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P48

  ..續本文上一頁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這個叁千大千世界,就有一百億個的小世界,每一個小世界,有一個須彌山王;那麼,這個叁千大千世界,就有一百億個須彌山王。這個須彌山王,出水有八萬四千由旬那麼高。這是講什麼呢?這是講有這麼一個人,他以叁千大千世界,所有諸須彌山王,那麼多的七寶聚,「聚」就是堆積起來,把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七寶堆積起來,像八萬四千由旬那麼高,就如一個須彌山王的高度,這樣一個一個的堆積起來,就等于叁千大千世界所有諸須彌山王,有一百億須彌山王,那麼多的七寶堆積起來。有人拿這麼多的七寶去行布施,這下面本來應該問一聲:「須菩提!是人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這裏把這個問答文略了,這是因爲前面已有多次這樣的問答,只要你受持讀誦、研究金剛經,都會知道這一點,是故才略去此文。下面再以「七寶聚」布施福德與持經功德較量。「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他人說。」假使有人,受持這部「般若波羅蜜經」,受持全部的經文,甚至只受持一小段的金剛經,乃至四句偈等,你能受持其義,讀誦其文,還爲他人解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受持讀誦金剛經的福德比前面所說的用叁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須彌山王,堆積起來的七寶,都拿來布施,這個「七寶聚」布施所得的福德百千萬億分,都比不上受持讀誦,爲人解說金剛經,他所得無量福德的一分。甚至用算數來做譬喻,來較量,都趕不上受持讀誦,爲他人解說金剛經的一分功德。爲什麼呢?因爲你用七寶布施,只爲人天有漏福德,總有一天會享盡的。但是你受持讀誦,爲他人解說金剛經,甚至只是一小段的經文,四句偈等,這是「無爲無漏」的福德,這是成佛的因,這是無窮無盡的解脫果報。那個「人天福報」,怎麼能跟「受持般若智慧」的「果報」相比呢!這段經文的「消文釋義」講完了。金剛經在前面,用比喻較量持經的功德,一共有五次。第一次是「以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作布施」,來比較,沒有持經的福德多。第二次,是「以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作布施」,也比不上「持經、說經」的福德多。第叁次「以恒河沙數的身命布施」,那個福德,也沒有「受持讀誦,爲他人說,金剛經」的福德多。第四次,是每日叁分,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布施恒河沙數的恒河沙的身命布施,如是乃至百千萬億劫以身命布施,那個福德也趕不上,這個持經的福德。第五次,佛拿自己因位上來比較,沒有見然燈佛之前,他親近過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這麼多的福德,也趕不上我們受持讀誦爲他人解說金剛經的福德。現在這第二十四分是第六次的較量,只用「叁千大千世界裏所有的須彌山王的七寶布施。」沒有再說充滿「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那麼多的布施了。照理來說,應該是越比越多,怎麼反而數目減少了呢?新眼疏上給我們找了兩句解釋,就是華嚴經上說的:「發心究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最初發心,究竟成佛,這兩個心,本來是平等平等,沒有差別的。你如是發心,如是究竟證果,因果相應,是沒有差別,平等一體的。何以故?假使沒有最初的那「一念菩提心」爲「因」,那有「菩薩道修行」的「緣」,沒有「菩薩道修行」的「緣」,那又怎麼會結成「佛果」呢?所以說:「發心、究竟二不別。」,但是比較起來有個差別,「如是二心先心難。」最初發菩提心最爲難得,因爲初發心確實比較難發,既然發起來了,那個功德就多了,所以越比較功德就越多。在前面經文中,你可以看到,那個人,最初生一念清淨信心,那個清淨信心是多麼不容易生起來。結果他生起來了,那是很困難,很困難的;解悟更難,既然「解悟」了,所以那功德就多了。「解悟」以後就要修行了,這很容易了。這就是說,你開了悟以後來修行,就等于船行到順水順風的地方,你不須用力,船也自然往前走。而最初發心,水也不順,風也不順,那你得用力撐這個船,船還不容易往前進,所以他的功德多,原因也就在這個地方。這第二十四分,是較量功德,這個地方,爲什麼功德反而比前面少了一點呢?這就是開悟以後的修行,他是入順流水的原因,但是功德卻是永恒的相續不斷,任運現前的。釋迦佛是過來人,他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他所說的當然是真實不虛,他一定知道得很清楚,也說得很清楚,所以我們絲毫不要懷疑。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乙四、決定降住成證分(分二)

  丙一、降心離相(分二)

