大凡夫,愚癡邪見,一盲引衆盲,瞎無量衆生的慧眼,以後的罪業果報,不知何時才能了啊!
佛法裏面的授記成佛又是怎麼回事呢?這是他苦修了二大阿僧祇劫,有如是因才能得如是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這個意思。譬如說你讀完高中以後,就發給你一張畢業證書,就由此而證明你有考大學的資格一樣。爲什麼你會得到這份高中畢業證書呢?就是因爲你辛辛苦苦的讀完高中的課程,所得來的結果。授記成佛,也是這樣,並沒有什麼另外的特別妙法傳給他,這個道理是很容易了解。可是,一般著相的人,偏要疑猜,以爲授記成佛是另外有個成佛的妙法傳授給他,這都是衆生不了解授記成佛這樁事所生出的誤解。
現在釋迦牟尼佛請須菩提給他作證明,須菩提他是佛弟子,他又怎能證明呢?因爲須菩提他是解空第一,他徹悟了我空、法空之理,而且悟得很深透,所以佛選他來作證明,由他的一問一答來證明,以便大家都能夠開解明白,同時也叫我們能體悟,意思已講完,下面是解釋經文。
「須菩提,于意雲何?」在你心意之下以爲怎樣?「如來昔在然燈佛所」如來在九十一劫前,在然燈佛那裏,「于法有所得不?」然燈佛授我成佛之記,是否有得到授記成佛之法呢?「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要是于法有所得,就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四相如果不空,怎麼會有資格成佛呢!須菩提答得好,答得對,對于這個授記成佛之法,實在無所得。在法會的大衆,也就了解,釋迦佛也沒有再說,這就是在得授記成佛,沒有住相的證明。這科是「推廣住心之法」,怎樣來安住真心。我受了成佛之記,但是我沒有執著,「住」就是執著,沒有執著,真心就能如如不動。換句話說,你一執著,妄心就生起來,你那兒有資格成佛呢!這就是在「得記」沒有住著,沒有住,就是安住真心。下面佛再說,菩薩莊嚴佛土也無住。
庚二、嚴土無住
【「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佛再問一聲:「菩薩莊嚴佛土不?」,菩薩在修因地時,就廣修一切功德,修這一切功德做什麼呢?他要回向莊嚴佛土。現在他是個菩薩,將來他要成佛的,因此依報正報都要莊嚴。這個莊嚴要從那兒莊嚴起呢?這莊嚴是從他的因地修成的。莊嚴正報這是莊嚴報身佛。報身佛,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好有無量莊嚴。正報也是他修因莊嚴出來的,所以說沒有天生的釋迦,自然的彌勒。釋迦佛是他自己修因修出來的,彌勒佛也是他自己修因修出來的,有如是因才得如是果。菩薩在修因的時候,他廣修一切福慧功德,廣修一切功德回向莊嚴佛土,莊嚴佛果菩提,他不求人天福報,不求二乘小果。你要是不回向成佛,一切所做的功德都變成人天福報,因此求大乘佛法一定要注意這一點。如果只求人天福報,福報一享盡,可能招來不如意,求二乘會變成焦芽敗種。因此你回向佛果菩提,菩提心種才能發芽、成長、茁壯,最後必定會開花,結菩提圓滿的果實,這樣才不致于把菩提心芽焦了,把菩提心種敗掉了。佛嚴厲的呵斥,發小乘心的人是焦芽敗種,不能成就菩提大樹,結菩提妙果。佛時常鼓勵衆生,一定要發大乘心,回小向大,回向無上菩提佛果。莊嚴正報,莊嚴依報,這樣所修的功德,其實都是莊嚴自己的佛土。
釋迦佛說金剛經時,已經說法快四十年了。過去爲權教菩薩說法,告訴他們說,你們要發大乘心,廣修六度萬行,修六度萬行就是莊嚴你自己的佛土。你們看那十方諸佛的世界,他們的佛土都是用七寶莊嚴,多麼的清淨,這都是他們在修因的時候,自己所莊嚴出來的果報。你們現在還沒有成佛,要多修功德,在修因的時候要努力去莊嚴。這是過去爲權教菩薩所開導的教法,先建立菩薩的法相,才能離開凡夫的相,二乘的相。但是在這金剛般若會上開示大家,卻連那個菩薩的相都不要著了。現在我問你們,過去我常常開導你們,要你們廣修六度萬行,莊嚴自己的佛土,這個菩薩有沒有莊嚴佛土呢?「不也!世尊」,須菩提悟到很深的道理,菩薩莊嚴佛土,他沒有莊嚴,「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金剛經上時常出現像這樣二句叁句的經文,前面說過,「佛說佛法,即非佛法」,此二句可配上二谛的道理。說佛法是按世俗谛說的,不說佛法衆生是無法了解的。如果按真谛上說,一切法沒有相,一切法皆空,「即非佛法」。爲什麼佛沒有說叁谛的道理而先由須菩提說出來呢?這就是要我們知道,須菩提已經悟到叁谛甚深的道理。莊嚴佛土是假谛,假谛就是世俗谛,這個假相是有的,還是要任運的莊嚴,這叫莊嚴佛土。「即非莊嚴」是空谛,是不住莊嚴之相,一切法皆空無所住,也沒有個實實在在莊嚴之相是常住不變,可以住著的。