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P38

  ..續本文上一頁」。十七分這裏所說的是沒有「能得的心相」,連「能得的心相」也要空掉。這就把佛說的「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歸納起來,連這個發菩提心的人都空了,那裏還有個「菩提法」可得呢?連那個「能得」的人都空了,那裏還有「所得」的「法」呢?爲什麼「能得」的人也是空的呢?因爲他內心的「能得之相」已經空掉了。內心都空了,那裏還有個「能得」的人呢?心內都空了,那還有個「心外的菩提法」可得呢?這就叫「一切法空」,也就是須菩提「深解義趣」悟到的甚深義理。這裏是說連「能得」的「心相」,也要「空」。這就比前面第十分又更進一步了。前面是「空」:「所得的菩提法」,這裏是「空」:「能得菩提法的心相」。發菩提心的人,他的心都空了,那還有個「所得」的「菩提法」呢?所以實實在在佛在然燈佛面前,沒有個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言:「如是如是」。佛就給他印證說:你說得對!你說得對!重演「如是」,就是加重語氣,是絕對之詞,是說你絕對沒有錯,你說的絕對是對的。

  庚二、印證詳釋(分二)

  辛一、印證

  【「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佛印證好了,又何必把須菩提這句:「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再重複的說一句呢?這是特別提醒我們,叫我們聽的。這是佛恐怕我們到目前爲止,所明白的道理,在觀念上會認爲如來在然燈佛面前授記,確確實實有個記可授,確確實實有個法可得,只是不許著相而已,因爲你一著相就不對了。怕我們明白就明白到這裏而已,這還是沒有徹底的解悟。佛擔心我們還在懷疑,我們心裏頭還存有個「菩提法」可得的這個心理。須菩提尊者,他聽到佛最近講的,連那個發菩提心的人也是空的,那個「能得」的人都空了,那還會有「所得」的「法」呢?通通空了,實實在在沒有「能得」的人與「所得」的法,須菩提尊者是徹底開悟了。釋迦佛恐怕我們後來的衆生,尤其是末法時代的衆生,還沒有悟到這一層甚深的道理,所以把須菩提的話,再重新的印證一下,就是要告訴我們,心裏決對不可以還存有這個疑見,認爲這個「菩提法」只是不能執著而已,最後還是有「所得」的。如果有這種的見解,那不就是說你心裏面還是存有一個相嗎?所以佛再印證,再重說一句,就是教我們要徹底把這個「有所得」的觀念,空得幹幹淨淨。實實在在沒有個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爲一切法,都是從因緣生,菩提法也是從因緣生,從因緣生的法,當體即空,那有個實實在在的菩提法呢?佛再印證,再重複須菩提說的一句話,就是要我們把心內的「有所得心相」空得幹幹淨淨,而不生執著;希望我們當下真正的解悟這個「菩提法」。

  辛二、詳釋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須菩提!假使如來有個法可得,得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那麼然燈佛就不會與我授記了。換句話就是說,絕對沒有個法可得,也沒有能得的心,也沒有所得的法,所以,然燈佛才給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這兩句是然燈佛給他授記時說的話。假使然燈佛不與我授記,就不會這麼說:「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先把釋迦牟尼這個名字解釋一下。這是我們本師教主的德號,釋迦牟尼翻到中國話叫「能仁寂默」,新眼疏和心印疏都有解釋。「能仁」就是慈悲,能仁慈一切衆生,這是如來的悲心。「寂默」是「寂靜」而「不著相」,這是如來的智慧。如來的德號,含有「悲智雙運」的意思。合起來說,如來運用「悲智」雙輪,而去普度一切衆生。爲什麼大乘經典難懂呢?因爲一時說「空」,一時說「有」。「說有」就是「悲心」。衆生在苦海裏受苦,你不去度衆生可以嗎?你不去度衆生出離苦海,你就沒有慈悲心,就落個二乘人,何以故?因爲二乘人偏于智慧,悲心少,自己了脫生死,出叁界,衆生怎樣受苦,他不要管。所以小乘人他不能推大乘車。那麼你要度衆生,也不要落入著相,一著相就變成凡夫了。何以故?因爲凡夫有悲心要去度衆生,但是他卻處處著相,他沒有智慧來遠離執著,盡管發悲心要去度衆生,但處處著相,這樣衆生度得了嗎?所以你要度衆生,就不要著相,你要去啓發離相智慧,由這個智慧來「觀空」才能不生執著,所以這叫「悲智雙運」,這樣才能推得動大乘車,才能運載一切衆生,由生死走到涅槃的安樂處所。如來的德號叫「悲智雙運」就是這樣解釋。記著這一個名詞就好解了,實際上,釋迦牟尼佛「能仁寂默」這一個德號,就包括叁藏十二部的道理,他就是「空有不二」的一個德號,他是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寂默」就是「空」,能仁慈一切衆生屬于「有」。但是如來的「有」跟凡夫的「有」不同,如來的「有」叫「妙有」;如來的「空」不是「斷滅空」而是「真空」。「妙有不有」即是「真空」;「真空不空」即是「妙有」,「空有一如」就是中道。這麼一個德號叫「能仁寂默」。你懂得「能仁寂默」這兩個名詞,叁藏十二部的道理,你都能用「能仁寂默」來解釋,都能解釋得圓融無礙。

