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意雲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爲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釋迦如來在印度說法,大多數都在恒河兩岸說法,聽衆都能看到奔流的恒河,如果說到衆多的數目字,佛就常例舉恒河、或恒河沙來作譬喻,目的是使大家容易了解。「須菩提!于意雲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佛問須菩提說:「你意下以爲怎樣呢?如來平常說法,有說過這個恒河的沙子嗎?」「如是,世尊!」須菩提回答說:「是的,世尊!如來是有說過的啊!如來常常拿這個恒河沙數來作譬喻的。」。「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爲多否?」須菩提!如果把一條恒河中所有的沙數,以其中一粒沙比作一恒河,這就是「恒河沙數的恒河沙。」把這「恒河沙數的恒河沙」再以其中一粒沙都算一個佛世界,一個佛世界就是一尊佛教化的世界,也就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這樣的叁千大千世界,算多不多呢?」「甚多。世尊!」須菩提回答說:「這個佛世界太多了,世尊!」這下面就說到:衆生多,衆生的心念也多。「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爾所」二個字,就是「恒河沙數的恒河沙」那麼多的佛世界,用「爾所」二個字來代表,「國土」就是世界。「爾所國土中」,就是說有如「恒河沙數的恒河沙」那麼多的世界。「所有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每一個叁千大千世界的衆生,就有無量數之多,如果講到「恒河沙數的恒河沙」那麼多的世界,裏面的衆生,簡直是多得不可思議了。在多得不可思議中,每一個衆生的心念都是千差萬別的,他的妄想心,也是念念不停息的;他一時想這,一時想那,這些衆生的心念千差萬別;而且有無量數那麼多的衆生,他們的心念差別總和,那就根本不可思議了。但是「如來悉知」,這不可思議的心念差別,如來通通知道,這叫「佛知」。這些多到不可思議的衆生,他們的心念差別爲何如來通通知道呢?「何以故」呢?「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因爲如來他懂得「叁谛」的道理,不但懂得,他還親證過。這個「諸心」就是衆生的心,有那麼多的「諸心」。「皆爲非心」一一這又怎麼說呢?如來所知的「諸心」,就是衆生妄念分別的這個心,如來通通知道,因爲這個心本非實有,當體都是空的,所以才說「皆爲非心」,如來知道衆生念念分別的,是緣生緣滅,當體即空,如來所知的這個「雜念心」是經過如來「五眼圓照」過後,所以知道他是「非心」,因爲是佛知佛見,所以才能澈底的見到,多到不可思議的衆生的心。「是名爲心」在如來份上,他證到中道第一義谛,這才叫「是名爲心」。說個比喻,如來證得的「大智慧」,把他比喻爲一個「大圓鏡子」,衆生都在這個鏡字上起分別,而那個「大圓鏡子」就像盡虛空、遍法界那麼的大。這個「大圓鏡子」大到,就像周遍「恒河沙數的恒河沙」那麼多的佛世界那樣的大。這裏面的衆生,雖然多到「不可思議」,但都在「大圓鏡子」那兒起分別、打妄想,而「大圓鏡子」並沒有「起心動念」要去了解他,但是衆生的一舉一動,在打什麼妄想,在「大圓鏡子」上面都自動的現出影子,所以如來不起分別,就能「悉知悉見」,全部知道全部見到。按道理上講,衆生有千差萬別的心,這是按「世俗谛」上講,說明他「有個心」;按「真谛」上講,只是「假名爲心」而已。如來已證得「中道第一義谛的心」,所以你的妄想心,都在如來的「真心」裏面顯現,如來他怎麼會不知道呢?下面再加以解釋把他總結起來。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裏推衆生的雜念心,沒有個真實可得。爲什麼說衆生的心「即爲非心」呢?因爲衆生的心是個妄想心,這個妄想心,他念念不停,輪轉于過去、現在、未來,念念分別這叁個時際。但在這叁個時際中,要去找這個衆生分別心,真正停留的處所都找不到。因此才說:「叁際求心,不可得。」「心印疏」上有「叁際求心,不可得」的偈頌:「叁際求心,心不有;心不有處,妄緣無;妄緣無處,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我們把這偈頌念熟了,還要去思惟;要聞、要思、要修,才能知道他究竟是什麼意思。「叁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際」就是時間。這叁個時間,「過去心不可得」,因爲「過去」已「滅」,這個「過去心」就是我們的妄念,已經過去的一切,你再對他起種種分別,這叫「過去心」,「過去心」他已「滅」了,沒有了,你要上那兒去得到這個過去心呢?所以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他不停,也叫「不住」,他不停住;這一念中具足九十刹那,一刹那具足九百個生滅。衆生的心念,他念念不停,不會停住,你想得個「現在心」,他已經過去了,你有個念頭,想要得到他,他又過去了,非常的快。因爲「現在心」不停,所以說:「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又怎樣呢?「未來心」他還沒生出來,才叫「未來心」。因爲他還沒生出來,所以說:未來心不可得」。
