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P42

  ..续本文上一页!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释迦如来在印度说法,大多数都在恒河两岸说法,听众都能看到奔流的恒河,如果说到众多的数目字,佛就常例举恒河、或恒河沙来作譬喻,目的是使大家容易了解。「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佛问须菩提说:「你意下以为怎样呢?如来平常说法,有说过这个恒河的沙子吗?」「如是,世尊!」须菩提回答说:「是的,世尊!如来是有说过的啊!如来常常拿这个恒河沙数来作譬喻的。」。「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否?」须菩提!如果把一条恒河中所有的沙数,以其中一粒沙比作一恒河,这就是「恒河沙数的恒河沙。」把这「恒河沙数的恒河沙」再以其中一粒沙都算一个佛世界,一个佛世界就是一尊佛教化的世界,也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样的三千大千世界,算多不多呢?」「甚多。世尊!」须菩提回答说:「这个佛世界太多了,世尊!」这下面就说到:众生多,众生的心念也多。「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尔所」二个字,就是「恒河沙数的恒河沙」那么多的佛世界,用「尔所」二个字来代表,「国土」就是世界。「尔所国土中」,就是说有如「恒河沙数的恒河沙」那么多的世界。「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每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就有无量数之多,如果讲到「恒河沙数的恒河沙」那么多的世界,里面的众生,简直是多得不可思议了。在多得不可思议中,每一个众生的心念都是千差万别的,他的妄想心,也是念念不停息的;他一时想这,一时想那,这些众生的心念千差万别;而且有无量数那么多的众生,他们的心念差别总和,那就根本不可思议了。但是「如来悉知」,这不可思议的心念差别,如来通通知道,这叫「佛知」。这些多到不可思议的众生,他们的心念差别为何如来通通知道呢?「何以故」呢?「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因为如来他懂得「三谛」的道理,不但懂得,他还亲证过。这个「诸心」就是众生的心,有那么多的「诸心」。「皆为非心」一一这又怎么说呢?如来所知的「诸心」,就是众生妄念分别的这个心,如来通通知道,因为这个心本非实有,当体都是空的,所以才说「皆为非心」,如来知道众生念念分别的,是缘生缘灭,当体即空,如来所知的这个「杂念心」是经过如来「五眼圆照」过后,所以知道他是「非心」,因为是佛知佛见,所以才能澈底的见到,多到不可思议的众生的心。「是名为心」在如来份上,他证到中道第一义谛,这才叫「是名为心」。说个比喻,如来证得的「大智慧」,把他比喻为一个「大圆镜子」,众生都在这个镜字上起分别,而那个「大圆镜子」就像尽虚空、遍法界那么的大。这个「大圆镜子」大到,就像周遍「恒河沙数的恒河沙」那么多的佛世界那样的大。这里面的众生,虽然多到「不可思议」,但都在「大圆镜子」那儿起分别、打妄想,而「大圆镜子」并没有「起心动念」要去了解他,但是众生的一举一动,在打什么妄想,在「大圆镜子」上面都自动的现出影子,所以如来不起分别,就能「悉知悉见」,全部知道全部见到。按道理上讲,众生有千差万别的心,这是按「世俗谛」上讲,说明他「有个心」;按「真谛」上讲,只是「假名为心」而已。如来已证得「中道第一义谛的心」,所以你的妄想心,都在如来的「真心」里面显现,如来他怎么会不知道呢?下面再加以解释把他总结起来。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里推众生的杂念心,没有个真实可得。为什么说众生的心「即为非心」呢?因为众生的心是个妄想心,这个妄想心,他念念不停,轮转于过去、现在、未来,念念分别这三个时际。但在这三个时际中,要去找这个众生分别心,真正停留的处所都找不到。因此才说:「三际求心,不可得。」「心印疏」上有「三际求心,不可得」的偈颂:「三际求心,心不有;心不有处,妄缘无;妄缘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我们把这偈颂念熟了,还要去思惟;要闻、要思、要修,才能知道他究竟是什么意思。「三际」就是过去、现在、未来,「际」就是时间。这三个时间,「过去心不可得」,因为「过去」已「灭」,这个「过去心」就是我们的妄念,已经过去的一切,你再对他起种种分别,这叫「过去心」,「过去心」他已「灭」了,没有了,你要上那儿去得到这个过去心呢?所以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他不停,也叫「不住」,他不停住;这一念中具足九十刹那,一刹那具足九百个生灭。众生的心念,他念念不停,不会停住,你想得个「现在心」,他已经过去了,你有个念头,想要得到他,他又过去了,非常的快。因为「现在心」不停,所以说:「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又怎样呢?「未来心」他还没生出来,才叫「未来心」。因为他还没生出来,所以说:未来心不可得」。