所以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只不過是假有其名而已,而名之爲莊嚴。既然是假有其相,那怎會有個實在的莊嚴佛土呢!這是在淺的道理上說,是以二谛來了解。再深入一步來說,一定要用叁谛來解。叁谛是會歸于中道第一義谛,非空非假,即空即假,這是依中論上說的。龍樹菩薩做了一個偈頌:「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天臺宗慧思大師看中論時,看到這裏,悟到一心叁觀之理,就是悟到叁谛的道理,他才修這個空假中叁觀。怎麼說一切法皆空呢?「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一切法無不是從因緣而生,因緣會合這個法生起來,因緣散開這個法就沒有了。沒有一個法是有本體,有自性的,是隨因緣起滅,當體即空。一切法只是隨因緣暫起的和合假相而已,這就是因緣所生法的實相,「亦名爲假名」。以世俗的道理上講,這空是不礙假的,一切是假名假相,你不說明這個道理,衆生是不會理解的,這叫做假谛。「谛」是真實不虛之理,假雖是假,他還是有個真實之理存在。這個中道第一義谛,非空非假,即空即假,要怎樣去修行呢?不著相就是空谛,莊嚴佛土就是假谛。把即空即假會歸中道就是非空非假。明知道一切法皆空,但是要「空不礙假」的去任運莊嚴佛土,廣修六度萬行,我雖然終日終生,生生世世修行六度萬行,但是我從來不去生心動念,不去著相,這叫做「假不礙空」,這樣子去修行,就可以會歸中道第一義谛了。
爲什麼金剛經的法門要用叁谛來解釋呢?因爲這是釋迦佛陀,他金口親說:金剛般若之法是爲大乘人說的,是爲最上乘人說的。大乘人是菩薩,最上乘人也是菩薩。這裏的大乘人指的是權教菩薩,依五教家說,正合于始教的空宗,而般若就是空宗。到了金剛般若會上,佛說了二十二年般若法門,已接近圓滿的時候,此時正要會歸于中道第一義谛的時候,所被的根機是最上乘人。這最上乘人就是五教家裏的終教、頓教、圓教菩薩。如果不用中道第一義谛,又怎能向最上乘人應機說法呢!這不是勉強的解釋,這是佛金口所說,是對這二種人說的。對大乘人你說二谛就夠了,對最上乘人說,不說叁谛又怎能應機呢!作二谛叁谛的解釋,這是堅固我們的信心,讓我們真實的趨入中道第一義谛,讓我們究竟安住。
金剛經上的我等四相,不是平常的我相,平常的我相阿羅漢老早把他斷掉了,這是大乘人要發心度衆生的那個我相,那是根微細的我相。我們現在要學最上乘法,因此不要把自己限定在凡夫位上,我把度衆生的相都不著,我還著這個凡夫我相作什麼,這樣那個粗的我相自然可以把他滅除了。我們懂得了叁谛的道理,要怎樣去修學呢?譬如你發心講金剛經,天天講,年年講,盡此一生講,生生世世講,但是不許著相,這樣子你就修學對了。你講金剛經就是在「莊嚴佛土」,但是不去著這個講經有多少功德與講經的相,你只要盡心盡力的去講,這就是「即非莊嚴」。你完全站在法布施的立場上去講,以叁輪體空的心去講經,行法布施,這樣子就與「叁谛」的道理相合。又譬如你作功德,隨力隨份,叁寶門中來,叁寶門中去,于叁寶門中行布施時,供佛供法供僧,造佛殿,造佛像,給佛貼金,莊嚴佛身,這是供佛。印送經典,請法師講經說法,這是供養法。打齋供衆,爲僧伽服務,供養僧衆飲食、衣服、臥具、醫藥,這是供僧。把這些布施的功德回向法界衆生,願他們離苦得樂,自他同登菩提覺岸,這樣隨份隨力的去行布施功德,而且不去著這個相,一著相就與大乘法不合,這樣子修學就會導歸于中道第一義谛,這種莊嚴佛土的功德將是無量無邊的,這樣子就是依叁谛的道理在修學。
庚叁、總以結示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的文法很特殊,他是由印度文法翻成中國文法的,鸠摩羅什在翻譯此經典時,是在東晉朝姚秦時代,是用中國古文,加上印度文翻譯出來的。因此現代的人讀起來很難理解經義。經上釋迦佛說法大都是用問答方式,一問一答,就像我們現在二個人在談話,辯論這個道理一樣,在這一問一答之間,把道理辯論明白,使大家都能明白爲目的。經文絕不用高深難懂的文法與文字。這部金剛經的經文就是當時的中國古文,是由梵文翻成這種文字的,雖然是深奧難懂,但是若是你能夠把金剛經的義理完全深入了解之後,讀誦起來還是跟白話文一樣。現在有人提出,要把古文的佛經翻成白話文,這個意見很好,但是這個工作不是簡單輕松的。首先你要明白,用白話文做一些普通的文章,都已不容易把他作好,何況要依著艱深難懂的佛經義理翻成白話文章呢!經典上的道理,你沒有完全了解以前,是無法究竟無缺的把佛經義理完全傳達出來的,所以這個工作是很困難的工作。有的人就依著自…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