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P32

  ..續本文上一頁個宮女發現在一個山洞裏,住著一個修行人,就手一招呼,大家都圍過去看。一看之下,裏面是一個年輕的修行者。這些宮女就好奇的問修行者許多問題。修行人發現這些宮女,善根很深,于是就很仔細的開示了修行的道理給她們聽,說:這個世間是無常苦空的,世間充滿著,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迷惑的人,天天都在煩惱的煎熬逼迫中打滾,不知出離;假使你能明白世間的苦惱,你就會發心修行,去追求解脫之道。有智慧的人,絕不會迷失在只爲追求虛幻不實的榮華富貴,而去造就無邊的罪業,牽引未來受到無量的苦報。不管你們在宮中是怎樣的享福快樂,但是總有一天,這一切不實的快樂,也會隨著無常的運轉,而改變遷移的,最後都會消失在無情的歲月裏。你們不要放逸,只追求五欲的快樂,應該知道,外在的苦樂,無非是虛幻,不能長久的。所以你們應該去找內心本來就屬于自己真正解脫的心,這才是真實、永恒的自在。宮女們很誠懇的聽,聽得非常的入神。不知不覺,時間過得很快,國王也醒了。噫!他發現宮女都不在,就氣沖沖的到處找,終于發現宮女們,圍繞著一個修行人在聽法,就跑過去,正要破口大罵,剛好看見這位修行者,在給宮女們說法。國王一看,這位修行者年紀很輕,心裏更氣,大聲說:「你是什麼人?你怎麼把我的宮女引誘到這裏來?你心中可有什麼企圖?你是否起了貪欲心,想要拐騙我的宮女?你一定心存不軌。」年輕的修行者用很平靜的語氣告訴國王:「我是一位修行人,我已經淡薄了世間的五欲,富貴榮華對我來說,我只把他當成是一個虛幻的影子而已,我的心已經平靜下來,不再去貪戀世間的一切,我又怎麼會去引誘你的宮女到這裏來呢?我沒有騙你,我所講的話都是真的。」國王聽了就哈哈的冷笑一聲,說:「你說你沒有貪欲心,現在我問你,你是否已證得阿羅漢果?」「我沒有證得阿羅漢果。」「那麼你是否已得阿那含果?」「我還沒有證得阿那含果。」國王聽了很生氣說:「你既未證得四果、叁果,顯然是一個沒有離欲的人,你敢說你沒有貪欲心,你不要騙我,我看過很多修行的仙人,他們不食人間煙火,天天在那裏煉氣吐納,但是遇到了貪欲的境界,見色尚且還是照常動了貪欲的心。你又年輕,又沒有證果,又沒有離欲,你怎敢說你沒有貪欲的心呢?見色不起貪念呢?」修行者又很平靜的告訴國王:「要斷貪女色這個欲心,並不只靠著煉氣吐納,不吃人間煙火,吃吃水果,就能夠把貪欲心降伏下來的。要降伏貪欲心,完全在于修無常觀,修不淨觀。」國王本來是帶著怒氣來的,所有修行者的開示,他完全聽不進去。國王心中原本就存著報複的心理,又見自己理虧,臉紅耳赤,嗔慚交加,惡心中更增加了嗔恚,于是把心一橫,說出非理的話:「你怎敢批評仙人的修行方法?你一定是嫉妒他們,你一定是起了嗔恚心,才會說出誹謗別人的話。」修行者又說:「我是一個持戒的人,絕對不會打妄語,別人誹謗我,我尚且能忍辱,何況忍辱是我的戒,我又怎會去毀謗人家呢?」國王這時就抓到了下手的把柄,說:「好一個『忍辱就是你的戒』好!我現在割下你的耳朵來試驗你,看你是否能忍還是不能忍,如果你能忍,那才證明你是個持戒的人。」說完就抽出身上所帶的寶劍,「涮」的一聲,把修行者的二個耳朵割下來,一看,他還是面不改色。于是大家就勸著說:「唉呀!不得了!傷害到聖人啦!這是位大士!是大菩薩呀!是不應加以傷害的呀!」這時國王的理智已經失掉了,變成了一個人面獸心的人,更起了凶惡的心,他狂怒的說:「我可看不出他像個大士,我倒還要試試他,不但要割他的鼻子,還要支解他的手足及整個身體。」說了就動手,把修行者的鼻子也割掉,再更加狠心的把修行者的手腳四支都砍掉了,節節的支解,一節一節的給他斬斷。這時修行者,起慈悲智觀,心中不住一切相,心中沒有動一念的嗔恚心,他原諒了這位惡王這種愚癡的舉動。這位修行者,他是因地的菩薩,四大天王爲他的護法護持他修行,看見惡王這種殘忍的行爲,發脾氣了。于是就飛沙走石,天地變色。國王這時可害怕起來了,他以爲修行者起了嗔恨,不知用什麼法術,天地才會爲之變色。世間的惡人,是最怕比他還要橫惡的人,于是國王就跪下來求忏悔說:「唉呀!我做錯事了,我太愚癡,我太殘忍無道,請你饒了我這條命吧!」修行者就告訴國王:「你對我的耳鼻、手足節節支解,一切我都原諒你,我並沒有動過一念的嗔恨心,我也沒有引誘你的宮女。我現在所說的話,都是真實的,我並沒有打妄語。」可是惡王仍是不相信說:「你說你內心不起嗔恚,不起嗔恨,能不能證明給我看呢?」修行者因此發誓願說:「如果我的一切都是清白,我所說的話都是真實的,我被你所斬斷的這些手足、耳鼻,馬上都複原。」更發願說:「我于來世成佛時,首先度你;我絕不對你起嗔恨心,絕不會跟你結冤仇,我還是很願意的跟你結善緣,我會原諒你的,你安心吧!」發了願以後,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修行者已被斬斷的手足、耳鼻都馬上複原了。在佛法上來說,這就是不可思議的願力所感所致。這位惡王就是後來佛在鹿野苑初度五比丘中的憍陳如,他就是這位極惡殘暴的歌利王來轉生的。這是釋迦佛引證他過去生中,修「忍辱度」的境界,遇見了歌利王,遭到他割截身體的公案。

