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讲:约严土遣相,就是菩萨修因,集无量功德,修六度万行,他要来庄严自己清净的佛土。菩萨去庄严佛土是应该的,但是你不能著相,一著相就错了,下面就是讲到菩萨在庄严佛土上,也要远离著庄严佛土这个相。
辛二、约严土遣相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若菩萨作是言。」假使你这个菩萨口里这么讲,或是心里动这个念头说:「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那你就不叫做菩萨了。「何以故?」为什么呢?「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佛跟权教菩萨说,你要修六度万行,你就要修诸功德,去庄严成佛的因地。实际上也就是庄严你自己的清净佛土。所以,你不要以为你现在利益众生,只是利益别人而已,实际上你利益众生就是利益自己,这个道理很深,因为大乘菩萨是以利他,为自利。有一天你成佛了,你的清净国土,由那儿来呢?就是你在因位中庄严出来的。这是为权教所说的法,讲到「实教大乘」,就是对「最上乘」的根机,这就说到中道第一义谛的修行法,他是不离「一切法空」的道理而说的。既然「一切法空」,所以「六度法」当体即空,当体即空,才能远离「我执」与「法执」的执著,这才是中道的庄严;意思就是说:你每天修「六度万行」,在庄严佛土,你每天都没有著相,这样的修行,才能一方面降伏著相的妄心,一方面又能庄严成佛的因地,另一方面又能安住真心,所以说这才是中道第一义谛的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因为二乘人只通达「无我」,他还有个「法执」在。这个大乘菩萨不但要空去「我执」,还得空去「法执」,才能叫「大乘菩萨」,你把这个道理明白了,再把他会归中道第一义谛,这就叫做「通达无我法者。」要你「通达无我法者」的道理,不是叫你执著在「我」「法」二「空」上。是要你反过来把他会归于中道第一义谛上。意思就是说我虽度众生,但是不去著「度众生」的这个相,我天天虽在度众生;天天修六度万行,修一切功德,但我不去著这个六度万行的功德相,我还是照样每天的修下去,这就对了。「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如来说,这个才名为真实的菩萨,这可不是容易当的,但是你只要通达了金刚经的道理,把他会归于中道,这就不会难当了。这样你就能成为一名真实的菩萨了。这里所分析的道理,是针对前面:「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这二句话说的。那么要怎样才能叫做「菩萨」呢?你要「通达无我法者」的道理,又不会落在「断灭空」上,照样的去度众生,照样的去庄严佛土,这样你才叫做真实菩萨。
我们研究金刚经,要把这段经文的道理研究熟了,还要把他会归到自己心里。你心中真正的通达了这个道理,那么,你才是真正懂得学大乘佛法,才能把大乘佛法学好,修好。不然的话,你不是落在凡夫的「著相」这一边,这就落到二乘的「偏空」那一边,讲到这里,第十七分讲完了。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己四、知见离相(分二)
庚一、见无定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第十八分是「一体同观」,「一体同观」的「一体」,就是「无二」的「实相理体」,释迦如来证得了这个「唯一无二」的「实相理体」了,他观一切众生本有的「实相理体」也就是「佛性」,与佛本来是「无二」无差别的;佛知众生的「实相理体」与佛是相同一个体性的,这叫做「同观」。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释迦佛先问须菩提,这里的「如来」就是讲应化身如来,才会跟须菩提对面讲话,所以问他说:「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肉眼吗?」须菩提回答说:「是的,世尊!如来有肉眼。」如来有肉眼,因为应化身如来,他有父亲,有母亲,他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他也是血肉之躯,当然有肉眼!既然如来有肉眼,这个问题并没有再问下去,就问到这里为止。如来有肉眼,这就跟一切凡夫相同,但是他同中有个不同的地方,因为他还有下面经文中的四个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这个「天眼」就是天界众生的眼睛,天界众生的眼睛他不生障碍!我们凡夫的眼睛,隔著一张纸就看不见,何况隔著一道墙壁,那更是看不见了。但是「天眼」他能通达无碍的。世尊有六种神通,当然也有天眼。