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P49

  ..續本文上一頁但是,卻提出了一個「我」字出來。他成了佛,就跟大家說:「我是一切智人,你們一定要相信我說的法。」佛處處說法,他都說「我」;你要曉得,如來說「有我」,是依著世間法,對著「執著」「有我」的衆生說的,如來說「我」是「假名」字的「我」。實際上如來並沒有執著有個「我相」在心裏。雖說「有我」,他並沒有執著有個「我」。所以如來說「有我」,是爲了方便度衆生而說的,因爲順著世間法,不能不說「有我」,如果如來不這樣子說,對著衆生他要怎麼樣來稱呼自己呢?所以實實在在這只是一個假名字的「我」。如來心裏面並沒有這個「我執」,所以說「即非有我。」可是凡夫總是以爲有一個「我」。因爲凡夫他著相著習慣了,他順著他著相的習慣,就認爲如來也一定在那裏「度一切衆生」。釋迦佛常常說他是度衆生的佛,那佛一定有個「我」。這是凡夫心中錯解的觀念,這都是凡夫著相著習慣的原故,就是因爲凡夫「我執」深重,所以才叫做凡夫。「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這個「凡夫」就是衆生,爲什麼叫做「衆生」呢?因爲他有衆多的生死,才叫做「衆生」。爲什麼會叫做「凡夫」呢?因爲他是一個凡常之夫,只是一個平常的一個衆生,在生死輪回之中,不得了脫,又沒有高尚志願,所以叫做「凡夫」。但是依著佛法上講,他「即非凡夫。」這是什麼道理呢?在「世俗谛」上講,他名字叫「凡夫」,凡夫當體即是空的「即名凡夫」。站在「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的觀點上講,他凡夫的佛性被無明煩惱所覆蓋,如果有一天他發心修行,斷除無明煩惱妄想執著,他也有成佛的一天。所以叫「即非凡夫。」如果他了解「即非凡夫」,他馬上發大菩提心,修行佛道,這時他就不再是普通的凡夫了──「即非凡夫」,因爲他已發了大菩提心,至少已有「菩薩心」,這跟凡夫是不同的,他不再只是停留在著相的凡夫裏面,這時他只是一個假名的凡夫了,「是名凡夫」,只是一個假名凡夫而已。佛對著大家說,佛沒有著「我相」,也沒有著「度衆生相」。因爲你執著有所度的對象,一定會有能度者的執著。我既然不執著能度之念,所以也不會執著有衆生爲我所度;如來也沒有執著被我所度的凡夫。這是佛以佛的立場跟這些在法會上的菩薩講的,不是站在凡夫的立場上講的。下面第二十六分所講的,就是要來詳細說明,這個「降心離相」的道理。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丁二、詳示(分二)

  戊一、觀相離相(二)

  己一、探定本見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

  這段經文與前面不同,前面的經文是,「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這裏是,「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這個「觀」字與「見」字不同。用眼睛看,叫做「見」,「觀」是心裏「觀想」。這個「觀」字念去聲「ㄍㄨㄢ、」,佛在過去開導回小向大的這些聲聞、緣覺,教他們要發心成佛,但是他們不敢發心,他們總是認爲成佛很不容易,很困難。佛就給他們開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及「一切法唯心造」的道理,告訴他們說成佛並不困難,你心裏「觀想」佛的「叁十二相」,這時候,你的「心」就現出佛叁十二相的莊嚴相,將來你的身相就現出叁十二相,你的觀想就成就了。過去是開導這些初發菩提心的這些二乘人,教他們這樣子觀佛的。現在佛要取消過去開示二乘人的話,于是就問須菩提:「是否可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呢?」須菩提因爲過去曾經聽過釋迦佛這樣開示過,就答說:「如是!如是!」如佛所說,應該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下面佛就考驗出,你所觀想的這個叁十二相,不是真佛了。

  己二、驗出非真

  【佛言:「須菩提!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

  這個「叁十二相」不是佛的真相,而是「轉輪聖王」的相,「轉輪聖王」是人間最有福報的聖王。爲什麼稱爲「聖王」呢?因爲他是以「十善法」來教化四大部洲的人民,使這個世界變成道德純善的世間,因此他的國土,人心都向善。所謂:善有善報,由于善有善報的業感,大地一片豐衣足食,人民安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釋迦如來在人間的應化身,就示現這「叁十二相」與「轉輪聖王」相同的相好。所以說,你執著佛的「叁十二相」,就錯誤了。因爲佛在人間成佛,是爲了要度化衆生,所以才示現人間最爲第一有福德之人的相,這不是佛陀的法身真相。你要是以「叁十二相」,當爲佛的相,那你就大大的錯誤了。假使你執著這個「叁十二相」就是如來,轉輪聖王也有「叁十二相」,那麼轉輪聖王不就成了如來嗎?其實,「轉輪聖王」只是人間最有福德的凡夫,他還沒有成佛呀!所以說,你執著這「叁十二相」就是如來是錯誤的。經佛這麼一說,須菩提當下就「解悟」,立刻改變了以前所持的觀點,而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前面須菩提說「如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這裏經佛這麼一開導,立刻改過來對如來說:「如我解佛所說的義理,不應當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佛也沒有印證他,就說了一個偈頌來安他的心。

