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天天生病,病得要死不活的,我就求叁寶加被我,讓我活到叁十歲,我就滿足了。但是到了叁十歲,我卻沒有死,所以才去閉關,到現在爲止,我已活到八十歲了,這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現在想起來,如果那時在叁十歲就死了,也還是冤枉,還是短命而死。現在怎麼會活到這麼大把的年紀呢?這就是我「受持讀誦金剛經」,「講說金剛經」的功德,把那個罪業給消掉了。我年青時,就知道辦佛學院,培養僧才,我知道這個功德是大得無量無邊。但是我的經濟能力不夠,時常自己忏悔自己的福報不夠,不能爲叁寶作一點事;但是別人請我去辦,我就馬上去辦,經濟方面,別人會負責,所以我就少掉了很多操心。你有福報,經濟上自然很順利,我曉得我的福報很薄,所以在年青時,就一直的在培福,一點點一點點的培福,不敢舍掉,努力惜福,一直培到現在。民國卅八年以前,我在大陸上講金剛經,到底講了多少遍,我已記不起來,也算不出來;但是在臺灣,我講金剛經講到現在爲止,連這一次是第十叁遍了,現在是不是有點福報了呢?我想大概有一點了。譬如這回辦佛學院,經濟就由我來負擔,在叁寶的加被下,大概也算是順利的辦下去。回想當年,我想要到臺灣來,那時身上一個錢也沒有,蒙叁寶的加被,突然就有那麼一個信徒,供養我一張飛機票,我就來了。你看,這不是太不可思議嗎?我講這些話,不是在自贊自己的功德,自己貢高我慢,而是要堅定諸位的信心;要你們不論遇到什麼逆境,都不要退道心。受持讀誦金剛經的,照樣的修下去;念誦金剛經的人,每天就繼續的念下去。你研究金剛經的道理,就盡量的去研究。講說金剛經的,就盡量的去講,「廣爲人說」,有緣就講,去廣說此經。你們一定要深信金剛經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力。這樣,不論你遇到什麼逆境現前,你就認爲這是給我消業障的,消罪業的,這麼一來,你遇到任何障難,就可迎刃而解了。
丁叁、引因較量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于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複有人,于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于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這段經文,釋迦佛引證自己因位時的行持,拿自己的功德,來跟這個受持金剛經的人來比較,來較量。「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于然燈佛前。」「阿僧祇劫」是一個很長劫數的時間,我回想過去因地中,已離現在很久以前的一個長時間,這個時候是在然燈佛以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得值」就是遇到了。「那由他」翻成中國話,叫做「億」,意思就是「億億」。這段經文就是:「遇到了八百四千萬億億的諸佛。」「悉皆供養承事。」遇到這麼多的佛,我每遇到一尊佛,我就供養,遇到佛就給佛作事,當佛的侍者,奉侍佛陀。「無空過者。」沒有一尊佛所,讓我空過而不去供養承事;凡是有一尊佛出世,就去供養承事。「若複有人,于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現在就要來較量這個持誦金剛經的功德。如果有人,乃至到了末法時代的這個人,「能受持讀誦金剛經,這種自利所得的功德。「于我所供養諸佛,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他持誦金剛經的功德,就比我前面所供養承事諸佛的功德,大得太多太多了。我所得的功德與持誦金剛經那個人,較量較量,我所得的功德一百分,也趕不上那個持誦金剛經的功德一分;乃至千分、萬分、億分,用算數來譬喻,都比不上那個受持讀誦金剛經的功德。這是佛親口所較量,由此你就知道,受持讀誦金剛經的功德,有多麼大啊!這種功德,不但勝過前面那個善男子,善女人用七寶布施,用生命布施的功德;就連釋迦佛在因地行持中,供養過「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的功德,也趕不上。由此證明受持金剛經的功德是多麼的大啊!這是引因行較量經功德,自利的功德就有這麼大,何況又去「廣爲人說」,那個功德,簡直是不可思議了。