天上的众生虽有「天眼」,但没有下面经文所讲的三种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慧眼」就是二乘圣人的「智慧眼」,他能见到「我空之理」,我们现在是依文解义「我空之理」对「我空之理」的境界,我们并没有真正见到。要是我们能见到了「我空之理」,那我们的「智慧眼」就开了。所以前面说到,须菩提「深解义趣」后,就感到自己以前所得的「慧眼」未曾得闻这样深奥的「般若妙理」,因为那时他只有小乘圣人的「智慧眼」,大乘般若妙理他尚未听闻,今天才听到,所以感叹不已,如来已具足了「慧眼」,能见到「我空之理」,但是他跟小乘人不同,二乘人没有如来下面经文所讲的二种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法眼」就是「菩萨眼」,菩萨的眼能够观一切诸法的差别相,并能分别得很清楚。二乘的「慧眼」他虽然见到「我空之理」,但是他偏到「我空」那一边,对一切诸法的「差别之理」,他见不到;这个「差别」属于「事相」,这个「事相之理」他分不清楚;只有菩萨的「法眼」才能分别清楚,但是菩萨没有如来的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因为如来已经成佛了,当然有「佛眼」。佛问到这里,下面并没有再加以解释,这个用意,就是教我们研究金刚经的人,一定要多听闻,听闻了,你还要去思惟,去研究金刚经的道理。如来之眼叫「五眼圆明」就是如来同时具足了五个眼。「五眼圆明」有个偈颂如下:「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能观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天眼」他所看的东西都是通达无所障碍,叫做「天眼通非碍」。「肉眼」则处处生障碍,叫「碍非通」,「肉眼」不要说隔个墙壁看不见,就是只隔一张纸就看不出去,所以叫「碍非通」。「法眼能观俗」,「法眼」是菩萨的眼,他能够观察一切「俗谛」的道理。「俗谛」就是事相上千差万别的谛理。世俗之谛他千差万别,他有个谛理,叫做「世俗之谛」,菩萨都能知道,他能清楚明了的观察这个「俗谛」。「慧眼」单能了达「真空之理」,但是观「俗谛」观不来。「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佛眼」就像一千个太阳,「照异」就是一个太阳照一个境界,一千个太阳照一千个境界,照的境界虽然不同,但是一千个太阳同一个光体,而且相通的,这叫「体还同」。「佛眼」能观尽一切,所谓「眼无不极,照无不明。」所观虽差别无量,但同一「佛眼」所观。我们把这偈颂明白以后,我们不要只是仰望佛境界高不可攀。如果为了尊重佛你可以作这样观想。但是只单看佛了不得,自己却认为永远也没有这个份,那你就太看轻自己的「本性」了。我们的「本性」与佛是「无二」无差别的,你在「五眼」上就可以连想到。佛也是跟我们一样,是由父母生的,他有「肉眼」,我们也有「肉眼」。但是他为什么会有「佛眼」呢?这是他用功修来的,所以说:天底下没有天生的释迦,没有自然的弥勒。天下没有一个人,父母生下来就成了佛的。释迦佛的应化身,他示现的相与凡夫的相一样。在他还没出家之前,他就学这个世间的学问,你看「释迦佛传记」里面说得很详细,文学他考第一,武学他也考第一。出家以后,五年参访,再去学外道的一切修行,把印度所有最高的外道的本事都给学完了。外道最高的禅定「四禅」,释迦佛也都证过。但是他觉得这不是究竟解脱,才再去参究,再去探寻,终于最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而成了佛。他这个成佛是从那儿来的呢?这是他自己精进用功修道修来的。所以你不要这么想:「唉呀!我们怎会有这个资格呢!」你要是有这种的想法,那你就太没有志气了。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来有肉眼,我们也有肉眼;但是中间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佛已具足,佛是靠精进用功修行,才得到证到的。但是,我们也可以如法的精进修行,总有一天,我们也可以证得这「五眼」的。为什么呢?因为经典说:佛与一切众生,佛性本来是平等平等的。佛是怎样的成佛呢?佛是靠他自己勇猛精进用功修行而成佛。我们凡夫因为懈怠放逸,所以才当了众生。「彼既丈夫,我亦尔」。释迦佛,他是个大丈夫,他成了佛;我们也是大丈夫,为什么不能成佛呢?因此在「五眼圆明」上,我们应该起惭愧心,但是不要自暴自弃,应该发起精进心去修证这个「五眼」。按科文上,他是说「见无定相」,肉眼观的是肉眼境界,天眼观的是天眼境界,慧眼观的是慧眼境界,法眼观的是法眼境界,佛眼观的是佛眼境界。这个「见」所观的没有「一定」的境界相。因为能见的眼不是一个眼,所见的境界也不是一个境界,所以才说「见无定相」,这就是如来「悉知悉见」的地方。如来说了「五眼」,接著就说如来是怎样知道,一切众生心的道理。
庚二、知无实相
【「须菩提…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