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P39

  ..续本文上一页」。「真如」是一切法的本体,跟黄金本体一样,在一切法中能「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样一比喻,道理就比较容易懂。金刚经这里所指的「如来」,就是法身如来,法身如来,就是这个「真如理体」。「真如理体」在那里呢?就在这一切法上,他就是一切法的本体。「真如理体」虽然随缘,生出一切法,但是他有一个不动的本体,这就是「真如」。佛的法身,就是这个「真如理体」。这法身如来怎么解释呢?从「真如」而来故名「如来」。我们懂得了黄金,「真如」本体的道理后,由此我们也知道「如来」他是来而不来,来无来相,所以如来法身也没有来去。下面经文会说到:「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你证得法身,他没有个来,没有个去,所有的来。他是由「真如」而来,你成佛,证得了法身,就是证得了:遍在一切法中的「真如」义理,证得「真如」法的「理体」。这就如楞严经上所讲「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离一切相」在那里「离」?就在「一切法」上「离」。如来的法身在那里呢?他法身遍一切处,遍一切处便就是遍一切法上,但是你一「执著法相」,「法身」就「现」不出来了。你用「般若智慧」,把「法相观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就是「即见如来」,见到这个法身如来。这么样的征起,再加以解释。释迦佛授了成佛之记,为什么没有一个能得之心,没有一个所得之法呢?因为授成佛之记,一定要成佛,一定要证得法身如来。证得的法身如来,就是证得这个「真」而「不妄」,「如」而「不变异」的「真如理体」。「真如理体」上,那里会有这个「能」,会有这个「所」呢?那里会有个「能得」,一个「所得」呢?下面就是解释这个道理。「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人言」,这个人,就是权教大乘菩萨。凡夫根本不知道说这个话,二乘人也不知道这个成佛是怎么成的。权教大乘菩萨,他是学大乘法的,他知道,但是他著相,他说如来「有所得」。「若有人言。」就是指权教大乘菩萨,他们在说:如来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是当时如来没有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话,他又怎么能授成佛之记呢?这个道理也难怪权教菩萨会这么认为。因为佛为了方便接引权教菩萨,应他们的根机,也曾经为他们说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有所得」。佛说「有所得」是为了引导他们产生「希望心」,他们才会去求这个「菩提法」嘛!可是到了现在,这第十七分是要讲「最上乘法」了。须菩提!「实实在在没有个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佛讲了二遍,连须菩提讲,就三遍。须菩提说,依他所解悟佛说的义理,佛在然灯佛所没有个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也给他印证说:「如是如是」。佛再接著说:「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为什么说了再说,这是释迦佛悲心过切,要我们学实教大乘。学「最上乘法」的人,在我们心里头,绝对不可以存有一点怀疑的念头,分别佛究竟「有所得」呢?还是「无所得」?你存有这个怀疑心,这就表示你不了解「实教大乘」的道里,或者你只了解到「有所得」,而「不可说」,这样你还是没有了解透彻。「实实在在没有个法可得」,这句话佛说了再说,就是为了让你把那个「偷心」死尽,死尽「偷心」。这个「偷心」就是想偷人家财物的那个心,做贼的那个心,他为什么要偷人家的钱财,偷人家的东西呢?因为他有个「贪心」在。你要是贪图有个「菩提法可得」,这就是你还存有「贪心」。这个「贪心」还不是跟那个作贼,偷人家财物的那个「偷心」一样吗?「偷心」不死,「偷心」死不尽,那就是「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你心里就永远不能「空无所住」,心不能「空」,一定会被境界所转,所以一定要「实实在在,没有个法可得。」这样子你将来才能「授成佛」之「记」,这不就是:你也有份,我也有份了吗?要是你心里头有一个「偷心」,就会「有能」「有所」;「有能」「有所」就永远不能授成佛之记。何以故?因为有能有所,就是有个执著的分别心在。一有分别心,又怎么有资格成佛呢?落入分别执著,就是个凡夫。二乘人他「空」了一半,「我」「空」了,「法」「不空」还是个分别心。他为什么法不空呢?因为他还是有个「法执」的分别在。所以说,你学菩萨道,到了这个阶段,还有这个「能」还有个「所」,你还有个「能」「所」的执著,你就永远不会授成佛之记。佛的慈悲心重,所以才说了再说。这下面佛就再进一步的加以解释。

