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弘揚佛法,他不發心。「即于此經不能聽受讀誦」你叫他聽,他也不喜歡聽。聞大乘經典,要深信不疑,需要有大乘善根的人,才能得聞。法華經上有明文記載,釋迦如來,要開講法華經,還沒有講,就先有五千退席,有五千個阿羅漢不要聽。他們說:「我們已經所作皆辦,具諸佛法,還聽啥!」都走了。「好樂小法者」他聞都不來聞;不來聞此經典,又怎麼能受持、讀誦呢?他自己不能受持讀誦,又怎麼能爲別人解說呢?所以「好樂小法者」的人,對釋迦佛「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的金剛經,他聞都不聞,所以不能受持,亦不能爲人解說。因此就可證明前面所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爲人說」金剛經的這個人,他所得到的福德,是不可思議的;他就是荷擔如來大乘家業的一個好弟子。這就證明「好樂小法者」的人,做不到「荷擔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個事業。下面再說金剛經所在之處的功德。
戊叁、約依處顯德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爲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須菩提!不論是在什麼地方,只要有金剛經的這個處所,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都應該要恭敬供養。當知此經所在之處,即等于是如來真舍利的寶塔,所在的地方。因此都應該恭敬、作禮、圍繞、贊歎,應該帶香花來這個地方供養。
對金剛經恭敬、供養、作禮、圍繞、贊歎,必得開智慧,增福報。何以故?因爲你恭敬、供養「般若波羅密」,即是恭敬供養,十方叁世諸佛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金剛經正是演說「般若波羅密」的法門,所以你恭敬供養此經,就有無量的功德。諸佛也是恭敬供養「般若波羅密」的。到此爲止第十五分講完了。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戊四、約功用顯德
【「複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這段經文是在說明,金剛經能夠成就,消業障的功德力。佛再進一步告訴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金剛經,「若爲人輕賤」,「輕賤」是個總名詞,裏面包括了很多被辱的逆境,也就是碰到這種逆境,你不要生退道的心。前文說過,你「能受持讀誦」金剛經,所得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現在,這個末法時代的「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爲什麼不但不得人家的尊重,反而受到別人的「輕賤」呢?佛就給我們解開這個疑惑說:「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所謂「罪業」就是身、口、意起了惡的行爲,所造的業,叫「罪業」。「業」總括來說,分爲二種;叁界以外叫「無爲業」,叁界以內叫「有爲業」。叁界內的「有爲業」又分爲叁種,即善業、惡業、不動業;上二界,他所修的「四禅八定」叫不動業,這是「禅定之業」;在欲界中有二種業,一是善業,一是惡業。這經文裏的「罪業」就是惡業。這是他前世造了罪業,本來應該去受罪業的果報,墮叁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受苦。因爲他這個惡業還未成熟,這個業力暫時沒有牽引他去受叁惡道的苦報,但是他前世也造過善業,所以就先轉生爲人。剛好他又碰到金剛經,又發心受持讀誦,這是善業,是善因善果,據理來說應該得到好的果報才對。可是爲什麼反而會受到人家的「輕賤」呢?「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爲消滅。」這是由于你,受持金剛經,讀誦金剛經,産生了不可思議的功用,給你消掉過去所造的罪業。因爲你前世所造的罪業,馬上就要成熟了,接著就要去受苦報了。但是由于你受持讀誦金剛經的功德,起了不可思議的力量,才使你過去世的惡業,轉變爲「重罪輕報」,才會受到人家的「輕賤」。這個「輕賤」包括了,忌妒障礙,甚至欺負你,壓迫你,罵你,打你。但是這種苦,比那叁惡道(地獄、餓鬼、畜生)中所受的苦,那真是算不了什麼啊!可是你受過了這個「重罪輕報」的苦頭後,就可以把「應墮叁惡道」中受重報的苦果給他轉掉了,這叫做「重罪輕報」,所以才會受到人家的「輕賤」。這是金剛經,有不可思議的功德,把那個罪業消掉了。你應受叁惡道的果報可免掉了,反過來還會得個好的果報。得個什麼好的果報呢?「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當得」就是當來要得到,當來就是未來;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之法,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之果,這樣,你不就成佛也有份了嗎?這就是說,因爲別人「輕賤」你,但是卻幫了你一個大忙。幫了什麼大忙呢?