  己叁、權以偈安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佛已經沒有「我執」、「我見」了,佛是「無我」的,這才是真佛。偈言:「若以色見我」,假使你想以色相見我(佛),以爲見到叁十二相的色身就是佛,那只不過是你眼睛看見的色法,「色身」而已。「以音聲求我。」你以爲聲音說法的就是佛,想以聲音求見佛。「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句話是釋迦如來在金剛經的法會上親口斥責著相的凡夫。我們看見佛就要頂禮膜拜,贊歎。如來說法,我們聽不到,自己還在深切的感到遺憾。這裏怎麼會說:以色相見佛,以聲音求佛,就會受到佛的诃責:「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呢?就會走上邪道呢?現在我們來分析這個道理,你就會明白爲什麼佛會這麼說的原因了。這裏所講的佛是法身如來,你怎麼能「在色相上見,在聲音上求。」呢?所以佛才會斥責說:「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說你走上了邪道。金剛經一開始,就叫我們不要著相,一再的說「不要著相」,到了第四分,叫我們行施不要著「六塵」,「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到了第十分,就要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的境界。六種境界,這怎麼會叫做「塵」呢?「塵」者染汙義,他能染汙我們的真心。佛的法身,他是「實相理體」,他是個清淨的法身,你「以色見」是個「色塵」,你「以音聲求」是個「聲塵」。你想在「六塵」境界上見到佛,你怎麼能見到呢?你還不知道這個錯誤,你還想在「色塵」裏面找一個佛,在「聲塵」裏面求一個佛,這不等于在行邪道嗎?在權教大乘裏,始教的法相宗,也講轉八識成四智而成佛的呀!法身如來是以「智慧」爲「體」,是個智慧境界。你要把八個識,通通轉染成淨,才成就四個智。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轉第六分別意識成爲妙觀察智,轉第七末那識,爲平等性智,轉第八阿賴耶識爲大圓鏡智,這是權教大乘的法相宗所修的。從這裏你就可以看出,你怎麼能在「六塵」裏面找到佛呢?這不等于在「行邪道」嗎?如果你想在色相來見佛,以音聲來求見佛,那麼,你一天到晚,走的都是凡夫道,因爲凡夫是依著六根生六識念念攀緣六塵的。前面不是講過了嗎?你「不應當住著六塵來行布施」,你「不應當住著六塵來生心」,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怎麼都沒有記住這個道理呢?到現在你求佛見佛,還是離不開「六塵境界」,這不是走上了「邪道」又是什麼呢?金剛經講到第二十六分,把這個偈頌「是人行邪道」的道理解釋清楚了。

  再總結一下這個義理,這部金剛經說「空」,說到第二十六分爲止。「空」些什麼呢?「空」「我等四相」,把外面的「六塵」「空掉」不去住著;也把內心的「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都「空掉」,不生住著;一直空到這一分這裏爲止。前面第五分佛問須菩提:「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須菩提答「不可以身相見如來」,到了十叁分佛又問,「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須菩提又說「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這樣一說再說,到了二十六分,再次的解釋,你不可以色相見佛,不可以音聲求佛。前面第七分佛問:「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答:「如來無有定法可說」。在二十一分如來又說,要是你著相,說如來有所說法,你不是贊歎佛而是在毀謗佛。現在二十六分,佛又說你不能以色相見佛,你不能以音聲求佛。何以故?因爲那是「色塵境界」,那是「聲塵境界」,在「六塵境界」上,你又怎麼能見到佛,求到佛呢?這偈頌就是總結這些道理。

  我們再研究,須菩提的答詞。前面如來所問,須菩提都答得很對,「不可以色身見如來」,也「不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如來說法沒有定法可說,如來說法無法可說,他都答得很對。怎麼到了二十六分須菩提回答說:「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呢?這個道理,就是順著如來過去的開示,應當以叁十二相來觀想如來,就像他前面答覆世尊所問:「有人以七寶布施,所得的福德多不多呢?」答曰:「甚多。世尊!」這是順著如來的語氣答的,他自己並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等到了如來一說不對,指出你「要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這時他才發現答錯了所以馬上改過口氣說:「以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所以這段經文,看起來須菩提答覆如來所問的,好像有點自相矛盾,出爾反爾,好像不能表現須菩提被稱爲「解空第一」的機智、靈…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