  丁一、略明

  【「須菩提!于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衆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這一科在大科上是第四科,正宗分有四大科,前面已講了叁大科,現在開始講第四科,叫做「決定降住成證分」──決定降心離相,住心無住,才能成就你證到果位。這個正宗分所分的四大科,是按信、解、行、證,對著如來所說的四種法寶,叫做「教、理、行、果。」這四法而分科的。「信」什麼呢?第一信如來所說的教法,前面經文,開示我們要「但應如所教住」,這是教我們要發起信心。第二深入「解悟」。「解悟」些什麼呢?「解悟」如來所說的言教,裏面所含的義理,而得到了「解深義趣」。第叁叫起修,是講修行,要依著你所「解悟」金剛經所講的道理來修,要「遠離一切相」,把妄心降伏,要「無所住」來安住真心;金剛經的「行門」,就是「六度萬行」,你能「離一切相」在「住心無住」上去修「六度萬行」這就對了。第四叫證,證叫做「果法」。

  現在講到證果之法上了,先講丁一、略明,從第二十五分這一分起,是講:略明降心離相的道理。金剛經一開頭,須菩提尊者就開口請示二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雲何應住?第二個問題是:雲何降伏其心?如來針對這二個問題,都給予答覆,不過是先答覆「降心」,後答覆「住心」。信、解、行、證,這四大科都是演說這二個問題,相信這個「降心離相」「住心無住」的道理,如來慈悲開示,告訴我們,要降伏妄心,就要離一切相,要安住真心,就不要起「執著」,必須要把心內心外的「我執」「法執」都空掉,而「無所住著」,這樣真心就安住了。「解悟」也就是「解悟」這個「降心離相」,「住心無住」的道理。你要修行,還是要依著你所解悟的道理來修,你要降伏妄心要「離一切相」,你要安住真心就要「無所住著」。現在談到了果法,還是離不開這二個問題,你要「降心」就要「離一切相」而且要「究竟」的「離一切相」,你要安住真心,就要把心內心外的「我執」「法執」都空得幹幹淨淨,才能成就「住心無住」,這樣真心就能究竟安住了。到了證果了,還是這二個問題。全部金剛經的脈絡,就像人的血管,從前面通到後面,都是「略明降心離相」的道理。現在你證果了,沒有另外什麼果好證,這個果法,就是指你「降心離相」、「住心無住」的功夫已成就了。這一分講的道理,只是推廣前面講過的道理,就是「降心離相」,「離度衆生的相」。現在消文釋義:「須菩提!于意雲何?」須菩提!在你的心意之下,以爲怎樣呢?「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你們不要這麼講,說世尊有這個心念,有什麼心念呢?說他要度衆生。因爲成了佛,就要度衆生,如來天天在說法,爲了什麼呢?爲了度衆生。可是你們不要這麼樣的說,以爲我如來有度衆生的念頭。「須菩提!莫作是念。」你們心裏不要存有這個念頭,以爲我如來有「度衆生」的「我執」存在,你們可不要動這個念頭。「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爲什麼呢?如來已證佛果了,難道如來還不曉得衆生性空嗎?不曉得因緣和合、緣生相生、緣滅相滅,當體即空,本來不可得這個道理嗎?所以實實在在沒有衆生可度呀!「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衆生、壽者。」假若有個衆生是爲我如來所度的,那不是有了所度的「衆生相」,也有了能度的「我相」生起了嗎?這樣如來就有了「我、人、衆生、壽者」之「相」。那我這個如來不是變成了凡夫了嗎?凡夫有「我等四相」,所以才在凡夫位呀!這裏總結前文第叁分釋迦如來,答覆「降心離相」的問題說你要發心普度一切衆生,就一定要離相,要以「實無有衆生得滅度者」的「智慧」去「度衆生」。第叁分的文,釋迦如來是開導「發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教他們用這樣的方法,去降伏妄心,安住真心,釋迦如來他自己也是這樣成佛的;他過去就是這樣發心,這樣修行,這樣證果的。前面的經文,一再的說,你心中存有「我等四相」,你就不叫做「菩薩」。你有「我等四相」的執著,成得了佛嗎?你「我等四相」未空掉,連菩薩都當不成,又怎麼能當佛呢!所以如來才說,我成了佛,我心中絕對沒有「我等四相」在,既然沒有「我等四相」,我又怎麼會「心生動念」,執著我是個「能度」衆生的「佛」,衆生是爲我「所度」的「衆生」呢!我怎麼會有「能」「所」的分別呢!這是絕對沒有的。從這裏我們可以了解到釋迦佛,教我們要如是信,如是解,如是行,如是證。你發心要去度衆生,但是你要遠離度衆生的相,不生執著,這就對了。「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釋迦如來最初誕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聲唱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第一次開口說話,就是驚天動地的獅子吼了,…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