  這就講到,我釋迦佛要是著了個發菩提心的相,然燈佛在當時就不會給我授記,也不會講這兩句話:「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汝」是指著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就是善慧菩薩。「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遇見然燈佛,善慧菩薩,這時候授了記,然燈佛跟他說:你在九十一劫以後,就會成佛,佛號叫釋迦牟尼!「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這就是說,那時候我心裏要是有個執著,執著有個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然燈佛就不會給我授記說:「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了。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前面說,我在授記的那個時候,要是有個分別心,我今天要得菩提法,然燈佛就不會給我授記,也不給我說授記的兩句話:「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實」的「以」字,應作「因」字講。因爲當時,實實在在沒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那時候,我不但「我執」已空,「法執」也空,沒有能所分別,沒有能得之心,沒有所得之法,這叫「實實在在沒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是說他自己的功行,到了授記那時候的境界(功夫),那時候,我心空境寂,我的內心是空無所著的,外面的境界也是寂滅的。我內心一空,所以沒有一個能得之心,外面的境界寂滅,我沒有所得之法。沒有「能得」,沒有「所得」,以是之故,然燈佛才給我授記,才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因爲他授成佛之記,就是他已經是修到了八地菩薩位了。現在先講八地菩薩位是怎樣修來的呢?起先你用功修行,到「法執」的「分別心不起」就能「深解義趣」;「法執」不起,就能證到初地菩薩。初地菩薩就是大徹大悟的一個菩薩位,跟小乘證初果位的意思一樣,但深淺不同。小乘證得初果,他分別「我執」不起,所以他叫做小乘聖人。這個大乘行者,是「我」「法」二執要一起斷除,那個分別所起的「我」「法」二執,通通把他空掉了,空掉了他就證得了初地菩薩。初地菩薩,叫做大乘聖人。由初地菩薩以後,就要用功修行斷這個與生俱來的「我」「法」二執,斷到八地,到了八地,他已經到達無功用行的位了,這個時候,他不要用功,自然不退的往前精進,他有這個功夫了,才有資格來授成佛之記。所以他裏面沒有一個「能得」的「心」,外面沒有一個「所得」的「法」;能所分別,他不起。不但分別的這個「法執」他沒有,連那個俱生的「法執」他也不起。這樣,他才能授成佛之記,然燈佛才會跟他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庚叁、微起轉顯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這是完全用來解釋如來法身的。「諸法」就是一切法,一切法緣生則生、緣滅則滅,無有自體;如來的法身于一切法裏面,卻如如不動,不隨諸法生滅去來;因爲如來法身的本身是不生不滅,無來無去的「真如理體」。故說:「如來者,即諸法如義。」。佛稱爲「如來」,這個「如來者」,「即是諸法中,如如不動義。」佛的法身也就是這個「真如理體」。一切萬法,有生、住、異、滅,四相的變遷,但「真如理體」卻「如如不動」。「真如」是個「理體」,「真」者「不虛」,「如」者「不變異」,這個「真如理體」,一切法都依他隨緣而生起的。「真如」有二種義理:一種是隨緣義,一種是不變義;他本體不變,但他卻能隨緣,現起一切法,隨緣生起一切差別法相,但是他能隨緣不變;一切法相,千差萬別,有生、住、異、滅,但「真如」本體,卻永遠不變動,這就是「真如」的不變義。「如來」,他所證的法身由「真如」而得來的,故名「如來」。拿個比喻來解釋,譬如黃金,他「本質不動」,但能「隨緣」製成莊嚴器具,你歡喜把他造金項煉,他就變成金項煉,你歡喜把他做成金戒子,他就變成金戒子,形相雖有差別,黃金的「本質」卻「如如不動」。那個金戒子的差別相,是「隨緣」生出來的,但是黃金的「本質」(本體)在「隨緣」中,並沒有變動,並沒有變異。因此我們知道黃金的本體,他具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妙用…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