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清清楚楚的,我们依著他的分科来讲,就不会那么的含糊,我要强调再说一次,到了这第十七分,就是讲起修了,这个修行,可不是普通的修行,他是「深解义趣」以后的修行,也就是悟解了以后的修行。你要把这个道理记清楚,才能把经文的脉络次第弄明白。
这正宗分的第三大科,究竟降住起修分,共分为二科。丙一、「当机重问降住」,「当机」就是须菩提尊者,前面第二分他已问过的,到第十七分又再问,叫重问。再问什么呢?还是两个问题:云何降伏其心?云何安住其心?第二科丙二、「如来原问发明」,「原问」就是释迦佛照著他,须菩提原来所问的问题,来发明答覆,这个降心与住心的这个道理。先讲第一科,「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这个「尔时」就是讲到第十六分,这个时候,须菩提又出来仰白世尊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问题跟前面第二分所问的一样,但是深浅不同。这里的「善男子善女人」跟前面不同,前面的是个薄地凡夫,要想学发心的「善男子善女人」。现在这个「善男子善女人」是开过悟,「深解义趣」的「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发心」也跟前面深浅不同。前面是初学发心,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个正知正见的愿心。这个地方是要「发修行的心」,这个发心者,虽然「理」已经悟解了,但是他还没有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所以要来求证,要求证就得学修行,现在就是发「要修行,要证果。」的这个心。所以这个「发」字,也比前者深。「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文字跟前面一样,义理却不同。这就是你「悟」了「理」了,你要实际的起「事修」,你要在事相上修行用功了。可是真心还是会走动的。何以故?因为真心还不能完全安住。要是真心完全安住了,那又何必要来求安住真心的修行方法呢?真心为什么不能安住呢?因为有妄想打闲岔。所以要来请世尊说降伏妄心的方法。这个妄心是最细的妄心,是「悟」了「理」之后,你要在事相上去修行。因为你的真心还有「微细动念」的执著,这个心很细,一定要把他降伏住。要怎样降伏呢?世尊所答覆的,也跟前面的深浅不同。前面所答覆的是先要遣除掉「心外面的境界相」,这一点得把他记清楚。这第十七分,所问的问题跟前面一样,世尊所答覆的文字也一样,但是义理却不一样,这里是要去除「心内的执著相」,因为你「生心动念」,就会产生有能有所,一个能执著,一个所执著。所执著的是「外面境界相」,所以才一再的开导我们,「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心外的境界」,那是你所执著的,你把前面那个所执著的「心外面的境界相」空掉了,可是心里面还有个执著,这叫做「能执著的内心」。这个道理,在第十五分,就已经先表明在那里,这叫「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我见」与「我相」,这个「见」与「相」有什么不同呢?「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心外的境界」叫「相」,是「所执著」的「相」。「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心内的执著」叫「见」,「见」是「能执著」的内心。把前面所执著的相,空掉了,内心还有一个「能执著」的「我见」,这个也是妄想心,所以要来降伏这个心内的妄想心。
丙二、如来原问发明(分三)
丁一、降心离相(分二)
戊一、略明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佛告诉须菩提说:这个善男子、善女人,发了「三藐三菩提心」。要怎样才能安住真心?要怎样才能降伏妄心?先答覆他降伏妄心的问题。要降伏妄心,你就必须要离相。发菩提心的这个人,「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当生如是心」就是应当生起这么一个心,这又是什么心呢?就是依著你发菩提心的心愿而生起的心,发的菩提心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我应灭度一切众生」,那么你就应当去广度一切众生,这是第一句,这下面就是告诉你要离相。「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句在第三分已讲过,这地方就容易了解。「灭度」就是涅槃,把一切众生度到无余涅槃上这叫做「灭度」。「灭度一切众生已」把一切众生都度尽了,换一句话说,就是把一切众生都度成佛了。「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而没有一个众生实实在在得灭度。