  「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歌利王割截我的身體的時候,我沒有我等四相。因爲無我才沒有受害的我。無人相才沒有害我的人。無衆生相才沒這些差別之相。無壽者相,才沒有執著不舍之相。所以在被節節支解時,才能離嗔念。下面再證明說:「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假使那時,我有我等四相在,一定會動嗔恨心的。我尚且要度他,所以我才能以怨親平等的心,來對待他;那我又怎麼會起嗔恨心呢?由此當知道,那時我是沒有起我等四相的。

  庚二、略引遠事

  【「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我修忍辱,不只修一世而已,回憶過去劫中,我的前生前世中,曾經作了五百世的忍辱仙人,那時修「忍辱度」的時候,也同樣是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這裏補充說明,這經文中的「忍辱仙人」,這「仙人」不指外道講,還是指修佛的道,那時佛沒出世,故世人尊稱爲「忍辱仙人」。

  戊二、總結一切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爲非住。】

  這裏釋迦世尊,引證他前面說過的離相修行,以種種事迹來證明,「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你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這種心非常難發,也非常寶貴;一發出來,你就走在正覺的道路上;但是你發了以後,要離去一切相的執著,去行正覺的六度萬行。「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這科總結文很重要,你們要特別注意。前面講到「第一波羅密要離相」,恐怕我們又會偏到空理的一方面去,而忽略事相的修持,因此再類明其余的五度中,先說「忍辱度」的修行境界。何以故?因爲「忍辱度」要靠腳踏實地的功夫,光談空理是不行的。這也空,那也空,一切都空了,遇見歌利王割截身體,看你空不空呢?所以修行一定要腳踏實地的用功夫。你研究金剛經,一偏到空理上,這就會變成,口但說「空」,行在「有」中。金剛經不是教你只在道理上講空理,而是要你在事實的事相上也能空掉執著;空無所住,不被諸相綁住。歌利王割截身體時,他怎麼能做到不生心,不動念的功夫呢?因爲他沒有我等四相;他已經離了這個我等四相,如果沒有離,他就會動嗔恨。但是他並沒有動過嗔恨心,就證明他沒有我等四相。再推廣到過去劫中,曾經五百世做過忍辱仙人,也離了這個我等四相,可見這個離相的功夫,他很早就成就了。所有才告訴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離一切相」,就是離這個我等四相,如前面講過的「我執」四相、「法執」四相、「空執」四相,通通要遠離開。「離一切相」,不是教你落到偏空那一方面,而是教你「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能不住相。發出正等正覺這個成佛的心,要上求佛道,法門無量誓願學;下化衆生,衆生無邊誓願度。發了心後,要怎樣來上求下化衆生呢?你必須要去修行六度萬行,來自度度他,同成正覺。下面再說「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我們凡夫的心,對境都會生起「貪愛」的心,一攀住六塵,無住真心就會走動,就會不得自在。古來大德說:「聖人用心如鏡,不將不迎,來無所粘,去無蹤迹。」就是告訴我們,修行六度,要以「般若度」爲體,前五度爲用,這樣子修,才不會執著,如鏡子體無所住,用卻紛然自在。那麼,我們發心去度衆生,要怎樣去行持呢?「應生無所住心」這裏與第十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經心,這個經眼,只換了文字,沒有換義理。發菩提心,很難發,發起來後,爲什麼不可住呢?爲什麼度衆生也不可住著呢?我們發了布施心,這個心也很難發,要去行布施爲什麼不可以住著呢?因爲「若心有住,即爲非住。」你若有所住,這個真心已經走動了,不再是安住真心的本位上;一有所住,你的心就會落入分別取舍的對待,就不能回歸如如不動,不受相的無住本位,這樣真心就不能安住在無礙自在的無住本位。修行大乘佛法,是站在「智悲雙運」,六度相攝的立場去行持的。因爲有大智慧,才能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不生執著。有同體大慈悲,才會發心去廣度衆生,出離生死苦海。這樣才是真正的隨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若心有住,即爲非住。」你若有所住,…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