第一,他幫忙你,把過去所造應墮叁惡道的罪業,給你消滅了。第二,你可以「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爲你受持讀誦金剛經,先得個「菩提法」,依之修行,以後再得個「菩提果」。這麼說這「輕賤」你的這個人,不是也幫了你一個大忙嗎?在佛法上講,「輕賤」你的這個人,他也是你的善知識;他是什麼樣的善知識呢?叫做「逆境的善知識」。就像提婆達多,處處障礙釋迦佛一樣;釋迦佛說:「他是成就我修忍辱度的善知識」,但是卻是「逆境的善知識」。我們既然了解了這個道理,再看前面第十五分的道理:「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我們的心,一定要死心塌地,完全的相信佛語,不可以起懷疑。前面也有講過,只要你能生起「一念清淨的信心」,這個「一念」的功德,就超過你親近承事、供養百千萬億諸佛的那個福德。「一念清淨心」,時間雖短,但是這個清淨心,我們到底生了沒有,還不知道。所以那個超過供養百千萬億諸佛的福德,有沒有得到,我們還不知道。可是這句「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這一段經文,可說是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我們是得到了這個功德。我們聽到這部經,能夠信心清淨,信受而不違逆,講到那裏,信到那裏,這個時候,我們馬上就得到無量恒河沙數的福德,這是絕對得到的。
既然「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就有那麼多的福德,爲什麼我們現在還落在薄地凡夫位呢?整天都在苦苦惱惱呢?受持讀誦金剛經又受人「輕賤」呢?一想到這一連串的逆境和遭遇,信心難免就會有所動搖。現在就是要來分析這個道理,叫你絕對不要生懷疑。因爲福跟罪,是對待而立的;有福就沒有罪,有罪就沒有福。有些人是福與罪,夾雜在一起,或者是福多罪少,或者是罪多福少。我們要相信,宿世一定有點善根,不然的話,沒有善根,你根本就遇不到金剛經,對金剛經也不會「信心不逆」。爲什麼你會生到這個末法時代呢?一定是罪業深重,將來罪業成熟了,就會牽著你去受苦報。要怎麼樣來消掉這個罪業呢?你能「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就能消掉這個罪業;你再進一步的去「受持、讀誦、爲他人解說」此金剛經,以此功德力,就可以把這個罪業消掉了。經文有明文爲證:「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爲消滅。」結果你就增加了福業,你在自利利他中,不但增加了「有爲之福」,也增加了「無爲之福」。有這個善因在,將來我們一定能夠成佛,這是佛說的話,有經文爲證:「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個道理,我們可以在十六分看到。釋迦佛說,我們凡夫,雖然還在苦惱裏面,但是你受持讀誦金剛經,發心講金剛經,就會有無量無邊的功德;雖然你受到人家的「輕賤」,但是這是在給你消罪業,你不要因此而退失道心,慢慢的罪業消了,福業自然會增多,逆境就會轉好過來,漸漸的變成順境。這就是教導我們,遇到逆境現前時,不要「生心動念」。爲什麼我天天念金剛經,沒有一點感應呢?不是沒有感應,其實是有感應,你受到人家「輕賤」,嫉妒障礙,種種欺負,這些都是感應,但是你要這麼觀想:他就是在消我的罪業,這時候你一定要把十六分所說的道理用上去,你的道心就不會退失。
現在我拿我道源的切身經曆和事實來證明,使諸位同學相信,「受持讀誦、廣爲人說」金剛經,此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我雖然有一些微少的智慧,但是福報一點也沒有。我這個人前生前世可能當過講經法師,就是不曉得培福,執著這一點點小智慧,沒有培福那來福報呢?所以一點福也沒有。好在我碰到了慈舟大師,他是我的善知識,糾正我的錯誤知見。告訴我說:「修行也要有修行的福報,你出家不久,在佛們中要先培福報,有福報了,修行障礙才會少一點。」所以他叫我「要多培福」。當時我沒有聽他的話,也沒有用心去培福。在我閉關閱藏經的時候,我還跟他辯論培福的事,論到最後,我沒有接受他的意見,我還是固執我的見解,照樣是向求智慧這方面進行。心中常常這麼想:要求智慧,就要深入經藏。因此我准備把大藏經看叁年,第一步先看「大般若經」,結果,「大般若經」最後的二百卷,卻沒有,就沒辦法看下去,只好把他放下;就先研究「俱舍論」,「俱舍論」是小乘的智慧論,一名「聰明論」,看「俱舍論」時,還研究不到叁分之一,就得了個吐血病,差點把命給丟了。就放下經典,先把吐血病治好。把吐血病治好了以後,卻不能看經了,一研究起注解!頭就疼起來,這下子,我突然間才領悟到慈舟大師,爲什麼特地到關房來看我,叫我先培培福報。才知道慈舟大師真是一個現代的活菩薩,他看見我還有這麼一點點的善根,特地來點醒我,加被我,他說:「你沒有福報呀!是求不到智慧的。」終于使我覺悟出這個道理:你要看經求取智慧。你還要有福報的;沒有福報,經不讓你看,你研究教理,沒有福報,不能研究。」從那時起,我就返過來要求福,就開始忏悔。我所閉的關房,叫「閱藏關」,准備看藏經看叁年,結果就改了,改爲「拜佛念佛關」。叁年後,從關房裏出來,福報是否有增加,自己不知道,但是我這個身體卻是變好了一點。再拿我自己做一個例證,我受持金剛經,得了好的善報。我廿幾歲…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