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P38

  ..续本文上一页」。十七分这里所说的是没有「能得的心相」,连「能得的心相」也要空掉。这就把佛说的「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归纳起来,连这个发菩提心的人都空了,那里还有个「菩提法」可得呢?连那个「能得」的人都空了,那里还有「所得」的「法」呢?为什么「能得」的人也是空的呢?因为他内心的「能得之相」已经空掉了。内心都空了,那里还有个「能得」的人呢?心内都空了,那还有个「心外的菩提法」可得呢?这就叫「一切法空」,也就是须菩提「深解义趣」悟到的甚深义理。这里是说连「能得」的「心相」,也要「空」。这就比前面第十分又更进一步了。前面是「空」:「所得的菩提法」,这里是「空」:「能得菩提法的心相」。发菩提心的人,他的心都空了,那还有个「所得」的「菩提法」呢?所以实实在在佛在然灯佛面前,没有个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佛就给他印证说:你说得对!你说得对!重演「如是」,就是加重语气,是绝对之词,是说你绝对没有错,你说的绝对是对的。

  庚二、印证详释(分二)

  辛一、印证

  【「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印证好了,又何必把须菩提这句:「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再重复的说一句呢?这是特别提醒我们,叫我们听的。这是佛恐怕我们到目前为止,所明白的道理,在观念上会认为如来在然灯佛面前授记,确确实实有个记可授,确确实实有个法可得,只是不许著相而已,因为你一著相就不对了。怕我们明白就明白到这里而已,这还是没有彻底的解悟。佛担心我们还在怀疑,我们心里头还存有个「菩提法」可得的这个心理。须菩提尊者,他听到佛最近讲的,连那个发菩提心的人也是空的,那个「能得」的人都空了,那还会有「所得」的「法」呢?通通空了,实实在在没有「能得」的人与「所得」的法,须菩提尊者是彻底开悟了。释迦佛恐怕我们后来的众生,尤其是末法时代的众生,还没有悟到这一层甚深的道理,所以把须菩提的话,再重新的印证一下,就是要告诉我们,心里决对不可以还存有这个疑见,认为这个「菩提法」只是不能执著而已,最后还是有「所得」的。如果有这种的见解,那不就是说你心里面还是存有一个相吗?所以佛再印证,再重说一句,就是教我们要彻底把这个「有所得」的观念,空得干干净净。实实在在没有个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一切法,都是从因缘生,菩提法也是从因缘生,从因缘生的法,当体即空,那有个实实在在的菩提法呢?佛再印证,再重复须菩提说的一句话,就是要我们把心内的「有所得心相」空得干干净净,而不生执著;希望我们当下真正的解悟这个「菩提法」。

  辛二、详释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须菩提!假使如来有个法可得,得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那么然灯佛就不会与我授记了。换句话就是说,绝对没有个法可得,也没有能得的心,也没有所得的法,所以,然灯佛才给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这两句是然灯佛给他授记时说的话。假使然灯佛不与我授记,就不会这么说:「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先把释迦牟尼这个名字解释一下。这是我们本师教主的德号,释迦牟尼翻到中国话叫「能仁寂默」,新眼疏和心印疏都有解释。「能仁」就是慈悲,能仁慈一切众生,这是如来的悲心。「寂默」是「寂静」而「不著相」,这是如来的智慧。如来的德号,含有「悲智双运」的意思。合起来说,如来运用「悲智」双轮,而去普度一切众生。为什么大乘经典难懂呢?因为一时说「空」,一时说「有」。「说有」就是「悲心」。众生在苦海里受苦,你不去度众生可以吗?你不去度众生出离苦海,你就没有慈悲心,就落个二乘人,何以故?因为二乘人偏于智慧,悲心少,自己了脱生死,出三界,众生怎样受苦,他不要管。所以小乘人他不能推大乘车。那么你要度众生,也不要落入著相,一著相就变成凡夫了。何以故?因为凡夫有悲心要去度众生,但是他却处处著相,他没有智慧来远离执著,尽管发悲心要去度众生,但处处著相,这样众生度得了吗?所以你要度众生,就不要著相,你要去启发离相智慧,由这个智慧来「观空」才能不生执著,所以这叫「悲智双运」,这样才能推得动大乘车,才能运载一切众生,由生死走到涅槃的安乐处所。如来的德号叫「悲智双运」就是这样解释。记著这一个名词就好解了,实际上,释迦牟尼佛「能仁寂默」这一个德号,就包括三藏十二部的道理,他就是「空有不二」的一个德号,他是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寂默」就是「空」,能仁慈一切众生属于「有」。但是如来的「有」跟凡夫的「有」不同,如来的「有」叫「妙有」;如来的「空」不是「断灭空」而是「真空」。「妙有不有」即是「真空」;「真空不空」即是「妙有」,「空有一如」就是中道。这么一个德号叫「能仁寂默」。你懂得「能仁寂默」这两个名词,三藏十二部的道理,你都能用「能仁寂默」来解释,都能解释得圆融无碍。

