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弘扬佛法,他不发心。「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你叫他听,他也不喜欢听。闻大乘经典,要深信不疑,需要有大乘善根的人,才能得闻。法华经上有明文记载,释迦如来,要开讲法华经,还没有讲,就先有五千退席,有五千个阿罗汉不要听。他们说:「我们已经所作皆办,具诸佛法,还听啥!」都走了。「好乐小法者」他闻都不来闻;不来闻此经典,又怎么能受持、读诵呢?他自己不能受持读诵,又怎么能为别人解说呢?所以「好乐小法者」的人,对释迦佛「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的金刚经,他闻都不闻,所以不能受持,亦不能为人解说。因此就可证明前面所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金刚经的这个人,他所得到的福德,是不可思议的;他就是荷担如来大乘家业的一个好弟子。这就证明「好乐小法者」的人,做不到「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事业。下面再说金刚经所在之处的功德。
戊三、约依处显德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须菩提!不论是在什么地方,只要有金刚经的这个处所,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都应该要恭敬供养。当知此经所在之处,即等于是如来真舍利的宝塔,所在的地方。因此都应该恭敬、作礼、围绕、赞叹,应该带香花来这个地方供养。
对金刚经恭敬、供养、作礼、围绕、赞叹,必得开智慧,增福报。何以故?因为你恭敬、供养「般若波罗密」,即是恭敬供养,十方三世诸佛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正是演说「般若波罗密」的法门,所以你恭敬供养此经,就有无量的功德。诸佛也是恭敬供养「般若波罗密」的。到此为止第十五分讲完了。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戊四、约功用显德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段经文是在说明,金刚经能够成就,消业障的功德力。佛再进一步告诉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金刚经,「若为人轻贱」,「轻贱」是个总名词,里面包括了很多被辱的逆境,也就是碰到这种逆境,你不要生退道的心。前文说过,你「能受持读诵」金刚经,所得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现在,这个末法时代的「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为什么不但不得人家的尊重,反而受到别人的「轻贱」呢?佛就给我们解开这个疑惑说:「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所谓「罪业」就是身、口、意起了恶的行为,所造的业,叫「罪业」。「业」总括来说,分为二种;三界以外叫「无为业」,三界以内叫「有为业」。三界内的「有为业」又分为三种,即善业、恶业、不动业;上二界,他所修的「四禅八定」叫不动业,这是「禅定之业」;在欲界中有二种业,一是善业,一是恶业。这经文里的「罪业」就是恶业。这是他前世造了罪业,本来应该去受罪业的果报,堕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受苦。因为他这个恶业还未成熟,这个业力暂时没有牵引他去受三恶道的苦报,但是他前世也造过善业,所以就先转生为人。刚好他又碰到金刚经,又发心受持读诵,这是善业,是善因善果,据理来说应该得到好的果报才对。可是为什么反而会受到人家的「轻贱」呢?「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这是由于你,受持金刚经,读诵金刚经,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功用,给你消掉过去所造的罪业。因为你前世所造的罪业,马上就要成熟了,接著就要去受苦报了。但是由于你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起了不可思议的力量,才使你过去世的恶业,转变为「重罪轻报」,才会受到人家的「轻贱」。这个「轻贱」包括了,忌妒障碍,甚至欺负你,压迫你,骂你,打你。但是这种苦,比那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中所受的苦,那真是算不了什么啊!可是你受过了这个「重罪轻报」的苦头后,就可以把「应堕三恶道」中受重报的苦果给他转掉了,这叫做「重罪轻报」,所以才会受到人家的「轻贱」。这是金刚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把那个罪业消掉了。你应受三恶道的果报可免掉了,反过来还会得个好的果报。得个什么好的果报呢?「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得」就是当来要得到,当来就是未来;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之果,这样,你不就成佛也有份了吗?