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巧反映。實際上不是的,前面是須菩提順著如來的語氣回答的,答錯了,一經如來指出不對,他馬上就改過語氣,並不是他不知道這個道理,這是一種解釋。第二種解釋呢?他是權巧方便,請佛說法的,所以他才答說:「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以便請如來糾正這個錯誤。好教我們這些初發心的人聽,叫我們不要執著「叁十二相」是佛的真相,你要是執著叁十二相就是如來,那轉輪聖王不是也有叁十二相嗎?那轉輪聖王不也就是如來了嗎?可是轉輪聖王,還是個凡夫呀!須菩提不這麼假裝糊塗,如來就不會這麼樣的喝斥,所以須菩提是爲了度衆生的方便,裝著不明白,等到如來呵斥說不對,他馬上改過語氣說:「如我解佛所說義,不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這是須菩提爲了讓衆生不去執著「叁十二相」就是如來的真相,而方便推演酬唱的,這是第二種解釋。這並不是須菩提所答前後矛盾,出爾反爾的解釋。心印疏上說,金剛經講到第二十六分爲止,在二十六分之前通通是講「妙有」,「妙有不有」,故于「真空」而「現有」,到了第二十七分以後,一直到完都是講「真空」。「真空不空」,故于「妙有」而「現空」。這是更深進一層的解釋。淺顯一點的解釋是,前面第二十六分以前所講的,完全是「真空」的道理,到了第二十七, 分以後,才講「妙有」的道理,再把他融合起來,「真空不空,即是妙有」;「妙有不有,即是真空」。在「真空」境上則「無所住著」,「離一切相」。在「妙有」境上,則不舍離,莊嚴成佛因地,發菩提心廣修六度萬行。因此講到第二十六分又恐怕你們執著了一個「豁達空」,我(道源長老自稱)一再的注意這個事情,所以處處告訴你們、提醒你們。金剛經並沒有說過「豁達空」,也沒有說過「惡取空」,也沒有說過「斷滅空」。他講「空」有用意,是要你遠離「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的執著,這才是「真空離相」的真義。「真空不空,即是妙有」,「妙有不有,故無所取著,即是真空」,要我們依著這樣的道理,而生起信心,解悟其理,用功修行。而且處處較量「受持讀誦」金剛經「爲他解說」金剛經的福德,目的還是在提醒我們,不可落入「豁達空」、「惡取空」、「斷滅空」裏面。下面第二十七分以後,就要講「妙有」的道理,你們要好好的深入研究,才不會落入「偏空」、「偏有」的任何一邊,這樣才不會修錯了方向。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戊二、離相亦離(分二)
己一、遮念離相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戊二、離相亦離,這科的含義深奧難解,你動了「離相」的「念頭」,連這個「念頭」也要「舍離」,不要去執著這個「離相」的「念頭」。爲什麼要遮止你執著「離相」的「念頭」呢?下面是解釋這個道理。「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你如果這麼想:如來他不以具足圓滿的色相,而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是表示你心裏動了這個念頭。如來喝斥他,須菩提!你千萬不可以有這種想法,心裏動這個念頭說,如來不以具足相故,而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段經文是叫你不要「作是念」──生心動念。下文是說出,爲什麼不要「作是念」的道理。
己二、明遮所以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在第二十六分以前所講的,完全是講「空」理;空得幹幹淨淨,一塵不染;「六塵境界」都完全把他空掉,而不生住著;「我等四相」也空掉,「我等四見」也空掉,度衆生的相,說法的相,成佛的相,通通都把他空掉,空得幹幹淨淨。這樣一來,也許你會認爲你已了解了「空」理。因此在你的觀念中會這麼認爲:如來不以具足諸相,才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爲什麼呢?因爲前面如來有問過:「可以具足諸相見如來不?」答案都是:「不可以。」,前面講不但應化身佛之丈六金身的叁十二相應該空掉;連報身佛所具足的色身,所具足的諸相好,也要空掉,這樣才能證得法身。法身是無相的「般若智身」,所以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此凡所有相都「要離要空」。但是你要是一執著了這個「空」,便又落入「空見」中,執著了一個「空」的「知見」,那麼你的錯誤,可就太大了。「須菩提!汝若作是念。」須菩提!你心裏要是這樣想:以爲如來不以具足諸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以具足色身,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你心中有這個念頭就錯了。于是如來在這裏喝斥他,遮止他動這個念頭,「須菩提!莫作是念!」你心裏千萬不可動這個念呀!