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P39

  ..續本文上一頁」。「真如」是一切法的本體,跟黃金本體一樣,在一切法中能「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樣一比喻,道理就比較容易懂。金剛經這裏所指的「如來」,就是法身如來,法身如來,就是這個「真如理體」。「真如理體」在那裏呢?就在這一切法上,他就是一切法的本體。「真如理體」雖然隨緣,生出一切法,但是他有一個不動的本體,這就是「真如」。佛的法身,就是這個「真如理體」。這法身如來怎麼解釋呢?從「真如」而來故名「如來」。我們懂得了黃金,「真如」本體的道理後,由此我們也知道「如來」他是來而不來,來無來相,所以如來法身也沒有來去。下面經文會說到:「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你證得法身,他沒有個來,沒有個去,所有的來。他是由「真如」而來,你成佛,證得了法身,就是證得了:遍在一切法中的「真如」義理,證得「真如」法的「理體」。這就如楞嚴經上所講「即一切法,離一切相。」;「離一切相」在那裏「離」?就在「一切法」上「離」。如來的法身在那裏呢?他法身遍一切處,遍一切處便就是遍一切法上,但是你一「執著法相」,「法身」就「現」不出來了。你用「般若智慧」,把「法相觀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就是「即見如來」,見到這個法身如來。這麼樣的征起,再加以解釋。釋迦佛授了成佛之記,爲什麼沒有一個能得之心,沒有一個所得之法呢?因爲授成佛之記,一定要成佛,一定要證得法身如來。證得的法身如來,就是證得這個「真」而「不妄」,「如」而「不變異」的「真如理體」。「真如理體」上,那裏會有這個「能」,會有這個「所」呢?那裏會有個「能得」,一個「所得」呢?下面就是解釋這個道理。「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若有人言」,這個人,就是權教大乘菩薩。凡夫根本不知道說這個話,二乘人也不知道這個成佛是怎麼成的。權教大乘菩薩,他是學大乘法的,他知道,但是他著相,他說如來「有所得」。「若有人言。」就是指權教大乘菩薩,他們在說:如來是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要是當時如來沒有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話,他又怎麼能授成佛之記呢?這個道理也難怪權教菩薩會這麼認爲。因爲佛爲了方便接引權教菩薩,應他們的根機,也曾經爲他們說這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有所得」。佛說「有所得」是爲了引導他們産生「希望心」,他們才會去求這個「菩提法」嘛!可是到了現在,這第十七分是要講「最上乘法」了。須菩提!「實實在在沒有個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句話,佛講了二遍,連須菩提講,就叁遍。須菩提說,依他所解悟佛說的義理,佛在然燈佛所沒有個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也給他印證說:「如是如是」。佛再接著說:「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爲什麼說了再說,這是釋迦佛悲心過切,要我們學實教大乘。學「最上乘法」的人,在我們心裏頭,絕對不可以存有一點懷疑的念頭,分別佛究竟「有所得」呢?還是「無所得」?你存有這個懷疑心,這就表示你不了解「實教大乘」的道裏,或者你只了解到「有所得」,而「不可說」,這樣你還是沒有了解透徹。「實實在在沒有個法可得」,這句話佛說了再說,就是爲了讓你把那個「偷心」死盡,死盡「偷心」。這個「偷心」就是想偷人家財物的那個心,做賊的那個心,他爲什麼要偷人家的錢財,偷人家的東西呢?因爲他有個「貪心」在。你要是貪圖有個「菩提法可得」,這就是你還存有「貪心」。這個「貪心」還不是跟那個作賊,偷人家財物的那個「偷心」一樣嗎?「偷心」不死,「偷心」死不盡,那就是「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你心裏就永遠不能「空無所住」,心不能「空」,一定會被境界所轉,所以一定要「實實在在,沒有個法可得。」這樣子你將來才能「授成佛」之「記」,這不就是:你也有份,我也有份了嗎?要是你心裏頭有一個「偷心」,就會「有能」「有所」;「有能」「有所」就永遠不能授成佛之記。何以故?因爲有能有所,就是有個執著的分別心在。一有分別心,又怎麼有資格成佛呢?落入分別執著,就是個凡夫。二乘人他「空」了一半,「我」「空」了,「法」「不空」還是個分別心。他爲什麼法不空呢?因爲他還是有個「法執」的分別在。所以說,你學菩薩道,到了這個階段,還有這個「能」還有個「所」,你還有個「能」「所」的執著,你就永遠不會授成佛之記。佛的慈悲心重,所以才說了再說。這下面佛就再進一步的加以解釋。