  现在先解释:「三际求心,心不有。」过去心已灭,心不有;现在心不停,心不有;未来心未生,心不有。「心不有处,妄缘无。」我们众生是个攀缘的心,有能缘就有所缘;能缘的是我们的妄想心,所缘的是虚妄的境界。能缘所缘都叫「妄缘」,都是虚妄不实在。你这个时候「三际求心心不有」,如果到了「心不有处」,你观想到「心不有了」,妄缘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妄缘无」。你要把能攀缘的妄想心给他观空,妄想心观空了,他还能去攀缘心外面的妄想境界吗?所以能缘的妄缘没有了,所缘的妄缘也跟著没有了,这就称为「妄缘无」。这个「妄缘无」,就是已把「妄缘」「观空」了,妄缘没有了;因此也不打妄想了,也没有执著心外面的境界了;已经把妄缘通通抛舍得干干净净,这叫「妄缘无」。到了这个时候,他并没有落入「断灭」。「妄缘无处即菩提」,烦恼妄缘虽然灭了,但是「菩提智慧」永恒存在的;这个时候,「菩提智慧」发生了,「菩提智慧」是人人本具有,各各不无,并不是从外面来的,也不是释迦佛给我们的。那么,我们的「菩提智慧」怎么不现前呢?就是给「妄想心」障碍了,覆盖了。释迦佛初成正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就说过这样的话:「奇哉!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智即得现前。」你现在把「妄缘之心」「空掉」了,「菩提智慧」就生出来了。这个「菩提智」是从那儿生的呢?「菩提智」是众生本来具有的。「菩提智」一生,就是证了「菩提智果」。成佛有二个果,一个叫「菩提果」,证「菩提智果」是个怎样的境界呢?「菩提智慧」他所缘的是「平等」境界。因为「生死涅槃本平等」。佛法最难了解就是大乘佛法,尤其是最上乘佛法。而我们众生不明自己的生死之苦,佛说法度生先说「四谛法」,先说「苦谛」要我们知道苦,让我们知道六道轮回的生死大苦,你知道了生死大苦,就会害怕生死之苦。你要出离生死之苦,你就得去修行用功,去求证「涅槃」。「涅槃」是梵语,此云:「寂灭」,意思就是把烦恼断尽生死都「寂灭」了,就会证得了「涅槃」。这是对小乘人说的。对大乘权教菩萨来说,虽然他了解生死「涅槃」本空,但是他想到我有个「大乘涅槃」可证。我所了的生死,比二乘人还了得、究竟。我不但要了脱分段生死,也要了脱变异生死。因此权教菩萨他还是有个著相在。但是到了最上乘法,他认为生死跟涅槃只是对待的假相。这是因为你有个妄想心,所以才能分别知道有生死。你怎么知道有涅槃呢?因为你的妄想心执著,认为有个生死之苦,必须要入「涅槃」才能解脱这个生死之苦。所以你才执著有个「涅槃」可得。但是你这个认为还是「妄想」的功能。你现在「三际求心,心不有;心不有处,妄缘无。」那个能攀缘的妄想心没有了,「菩提智」就发生了,在「菩提智」中无有生死去来可得,因为在「菩提智」中生死本空,对著「生死」才说「涅槃」。生死都空了,那儿来个「涅槃」可得呢?所以才说:「生死涅槃本平等」。你懂得了这个深奥的妙理。你就懂得最上乘的大乘佛法了。但是你可不要粗心大意,一粗心大意,你又会落入「豁达空」。假使你认为「生死」本空,就认为没有生死可了,「涅槃」本空,又何必修行用功去求证「涅槃」呢!你以为这样就是了解最上乘的佛法,其实你已经落入了「豁达空」,古人云:「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遭祸殃。」你虽然在「理」上「悟」到「生死涅槃平等」,但是你还没有达到真实的「涅槃生死平等」的境界,所以你还要脚踏实地去修行,去求证。须菩提尊者已「深解义趣」,他是真实的开悟。开悟了,他还要起修,不修行又怎么能证得「佛果」呢?所以佛法难学就难在这里,因为一时说「有」,一时说「空」,所要研究的就是这些道理。既然讲到「三心不可得」的偈颂,现在我引证一个公案来讲。

  中国大乘的顿教禅宗,最初由达摩祖师把他带入中国。因此达摩祖师便成为东土禅宗初祖。他游化到了河南省的嵩山少林寺,就在那里落脚安居下来。后来遇到慧可大师来亲近他,他看出慧可大师是可成就的法将,心中欢喜此禅宗顿门心法有所承传。二祖慧可大师,俗性姬,名神光。神光由达摩传法后才改名为慧可。慧可二字含有「智慧足够了,善根可以了。」神光本是讲经法师,深通教理,求法的精神,甚为精进。他听说有…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