  庚四、结示中道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释迦佛说了二次为须菩提印证。印证以后,他已经深解佛所说的义趣。但是佛又恐怕我们这些末法时代的众生不明白,所以说了再说,还是担心我们不明白,这就再加以解释,「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释迦如来在然灯佛面前授了成佛之记,「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深奥难懂的义理,佛恐怕众生一时转不过来,恐怕众生起了疑惑,而错认为:无法发心,无法得记,无法成佛,由这一个错认,而陷入在「断灭空」里面。为了遮断这个疑惑,所以再引入中道实相,故说:「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如来所得的这个「菩提法」,「于是中」「是」就是指「菩提法」,于「菩提法」中,是「无实无虚」的。他所得的这个「菩提法」是个平等「真如」之理,也叫「实相」之理。「实相」也就是「真如」,名字不一样,义理是一个。「真如实相」是个平等之理,你不能说他实实在在「有」,也不能说他实实在在「无」。你说「有」就「实」了,你说「无」就「虚」了。这样就不是平等之理了,这就变成不平等了。这个「无实无虚」,就是「心经」上的那一句:「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这句经文,就是「真如」平等之理。这个「真如」平等之理,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你得到了菩提法,那个「真如」平等之理,是不是增加了?没有增加;不要说证到八地菩萨没有增加,就是成佛了,也是没有增加,永远是不增的。在凡夫份上,是不是减少了一部份?并没有减少,如果减少了,就是个可坏之法,如果是可坏之法,我们永远成不了佛。现在我们虽然流转生死,此道来彼道去,受苦无穷,但是我们的「真如理体」,从来没有减少过一点点。因为「真如理体」他不变动,所以才说,他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在圣位上他没有增加一部份,在凡位上他也没有灭少过一部份。这个「不增不减」的「真如理体」,就是「无实无虚」。为什么说他没有增?因为他是「无实的」,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法可得。同时他也是「无虚」的,所以也不会减少一点点。为什么?前面说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真如理体」,他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色相可得。别说凡夫法,就是一切生灭有为法,都是虚妄的,连化身佛的三十二相好,报身佛的无量相好,还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为什么呢?「真如理体」上,他没有个实实在在的相,因为他虽是「无实」,同时也是「无虚」的。「虚」是没有了叫做「虚」。「真如理体」他不落于「断灭」。什么都没有叫「断灭」。但是「真如理体」不是这个样子的,所以下面佛才说,「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个地方是要我们澈底开悟,要我们能够悟到一切法,他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法可得」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能够了解「虚假」的「假相」,你才能「悟」到「真如理体」的真相。这样子就能了解「一切法皆是佛法」的道理了。就如「心印疏」上所引证的:「青青翠竹,即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你看见「青青翠竹」的境界,他就是「真如理体」的映现,你看见了「郁郁黄花」,他就是「实相般若」的映现,所以一切法都离不开「真如理体」的变现。

  换句话说,假使你不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道理,那么,你所说的佛法,也不是真实的佛法了。这怎么说呢?你好不容易发了「菩提心」,要修道成佛,这个发心的确是难能可贵。因为那些没有闻到大乘佛法的人,他不知道怎样来发「菩提心」的;或者虽闻了大乘法多年,有些人还是不发菩提心;或者发了「菩提心」,他没有真实的发心说要修成佛道。这样一比较,你不是比这三种人幸运、难能可贵多了吗?你发了「要成佛」的心,虽然是难能可贵,但是你一著相,你发的「菩提心」也不是真实的「菩提心」了,你所求的佛道,也不是真实的佛道。这又怎么说呢?因为你一著相,这就成为分别妄想心,有了这样的妄想心,又怎么能成佛,怎么去证菩提呢?所以说,你要是不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道理,你学的佛法,也不是真正的佛法。你要是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道理,又不落入「断灭空」,「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那你成佛快了。因为你见到的如来,是法身如来,法身如来在那里呢?「诸法如义」就是法身如来。一切法都是「真如理体」,一切法都是如来的法身,这叫「一切法皆是佛法」。你看见「青青」的「翠竹」与「郁郁」的「黄花」也是佛法,佛法遍满整个「真如理体」。就像苏东坡开了悟所说的:「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净法身。」他住在山上,夜里幽静得很,他打坐修行,听到山边小溪的流水,哗啦哗啦的在那里流著,忽然开悟。悟到那就是如来在说法,溪水的声音无非是如来的「广长舌相」在那里说法。早晨起来,看见山林青翠的景色,就悟到了这是如来的清净法身,这就是他悟入「一切法皆是佛法」。看见溪水,溪水是佛法,看见山水,山水也是佛法,看见山林青翠的景色,就悟…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