  庚四、結示中道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句話,釋迦佛說了二次爲須菩提印證。印證以後,他已經深解佛所說的義趣。但是佛又恐怕我們這些末法時代的衆生不明白,所以說了再說,還是擔心我們不明白,這就再加以解釋,「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釋迦如來在然燈佛面前授了成佛之記,「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個深奧難懂的義理,佛恐怕衆生一時轉不過來,恐怕衆生起了疑惑,而錯認爲:無法發心,無法得記,無法成佛,由這一個錯認,而陷入在「斷滅空」裏面。爲了遮斷這個疑惑,所以再引入中道實相,故說:「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如來所得的這個「菩提法」,「于是中」「是」就是指「菩提法」,于「菩提法」中,是「無實無虛」的。他所得的這個「菩提法」是個平等「真如」之理,也叫「實相」之理。「實相」也就是「真如」,名字不一樣,義理是一個。「真如實相」是個平等之理,你不能說他實實在在「有」,也不能說他實實在在「無」。你說「有」就「實」了,你說「無」就「虛」了。這樣就不是平等之理了,這就變成不平等了。這個「無實無虛」,就是「心經」上的那一句:「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增不減。」這句經文,就是「真如」平等之理。這個「真如」平等之理,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你得到了菩提法,那個「真如」平等之理,是不是增加了?沒有增加;不要說證到八地菩薩沒有增加,就是成佛了,也是沒有增加,永遠是不增的。在凡夫份上,是不是減少了一部份?並沒有減少,如果減少了,就是個可壞之法,如果是可壞之法,我們永遠成不了佛。現在我們雖然流轉生死,此道來彼道去,受苦無窮,但是我們的「真如理體」,從來沒有減少過一點點。因爲「真如理體」他不變動,所以才說,他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在聖位上他沒有增加一部份,在凡位上他也沒有滅少過一部份。這個「不增不減」的「真如理體」,就是「無實無虛」。爲什麼說他沒有增?因爲他是「無實的」,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法可得。同時他也是「無虛」的,所以也不會減少一點點。爲什麼?前面說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爲「真如理體」,他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色相可得。別說凡夫法,就是一切生滅有爲法,都是虛妄的,連化身佛的叁十二相好,報身佛的無量相好,還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爲什麼呢?「真如理體」上,他沒有個實實在在的相,因爲他雖是「無實」,同時也是「無虛」的。「虛」是沒有了叫做「虛」。「真如理體」他不落于「斷滅」。什麼都沒有叫「斷滅」。但是「真如理體」不是這個樣子的,所以下面佛才說,「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這個地方是要我們澈底開悟,要我們能夠悟到一切法,他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法可得」因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能夠了解「虛假」的「假相」,你才能「悟」到「真如理體」的真相。這樣子就能了解「一切法皆是佛法」的道理了。就如「心印疏」上所引證的:「青青翠竹,即是真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你看見「青青翠竹」的境界,他就是「真如理體」的映現,你看見了「郁郁黃花」,他就是「實相般若」的映現,所以一切法都離不開「真如理體」的變現。

  換句話說,假使你不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道理,那麼,你所說的佛法,也不是真實的佛法了。這怎麼說呢?你好不容易發了「菩提心」,要修道成佛,這個發心的確是難能可貴。因爲那些沒有聞到大乘佛法的人,他不知道怎樣來發「菩提心」的;或者雖聞了大乘法多年,有些人還是不發菩提心;或者發了「菩提心」,他沒有真實的發心說要修成佛道。這樣一比較,你不是比這叁種人幸運、難能可貴多了嗎?你發了「要成佛」的心,雖然是難能可貴,但是你一著相,你發的「菩提心」也不是真實的「菩提心」了,你所求的佛道,也不是真實的佛道。這又怎麼說呢?因爲你一著相,這就成爲分別妄想心,有了這樣的妄想心,又怎麼能成佛,怎麼去證菩提呢?所以說,你要是不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道理,你學的佛法,也不是真正的佛法。你要是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道理,又不落入「斷滅空」,「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那你成佛快了。因爲你見到的如來,是法身如來,法身如來在那裏呢?「諸法如義」就是法身如來。一切法都是「真如理體」,一切法都是如來的法身,這叫「一切法皆是佛法」。你看見「青青」的「翠竹」與「郁郁」的「黃花」也是佛法,佛法遍滿整個「真如理體」。就像蘇東坡開了悟所說的:「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淨法身。」他住在山上,夜裏幽靜得很,他打坐修行,聽到山邊小溪的流水,嘩啦嘩啦的在那裏流著,忽然開悟。悟到那就是如來在說法,溪水的聲音無非是如來的「廣長舌相」在那裏說法。早晨起來,看見山林青翠的景色,就悟到了這是如來的清淨法身,這就是他悟入「一切法皆是佛法」。看見溪水,溪水是佛法,看見山水,山水也是佛法,看見山林青翠的景色,就悟…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