現在先解釋:「叁際求心,心不有。」過去心已滅,心不有;現在心不停,心不有;未來心未生,心不有。「心不有處,妄緣無。」我們衆生是個攀緣的心,有能緣就有所緣;能緣的是我們的妄想心,所緣的是虛妄的境界。能緣所緣都叫「妄緣」,都是虛妄不實在。你這個時候「叁際求心心不有」,如果到了「心不有處」,你觀想到「心不有了」,妄緣也就沒有了,這就是「妄緣無」。你要把能攀緣的妄想心給他觀空,妄想心觀空了,他還能去攀緣心外面的妄想境界嗎?所以能緣的妄緣沒有了,所緣的妄緣也跟著沒有了,這就稱爲「妄緣無」。這個「妄緣無」,就是已把「妄緣」「觀空」了,妄緣沒有了;因此也不打妄想了,也沒有執著心外面的境界了;已經把妄緣通通抛舍得幹幹淨淨,這叫「妄緣無」。到了這個時候,他並沒有落入「斷滅」。「妄緣無處即菩提」,煩惱妄緣雖然滅了,但是「菩提智慧」永恒存在的;這個時候,「菩提智慧」發生了,「菩提智慧」是人人本具有,各各不無,並不是從外面來的,也不是釋迦佛給我們的。那麼,我們的「菩提智慧」怎麼不現前呢?就是給「妄想心」障礙了,覆蓋了。釋迦佛初成正覺,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就說過這樣的話:「奇哉!奇哉!一切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一切智,無師智,自然智即得現前。」你現在把「妄緣之心」「空掉」了,「菩提智慧」就生出來了。這個「菩提智」是從那兒生的呢?「菩提智」是衆生本來具有的。「菩提智」一生,就是證了「菩提智果」。成佛有二個果,一個叫「菩提果」,證「菩提智果」是個怎樣的境界呢?「菩提智慧」他所緣的是「平等」境界。因爲「生死涅槃本平等」。佛法最難了解就是大乘佛法,尤其是最上乘佛法。而我們衆生不明自己的生死之苦,佛說法度生先說「四谛法」,先說「苦谛」要我們知道苦,讓我們知道六道輪回的生死大苦,你知道了生死大苦,就會害怕生死之苦。你要出離生死之苦,你就得去修行用功,去求證「涅槃」。「涅槃」是梵語,此雲:「寂滅」,意思就是把煩惱斷盡生死都「寂滅」了,就會證得了「涅槃」。這是對小乘人說的。對大乘權教菩薩來說,雖然他了解生死「涅槃」本空,但是他想到我有個「大乘涅槃」可證。我所了的生死,比二乘人還了得、究竟。我不但要了脫分段生死,也要了脫變異生死。因此權教菩薩他還是有個著相在。但是到了最上乘法,他認爲生死跟涅槃只是對待的假相。這是因爲你有個妄想心,所以才能分別知道有生死。你怎麼知道有涅槃呢?因爲你的妄想心執著,認爲有個生死之苦,必須要入「涅槃」才能解脫這個生死之苦。所以你才執著有個「涅槃」可得。但是你這個認爲還是「妄想」的功能。你現在「叁際求心,心不有;心不有處,妄緣無。」那個能攀緣的妄想心沒有了,「菩提智」就發生了,在「菩提智」中無有生死去來可得,因爲在「菩提智」中生死本空,對著「生死」才說「涅槃」。生死都空了,那兒來個「涅槃」可得呢?所以才說:「生死涅槃本平等」。你懂得了這個深奧的妙理。你就懂得最上乘的大乘佛法了。但是你可不要粗心大意,一粗心大意,你又會落入「豁達空」。假使你認爲「生死」本空,就認爲沒有生死可了,「涅槃」本空,又何必修行用功去求證「涅槃」呢!你以爲這樣就是了解最上乘的佛法,其實你已經落入了「豁達空」,古人雲:「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遭禍殃。」你雖然在「理」上「悟」到「生死涅槃平等」,但是你還沒有達到真實的「涅槃生死平等」的境界,所以你還要腳踏實地去修行,去求證。須菩提尊者已「深解義趣」,他是真實的開悟。開悟了,他還要起修,不修行又怎麼能證得「佛果」呢?所以佛法難學就難在這裏,因爲一時說「有」,一時說「空」,所要研究的就是這些道理。既然講到「叁心不可得」的偈頌,現在我引證一個公案來講。
中國大乘的頓教禅宗,最初由達摩祖師把他帶入中國。因此達摩祖師便成爲東土禅宗初祖。他遊化到了河南省的嵩山少林寺,就在那裏落腳安居下來。後來遇到慧可大師來親近他,他看出慧可大師是可成就的法將,心中歡喜此禅宗頓門心法有所承傳。二祖慧可大師,俗性姬,名神光。神光由達摩傳法後才改名爲慧可。慧可二字含有「智慧足夠了,善根可以了。」神光本是講經法師,深通教理,求法的精神,甚爲精進。他聽說有…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