說「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什麼叫你不要動這個念頭呢?「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發菩提心是很難發的,發了菩提心,又不能走偏一邊。怎樣偏呢?偏到「空」的那一邊去了。這句經文的意思就是說,要是你有這個念頭,這麼想:「如來不以具足諸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你要是以這樣的念頭來發菩提心,你將會落入「諸法斷滅」之「見」,走到偏「空」的那一邊去了。外道的邪見,一共有六十二見,有二個根本的大邪見,一個是「常見」,另一個是「斷見」。「常見」者認爲一切都是,永遠不變;「斷見」者認爲什麼都沒有,連因果他也不信,叫「斷滅」之「見」。有一種人,他認爲人死了,下一輩子還是投胎做人,永遠永遠都是做人,這叫做「常見」。還有一種人,他認爲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這叫做「斷見」。由這二種根本邪見,才生出六十二種邪見,根本上還是不離開一個「常見」,一個「斷見」。金剛經這個地方叫你不要著相,就是要你斷這個「常見」。但是你把「常見」斷了,不要又生起「斷見」,認爲「如來不以具足諸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你如果這樣說,那成佛的因地就不必去修了;這樣子你又落到「斷滅」之「見」上了,你害了自己,也害了衆生。「莫作是念!」──如來又說了這麼一句,這句是很重要的,經文上重說了二遍,「莫作是念」。提醒你,叫你不要起這個「斷滅」之「見」。「何以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人,要修行菩薩道,不應該在佛法上生起「斷滅」之「見」。你說「一切皆空」,就會偏到「空」的那一邊,因爲你把「妙有」落掉了,你沒有把「妙有」提出來。你一偏「空」了,就會落入「諸法斷滅」之「見」,這樣的落入了「豁達空」,就會認爲因緣生法,當體即空,那有一法可得,還修個什麼呢!但是你忘記,你現在只是一個凡夫而已,你只是在高談空論而已,事實上你的「我執」還未空,「法執」還未空,你現在只是知道理論而已。你若是落入「惡取空」,你就「撥無因果」,成「斷滅見」,這樣的「斷滅見」,不但害了你自己,你也瞎了衆生的慧眼,害了衆生。釋迦如來,說叁藏十二部經,分兩大門,一是「空門」,一是「有門」。在「有門」中,你無論學多學少,都會有個利益。但是這個「空門」,你學得不好,學偏了,反過來就成罪過。所以古來大德常說:「甯教執有如須彌,不教著空如芥子。」你執著有個「我」,要來行善法,只是不能遠離「我等四相」而修行無漏善法而已,雖執著得很厲害,像須彌山一樣的堅固,他只是不能了生死,成佛道,不能成爲「無漏」之「因」而已,但是他決定能保持人天的福報,這叫作「甯教執有如須彌山」,下一句是「不教執空如芥子許。」你執著「空見」像芥子那麼小的一點點,這可不得了,你著「空見」,說「諸法斷滅」之論,說不要發心了,不要修行了,說「一切皆空」嘛!但是你忘了,你還是個大凡夫啊!還沒有了生死,成佛道;因果報應是絲毫不爽的,你不依佛法去發心修行,你卻依著你的凡夫法,去造生死輪回的業,你口但說「空」行在「有」中,你如果造惡業照樣還是會墮落到叁惡道,你再把這個邪見,又講給衆生聽,衆生都跟你走,走到叁惡道去,這不是害了自己,也害了衆生嗎?所以說,修行佛道的人,決不可起「斷滅見」的。這科「決定降心離相」,講到這裏,第二十七分講完。二十八分起就講「住心無住」了。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丙二、住心無住(分二)
丁一、略明(分二)
戊一、無住福勝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這段經文,我們要先注意這地方是菩薩與菩薩較量功德,不是與凡夫行布施的功德來較量。「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須菩提!假若有個菩薩,他拿七寶來行布施,這七寶很多,充滿恒河沙數的叁千大世界,通通拿來做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假若另外有一個行菩薩道的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這個菩薩所得的功德,勝過前面那個以七寶布施的菩薩。這位「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的菩薩,怎麼會勝呢?因爲他「知一切法無我」,不但知「人無我」,而且知「法無我」,這是由于他「我執」「法執」都空掉了。「得成于忍。」──這個地方就是講證果,他證得什麼果呢?他證得「無生忍」。這四大科,信、解、行、證,前叁科都有明文指出。這科是講證果,明文就在「得成于忍」這一句。現在解釋這個「忍」有叁種,第一叫「生忍」,第二叫「法忍」,第叁叫「無生忍」。「生忍」就是「衆生忍」,我們初發菩提心,修行六度萬行的法門,這「六度」裏面的第叁度,就是「忍…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