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P36

  ..续本文上一页时,天天生病,病得要死不活的,我就求三宝加被我,让我活到三十岁,我就满足了。但是到了三十岁,我却没有死,所以才去闭关,到现在为止,我已活到八十岁了,这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现在想起来,如果那时在三十岁就死了,也还是冤枉,还是短命而死。现在怎么会活到这么大把的年纪呢?这就是我「受持读诵金刚经」,「讲说金刚经」的功德,把那个罪业给消掉了。我年青时,就知道办佛学院,培养僧才,我知道这个功德是大得无量无边。但是我的经济能力不够,时常自己忏悔自己的福报不够,不能为三宝作一点事;但是别人请我去办,我就马上去办,经济方面,别人会负责,所以我就少掉了很多操心。你有福报,经济上自然很顺利,我晓得我的福报很薄,所以在年青时,就一直的在培福,一点点一点点的培福,不敢舍掉,努力惜福,一直培到现在。民国卅八年以前,我在大陆上讲金刚经,到底讲了多少遍,我已记不起来,也算不出来;但是在台湾,我讲金刚经讲到现在为止,连这一次是第十三遍了,现在是不是有点福报了呢?我想大概有一点了。譬如这回办佛学院,经济就由我来负担,在三宝的加被下,大概也算是顺利的办下去。回想当年,我想要到台湾来,那时身上一个钱也没有,蒙三宝的加被,突然就有那么一个信徒,供养我一张飞机票,我就来了。你看,这不是太不可思议吗?我讲这些话,不是在自赞自己的功德,自己贡高我慢,而是要坚定诸位的信心;要你们不论遇到什么逆境,都不要退道心。受持读诵金刚经的,照样的修下去;念诵金刚经的人,每天就继续的念下去。你研究金刚经的道理,就尽量的去研究。讲说金刚经的,就尽量的去讲,「广为人说」,有缘就讲,去广说此经。你们一定要深信金刚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力。这样,不论你遇到什么逆境现前,你就认为这是给我消业障的,消罪业的,这么一来,你遇到任何障难,就可迎刃而解了。

  丁三、引因较量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这段经文,释迦佛引证自己因位时的行持,拿自己的功德,来跟这个受持金刚经的人来比较,来较量。「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阿僧祇劫」是一个很长劫数的时间,我回想过去因地中,已离现在很久以前的一个长时间,这个时候是在然灯佛以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得值」就是遇到了。「那由他」翻成中国话,叫做「亿」,意思就是「亿亿」。这段经文就是:「遇到了八百四千万亿亿的诸佛。」「悉皆供养承事。」遇到这么多的佛,我每遇到一尊佛,我就供养,遇到佛就给佛作事,当佛的侍者,奉侍佛陀。「无空过者。」没有一尊佛所,让我空过而不去供养承事;凡是有一尊佛出世,就去供养承事。「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现在就要来较量这个持诵金刚经的功德。如果有人,乃至到了末法时代的这个人,「能受持读诵金刚经,这种自利所得的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他持诵金刚经的功德,就比我前面所供养承事诸佛的功德,大得太多太多了。我所得的功德与持诵金刚经那个人,较量较量,我所得的功德一百分,也赶不上那个持诵金刚经的功德一分;乃至千分、万分、亿分,用算数来譬喻,都比不上那个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这是佛亲口所较量,由此你就知道,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有多么大啊!这种功德,不但胜过前面那个善男子,善女人用七宝布施,用生命布施的功德;就连释迦佛在因地行持中,供养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的功德,也赶不上。由此证明受持金刚经的功德是多么的大啊!这是引因行较量经功德,自利的功德就有这么大,何况又去「广为人说」,那个功德,简直是不可思议了。