「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个问题与答覆都跟前面一样,范围却有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就在这一句「灭度一切众生,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一句跟前面翻译不一样,就在这个「实」字上,前面是「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里是「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前面是「空」这个「众生相」,因为「众生相」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那有一个众生,为你所灭度;前面是注重在「空」这个所度的「众生相」。现在这个「实」字放在下面,「实」在没有一众生,「实为我灭度」。「空」这个「内心之相」就是你不要执著这个众生「为我所灭度」。实实在在没有一众生为我所灭度的,这就把「内心」的「执相」,也「空」掉了。所以下面就解释,「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你既然是个菩萨,你就不是凡夫了,尤其到了后半卷,已经是个开过悟的菩萨了,更不是凡夫了。那么你为什么还要执著「我等四相」呢?你要是执著我是「能度者」,众生是「我所度者」,这个「能度」就变成「我相」,「所度者」就是个「人相」。「能」「所」的差别对待,就是「众生相」,你执著不舍,就是「寿者相」这完全是凡夫境界。假如你还存有这个「我等四相」在,那你就不配称为「菩萨」,你还是叫做凡夫。「我等四相」的执著有三层,一是「我执」的「我等四相」;二是「法执」的「我等四相」;三是「空执」的「我等四相」;你有「我等四相」在,就比不上二乘人,因为二乘人,第一层,「我执」的「我等四相」已经空了。你要当菩萨,不但「我执」要空「法执」也要空,这样你才能自利利他,超过凡夫位,超过二乘位,你才是个真实菩萨,这才是修行成佛之因的正确方向。佛是修行过菩萨道的,这个历程,他是过来人,当然他了解菩萨道要怎样的来修才会成佛。下面再加以解释,「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你若执著「我是能发菩提心者」,就是「我执」未空。你执著「有一个菩提法为我所发」,就是「法执」未空。「我执」不空「法执」不空,就不能修成佛之因了。佛是过来人,所以在这里告诉我们「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就是要我们晓得,一切法当体即空,因为一切皆因缘所生,「因缘所生法,缘生则生,缘灭则灭,当体即空。」所以一切法的当体皆「空无自性」。因此,「菩提法」也不可以执著。所以实实在在就没有个法,叫你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既然没有「菩提法」叫我们去发,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执著有个众生可度呢?所以一切法都要「离相」,对一切法都不能生起执著,才能舍离「我执」、「法执」,这样修才是菩萨修成佛之道。佛为了证明「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在下面的一段经文,就引证他在然灯佛前,怎样才能授记的原因。
戊二、详示(分四)
己一、得记离相(分四)
庚一、问答略明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 这段经文,为什么佛又把前面「授记」的公案再引出来呢?因为这地方讲到:「没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既然说没有这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么说这个「菩提法」也是「空」的!那么,世尊!您在然灯佛那儿授成佛之记,这不是得了个「菩提法」吗?您没有得「菩提法」,那您又怎样授成佛之记呢?假使这个「菩提法」是「空」的,世尊!您「授记」当然也是「空」的,结果「成佛」的时候,当然也是「空」的,那不是落于「断灭」了吗?佛要解开这个疑结,就引证授记的这个公案说:我得的这个「菩提法」,是「无法可得」才授成佛之记的。为了要给你们明白,所以才问须菩提:「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须菩提「深解义趣」,懂得了「离相」的「道理」,所以回答说:「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法可得,才是真得。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无法可得,才能舍离「法执」;有法可得,反而落入虚妄,落入「法执」。你虽然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也不能执著这个「菩提法」,这样才能成就「离相降心」,以「无住」来「安住真心」的般若妙慧。这部金刚经你不去听法师讲经,是永远不会懂的。你听多了,对于经的道理才会越听越熟,才会有所领悟。金刚经前半卷解释,教你发心度一切众生要离「众生相」。由十七分起,这后半卷说明了连能度的这个「心相」要离开。就连这个「授成佛之记」的这个「相」也要离开。 「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否?」这个问题在前面第十分就有问答过,但是这个地方有个深浅不同;前面第十分的问答,是针对没有一个「所得」的「菩提法」,把「能」与「所」分开了。其实「所得」的「菩提法」还是「心外之相…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