  这就讲到,我释迦佛要是著了个发菩提心的相,然灯佛在当时就不会给我授记,也不会讲这两句话:「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汝」是指著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就是善慧菩萨。「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遇见然灯佛,善慧菩萨,这时候授了记,然灯佛跟他说:你在九十一劫以后,就会成佛,佛号叫释迦牟尼!「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这就是说,那时候我心里要是有个执著,执著有个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就不会给我授记说:「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了。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前面说,我在授记的那个时候,要是有个分别心,我今天要得菩提法,然灯佛就不会给我授记,也不给我说授记的两句话:「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实」的「以」字,应作「因」字讲。因为当时,实实在在没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时候,我不但「我执」已空,「法执」也空,没有能所分别,没有能得之心,没有所得之法,这叫「实实在在没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说他自己的功行,到了授记那时候的境界(功夫),那时候,我心空境寂,我的内心是空无所著的,外面的境界也是寂灭的。我内心一空,所以没有一个能得之心,外面的境界寂灭,我没有所得之法。没有「能得」,没有「所得」,以是之故,然灯佛才给我授记,才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因为他授成佛之记,就是他已经是修到了八地菩萨位了。现在先讲八地菩萨位是怎样修来的呢?起先你用功修行,到「法执」的「分别心不起」就能「深解义趣」;「法执」不起,就能证到初地菩萨。初地菩萨就是大彻大悟的一个菩萨位,跟小乘证初果位的意思一样,但深浅不同。小乘证得初果,他分别「我执」不起,所以他叫做小乘圣人。这个大乘行者,是「我」「法」二执要一起断除,那个分别所起的「我」「法」二执,通通把他空掉了,空掉了他就证得了初地菩萨。初地菩萨,叫做大乘圣人。由初地菩萨以后,就要用功修行断这个与生俱来的「我」「法」二执,断到八地,到了八地,他已经到达无功用行的位了,这个时候,他不要用功,自然不退的往前精进,他有这个功夫了,才有资格来授成佛之记。所以他里面没有一个「能得」的「心」,外面没有一个「所得」的「法」;能所分别,他不起。不但分别的这个「法执」他没有,连那个俱生的「法执」他也不起。这样,他才能授成佛之记,然灯佛才会跟他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庚三、微起转显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这是完全用来解释如来法身的。「诸法」就是一切法,一切法缘生则生、缘灭则灭,无有自体;如来的法身于一切法里面,却如如不动,不随诸法生灭去来;因为如来法身的本身是不生不灭,无来无去的「真如理体」。故说:「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佛称为「如来」,这个「如来者」,「即是诸法中,如如不动义。」佛的法身也就是这个「真如理体」。一切万法,有生、住、异、灭,四相的变迁,但「真如理体」却「如如不动」。「真如」是个「理体」,「真」者「不虚」,「如」者「不变异」,这个「真如理体」,一切法都依他随缘而生起的。「真如」有二种义理:一种是随缘义,一种是不变义;他本体不变,但他却能随缘,现起一切法,随缘生起一切差别法相,但是他能随缘不变;一切法相,千差万别,有生、住、异、灭,但「真如」本体,却永远不变动,这就是「真如」的不变义。「如来」,他所证的法身由「真如」而得来的,故名「如来」。拿个比喻来解释,譬如黄金,他「本质不动」,但能「随缘」制成庄严器具,你欢喜把他造金项炼,他就变成金项炼,你欢喜把他做成金戒子,他就变成金戒子,形相虽有差别,黄金的「本质」却「如如不动」。那个金戒子的差别相,是「随缘」生出来的,但是黄金的「本质」(本体)在「随缘」中,并没有变动,并没有变异。因此我们知道黄金的本体,他具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妙用…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