丁四、總以結歎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這裏又重說一句,「于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這裏爲什麼又重說一句「于後末世」呢?這就是真正要來應我們這個末法時代衆生的機,教我們注意聽。你發心讀誦受持金剛經,所得的功德,我釋迦佛還沒有完全說出來呢!「具」是完全,具足之意也。「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我要是完全具足的說出來,定會有人聽到之後,勢必造成他,高狂知見,惑亂自心。「狐疑不信」不敢肯定這個功德,又不敢否定說沒有那麼多功德;心裏頭疑來疑去,疑則不信。爲什麼叫「狐疑」呢?因爲狐狸是多疑的畜生。古時有一個公案,叫做「狐狸不能過冰河」這個河結了冰,其他的畜生乃至貓狗都可以走過去,但是他過不去。爲什麼他過不去呢?他多疑,因爲他多疑,只能走到河邊看,他心中很多疑,就這麼想:唉啊!我要是走到中間,冰破了,破了不是要跌下去淹死嗎?于是就回頭,回來了卻又想過河;又回到河邊上,但是想過去又不敢過去;又走回來了,就這樣走來走去,結果他也沒有過河去。這就是「多疑不能成事」的最好借鏡。所以後人就用這個「疑」叫做「狐疑」。多疑的人他就不信,疑與信永遠是對立的。疑則不信,信則不疑。他多疑,多疑他就不信。這就是「多疑不信」害了他,你跟他說:「受持讀誦金剛經,有無量功德。」是教他增加信心的,他反而起了疑心,以爲你是隨便說說;他懷疑功德那有這麼大,就不能「信心不逆」的受持讀誦金剛經了。所以我釋迦佛不能完全說出來,只能略略的說這麼多而已。這是總結論:「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這裏雖然是告訴須菩提,也是點醒我們,讓我們知道,這個金剛經的義理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議的。你想想不到,謂之「不可心思」,你嘴裏講,講不出來,這叫「不可言議」。有這樣不可思議的義理,你依之而修,所得的果報也是不可思議的。所以你受持讀誦金剛經,將來的果報,當然也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議的。你相信釋迦佛所做的結論,你就不會生懷疑了。學習佛法,最重要「信」才能「入」,才能做到,佛說到那裏,你就相信到那裏,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你能完全相信佛語,就修對了。你受持讀誦金剛經,要是碰到很多逆境阻礙,這就是告訴你:你過去的「罪業」果報將要成熟。人家「輕賤」你,這是因爲你受持讀誦金剛經的不可思議功德,起了不可思議的功用,在給你轉「重罪輕報」。你要肯定的認爲,他「輕賤」你,是給你「消罪業」的,那你就修對了。講到這裏,金剛經正宗分第二大科,推廣降住開解分講完了。下面的第十七分究竟無我分,是講正宗分第叁大科。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乙叁、究竟降住起修分(分二)
丙一、當機重問降住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現在講到正宗分的第叁大科,究竟降住起修分。究竟降住,就是究竟無我的這個究竟。「究竟」就是完全,「究竟降住」就是完全的降伏了妄想心,完全的安住了真心。前面你解悟的只是道理的認識而已,事實上你還是個凡夫,你解悟了道理之後,還得再起修,你的真心才能得到「究竟降住」,這叫做「依悟起修」;就是依著你悟出的道理,而去修行。要怎樣去修行呢?就是「全修在性」,因爲一切萬法不離自心,所以要在現前這一念心中去修,你所修行的都在佛性上修,這叫做「全修在性」,這種的用功修行,那才是真正的修行。舉個比喻來說,前面所講的道理,好比是地圖,你要到那裏,先把地圖看明白,通通了解清楚了,這就等于開了悟。這時候你再起步走,就絕對不會走錯路,也不會中途暫停下來,一定會繼續走到目的地,到達終點,這就是「依悟起修」。我們中國頓教禅宗,用功修行要通過所謂:「叁關」。破本參就是破「初關」,再破第二關「重關」,再破第叁關叫「末後牢關」。第一初關叫做破本參,也就是解悟,悟到佛的本性,就是悟到本來面目了;本來面目就是「我本來具有的佛性」。佛性是什麼呢?我明白了,這叫「開悟」,開悟了,就要腳踏實地的去修行,才能通過第二關,第叁關。如果我們不求「開悟」,就要先講修行,這叫「盲修瞎煉」;好比你不用眼睛來引導你的雙足去走路,你走錯了,自己都還不知道,光在那裏瞎煉一番,已經煉到外道那裏去了,自己都還不曉得,這是多麼的冤枉和可悲。只走到中途,就以爲走到目的地了,叫做「得少爲足」;修行用功稍爲得到好處,稍爲得到利益,以爲這樣就是成佛了,不要再修行了。所以我們修行佛法,首先一定要從「依文解義」的「解」開始;再進一步去求「深解義趣」的「解」,就是先悟了「理」再去修行,這樣才是最穩當,這樣我們才不會落到「盲修瞎煉」盲修一場。
從第十七分起,一直到正宗分第叁十二分,道理跟前面講的道理,完全不同。前面先教我們「依文解義」的「解」,要我們「生起信心」,一直說到第八分爲止。從第九分起,就是推廣降住,叫我們「開解」,要「深解義趣」,一直說到第十六分爲止。由第十七分開始,下面就是講要怎樣的起修了,要開始走上修行的路上去;這個修行可不是普通的修行,是「深解義趣」,悟解了這個「理」以後的修行;這個修行還是要依著這個「理」來修行,修到二十叁分爲止。再往下面就是講證果了。今天我們能遇到「新眼疏」,遇到通理大師,「達天老人」,我得到他的光明指導不少,他這個金剛經分科…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