  丁四、总以结叹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这里又重说一句,「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这里为什么又重说一句「于后末世」呢?这就是真正要来应我们这个末法时代众生的机,教我们注意听。你发心读诵受持金刚经,所得的功德,我释迦佛还没有完全说出来呢!「具」是完全,具足之意也。「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我要是完全具足的说出来,定会有人听到之后,势必造成他,高狂知见,惑乱自心。「狐疑不信」不敢肯定这个功德,又不敢否定说没有那么多功德;心里头疑来疑去,疑则不信。为什么叫「狐疑」呢?因为狐狸是多疑的畜生。古时有一个公案,叫做「狐狸不能过冰河」这个河结了冰,其他的畜生乃至猫狗都可以走过去,但是他过不去。为什么他过不去呢?他多疑,因为他多疑,只能走到河边看,他心中很多疑,就这么想:唉啊!我要是走到中间,冰破了,破了不是要跌下去淹死吗?于是就回头,回来了却又想过河;又回到河边上,但是想过去又不敢过去;又走回来了,就这样走来走去,结果他也没有过河去。这就是「多疑不能成事」的最好借镜。所以后人就用这个「疑」叫做「狐疑」。多疑的人他就不信,疑与信永远是对立的。疑则不信,信则不疑。他多疑,多疑他就不信。这就是「多疑不信」害了他,你跟他说:「受持读诵金刚经,有无量功德。」是教他增加信心的,他反而起了疑心,以为你是随便说说;他怀疑功德那有这么大,就不能「信心不逆」的受持读诵金刚经了。所以我释迦佛不能完全说出来,只能略略的说这么多而已。这是总结论:「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这里虽然是告诉须菩提,也是点醒我们,让我们知道,这个金刚经的义理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议的。你想想不到,谓之「不可心思」,你嘴里讲,讲不出来,这叫「不可言议」。有这样不可思议的义理,你依之而修,所得的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你受持读诵金刚经,将来的果报,当然也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议的。你相信释迦佛所做的结论,你就不会生怀疑了。学习佛法,最重要「信」才能「入」,才能做到,佛说到那里,你就相信到那里,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你能完全相信佛语,就修对了。你受持读诵金刚经,要是碰到很多逆境阻碍,这就是告诉你:你过去的「罪业」果报将要成熟。人家「轻贱」你,这是因为你受持读诵金刚经的不可思议功德,起了不可思议的功用,在给你转「重罪轻报」。你要肯定的认为,他「轻贱」你,是给你「消罪业」的,那你就修对了。讲到这里,金刚经正宗分第二大科,推广降住开解分讲完了。下面的第十七分究竟无我分,是讲正宗分第三大科。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乙三、究竟降住起修分(分二)

  丙一、当机重问降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现在讲到正宗分的第三大科,究竟降住起修分。究竟降住,就是究竟无我的这个究竟。「究竟」就是完全,「究竟降住」就是完全的降伏了妄想心,完全的安住了真心。前面你解悟的只是道理的认识而已,事实上你还是个凡夫,你解悟了道理之后,还得再起修,你的真心才能得到「究竟降住」,这叫做「依悟起修」;就是依著你悟出的道理,而去修行。要怎样去修行呢?就是「全修在性」,因为一切万法不离自心,所以要在现前这一念心中去修,你所修行的都在佛性上修,这叫做「全修在性」,这种的用功修行,那才是真正的修行。举个比喻来说,前面所讲的道理,好比是地图,你要到那里,先把地图看明白,通通了解清楚了,这就等于开了悟。这时候你再起步走,就绝对不会走错路,也不会中途暂停下来,一定会继续走到目的地,到达终点,这就是「依悟起修」。我们中国顿教禅宗,用功修行要通过所谓:「三关」。破本参就是破「初关」,再破第二关「重关」,再破第三关叫「末后牢关」。第一初关叫做破本参,也就是解悟,悟到佛的本性,就是悟到本来面目了;本来面目就是「我本来具有的佛性」。佛性是什么呢?我明白了,这叫「开悟」,开悟了,就要脚踏实地的去修行,才能通过第二关,第三关。如果我们不求「开悟」,就要先讲修行,这叫「盲修瞎炼」;好比你不用眼睛来引导你的双足去走路,你走错了,自己都还不知道,光在那里瞎炼一番,已经炼到外道那里去了,自己都还不晓得,这是多么的冤枉和可悲。只走到中途,就以为走到目的地了,叫做「得少为足」;修行用功稍为得到好处,稍为得到利益,以为这样就是成佛了,不要再修行了。所以我们修行佛法,首先一定要从「依文解义」的「解」开始;再进一步去求「深解义趣」的「解」,就是先悟了「理」再去修行,这样才是最稳当,这样我们才不会落到「盲修瞎炼」盲修一场。

  从第十七分起,一直到正宗分第三十二分,道理跟前面讲的道理,完全不同。前面先教我们「依文解义」的「解」,要我们「生起信心」,一直说到第八分为止。从第九分起,就是推广降住,叫我们「开解」,要「深解义趣」,一直说到第十六分为止。由第十七分开始,下面就是讲要怎样的起修了,要开始走上修行的路上去;这个修行可不是普通的修行,是「深解义趣」,悟解了这个「理」以后的修行;这个修行还是要依著这个「理」来修行,修到二十三分为止。再往下面就是讲证果了。今天我们能遇到「新眼疏」,遇到通理大师,「达天老人」,我得到他的光明指导不少,他这个金刚经分科…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