这就是说,因为别人「轻贱」你,但是却帮了你一个大忙。帮了什么大忙呢?第一,他帮忙你,把过去所造应堕三恶道的罪业,给你消灭了。第二,你可以「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你受持读诵金刚经,先得个「菩提法」,依之修行,以后再得个「菩提果」。这么说这「轻贱」你的这个人,不是也帮了你一个大忙吗?在佛法上讲,「轻贱」你的这个人,他也是你的善知识;他是什么样的善知识呢?叫做「逆境的善知识」。就像提婆达多,处处障碍释迦佛一样;释迦佛说:「他是成就我修忍辱度的善知识」,但是却是「逆境的善知识」。我们既然了解了这个道理,再看前面第十五分的道理:「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我们的心,一定要死心塌地,完全的相信佛语,不可以起怀疑。前面也有讲过,只要你能生起「一念清净的信心」,这个「一念」的功德,就超过你亲近承事、供养百千万亿诸佛的那个福德。「一念清净心」,时间虽短,但是这个清净心,我们到底生了没有,还不知道。所以那个超过供养百千万亿诸佛的福德,有没有得到,我们还不知道。可是这句「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这一段经文,可说是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我们是得到了这个功德。我们听到这部经,能够信心清净,信受而不违逆,讲到那里,信到那里,这个时候,我们马上就得到无量恒河沙数的福德,这是绝对得到的。
既然「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就有那么多的福德,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落在薄地凡夫位呢?整天都在苦苦恼恼呢?受持读诵金刚经又受人「轻贱」呢?一想到这一连串的逆境和遭遇,信心难免就会有所动摇。现在就是要来分析这个道理,叫你绝对不要生怀疑。因为福跟罪,是对待而立的;有福就没有罪,有罪就没有福。有些人是福与罪,夹杂在一起,或者是福多罪少,或者是罪多福少。我们要相信,宿世一定有点善根,不然的话,没有善根,你根本就遇不到金刚经,对金刚经也不会「信心不逆」。为什么你会生到这个末法时代呢?一定是罪业深重,将来罪业成熟了,就会牵著你去受苦报。要怎么样来消掉这个罪业呢?你能「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就能消掉这个罪业;你再进一步的去「受持、读诵、为他人解说」此金刚经,以此功德力,就可以把这个罪业消掉了。经文有明文为证:「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结果你就增加了福业,你在自利利他中,不但增加了「有为之福」,也增加了「无为之福」。有这个善因在,将来我们一定能够成佛,这是佛说的话,有经文为证:「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道理,我们可以在十六分看到。释迦佛说,我们凡夫,虽然还在苦恼里面,但是你受持读诵金刚经,发心讲金刚经,就会有无量无边的功德;虽然你受到人家的「轻贱」,但是这是在给你消罪业,你不要因此而退失道心,慢慢的罪业消了,福业自然会增多,逆境就会转好过来,渐渐的变成顺境。这就是教导我们,遇到逆境现前时,不要「生心动念」。为什么我天天念金刚经,没有一点感应呢?不是没有感应,其实是有感应,你受到人家「轻贱」,嫉妒障碍,种种欺负,这些都是感应,但是你要这么观想:他就是在消我的罪业,这时候你一定要把十六分所说的道理用上去,你的道心就不会退失。
现在我拿我道源的切身经历和事实来证明,使诸位同学相信,「受持读诵、广为人说」金刚经,此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我虽然有一些微少的智慧,但是福报一点也没有。我这个人前生前世可能当过讲经法师,就是不晓得培福,执著这一点点小智慧,没有培福那来福报呢?所以一点福也没有。好在我碰到了慈舟大师,他是我的善知识,纠正我的错误知见。告诉我说:「修行也要有修行的福报,你出家不久,在佛们中要先培福报,有福报了,修行障碍才会少一点。」所以他叫我「要多培福」。当时我没有听他的话,也没有用心去培福。在我闭关阅藏经的时候,我还跟他辩论培福的事,论到最后,我没有接受他的意见,我还是固执我的见解,照样是向求智慧这方面进行。心中常常这么想:要求智慧,就要深入经藏。因此我准备把大藏经看三年,第一步先看「大般若经」,结果,「大般若经」最后的二百卷,却没有,就没办法看下去,只好把他放下;就先研究「俱舍论」,「俱舍论」是小乘的智慧论,一名「聪明论」,看「俱舍论」时,还研究不到三分之一,就得了个吐血病,差点把命给丢了。就放下经典,先把吐血病治好。把吐血病治好了以后,却不能看经了,一研究起注解!头就疼起来,这下子,我突然间才领悟到慈舟大师,为什么特地到关房来看我,叫我先培培福报。才知道慈舟大师真是一个现代的活菩萨,他看见我还有这么一点点的善根,特地来点醒我,加被我,他说:「你没有福报呀!是求不到智慧的。」终于使我觉悟出这个道理:你要看经求取智慧。你还要有福报的;没有福报,经不让你看,你研究教理,没有福报,不能研究。」从那时起,我就返过来要求福,就开始忏悔。我所闭的关房,叫「阅藏关」,准备看藏经看三年,结果就改了,改为「拜佛念佛关」。三年后,从关房里出来,福报是否有增加,自己不知道,但是我这个身体却是变好了一点。再拿我自己做一个例证,我受持金刚经,得了好的善报。我廿几岁…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