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P50

  ..续本文上一页巧反映。实际上不是的,前面是须菩提顺著如来的语气回答的,答错了,一经如来指出不对,他马上就改过语气,并不是他不知道这个道理,这是一种解释。第二种解释呢?他是权巧方便,请佛说法的,所以他才答说:「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以便请如来纠正这个错误。好教我们这些初发心的人听,叫我们不要执著「三十二相」是佛的真相,你要是执著三十二相就是如来,那转轮圣王不是也有三十二相吗?那转轮圣王不也就是如来了吗?可是转轮圣王,还是个凡夫呀!须菩提不这么假装糊涂,如来就不会这么样的喝斥,所以须菩提是为了度众生的方便,装著不明白,等到如来呵斥说不对,他马上改过语气说:「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这是须菩提为了让众生不去执著「三十二相」就是如来的真相,而方便推演酬唱的,这是第二种解释。这并不是须菩提所答前后矛盾,出尔反尔的解释。心印疏上说,金刚经讲到第二十六分为止,在二十六分之前通通是讲「妙有」,「妙有不有」,故于「真空」而「现有」,到了第二十七分以后,一直到完都是讲「真空」。「真空不空」,故于「妙有」而「现空」。这是更深进一层的解释。浅显一点的解释是,前面第二十六分以前所讲的,完全是「真空」的道理,到了第二十七, 分以后,才讲「妙有」的道理,再把他融合起来,「真空不空,即是妙有」;「妙有不有,即是真空」。在「真空」境上则「无所住著」,「离一切相」。在「妙有」境上,则不舍离,庄严成佛因地,发菩提心广修六度万行。因此讲到第二十六分又恐怕你们执著了一个「豁达空」,我(道源长老自称)一再的注意这个事情,所以处处告诉你们、提醒你们。金刚经并没有说过「豁达空」,也没有说过「恶取空」,也没有说过「断灭空」。他讲「空」有用意,是要你远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著,这才是「真空离相」的真义。「真空不空,即是妙有」,「妙有不有,故无所取著,即是真空」,要我们依著这样的道理,而生起信心,解悟其理,用功修行。而且处处较量「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解说」金刚经的福德,目的还是在提醒我们,不可落入「豁达空」、「恶取空」、「断灭空」里面。下面第二十七分以后,就要讲「妙有」的道理,你们要好好的深入研究,才不会落入「偏空」、「偏有」的任何一边,这样才不会修错了方向。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戊二、离相亦离(分二)

  己一、遮念离相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戊二、离相亦离,这科的含义深奥难解,你动了「离相」的「念头」,连这个「念头」也要「舍离」,不要去执著这个「离相」的「念头」。为什么要遮止你执著「离相」的「念头」呢?下面是解释这个道理。「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你如果这么想:如来他不以具足圆满的色相,而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表示你心里动了这个念头。如来喝斥他,须菩提!你千万不可以有这种想法,心里动这个念头说,如来不以具足相故,而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段经文是叫你不要「作是念」──生心动念。下文是说出,为什么不要「作是念」的道理。

  己二、明遮所以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在第二十六分以前所讲的,完全是讲「空」理;空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六尘境界」都完全把他空掉,而不生住著;「我等四相」也空掉,「我等四见」也空掉,度众生的相,说法的相,成佛的相,通通都把他空掉,空得干干净净。这样一来,也许你会认为你已了解了「空」理。因此在你的观念中会这么认为:如来不以具足诸相,才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为什么呢?因为前面如来有问过:「可以具足诸相见如来不?」答案都是:「不可以。」,前面讲不但应化身佛之丈六金身的三十二相应该空掉;连报身佛所具足的色身,所具足的诸相好,也要空掉,这样才能证得法身。法身是无相的「般若智身」,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此凡所有相都「要离要空」。但是你要是一执著了这个「空」,便又落入「空见」中,执著了一个「空」的「知见」,那么你的错误,可就太大了。「须菩提!汝若作是念。」须菩提!你心里要是这样想:以为如来不以具足诸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以具足色身,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心中有这个念头就错了。于是如来在这里喝斥他,遮止他动这个念头,「须菩提!莫作是念!」你心里千万不可动这个念呀!说「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什么叫你不要动这个念头呢?「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发菩提心是很难发的,发了菩提心,又不能走偏一边。怎样偏呢?偏到「空」的那一边去了。这句经文的意思就是说,要是你有这个念头,这么想:「如来不以具足诸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要是以这样的念头来发菩提心,你将会落入「诸法断灭」之「见」,走到偏「空」的那一边去了。外道的邪见,一共有六十二见,有二个根本的大邪见,一个是「常见」,另一个是「断见」。「常见」者认为一切都是,永远不变;「断见」者认为什么都没有,连因果他也不信,叫「断灭」之「见」。有一种人,他认为人死了,下一辈子还是投胎做人,永远永远都是做人,这叫做「常见」。还有一种人,他认为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这叫做「断见」。由这二种根本邪见,才生出六十二种邪见,根本上还是不离开一个「常见」,一个「断见」。金刚经这个地方叫你不要著相,就是要你断这个「常见」。但是你把「常见」断了,不要又生起「断见」,认为「如来不以具足诸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如果这样说,那成佛的因地就不必去修了;这样子你又落到「断灭」之「见」上了,你害了自己,也害了众生。「莫作是念!」──如来又说了这么一句,这句是很重要的,经文上重说了二遍,「莫作是念」。提醒你,叫你不要起这个「断灭」之「见」。「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人,要修行菩萨道,不应该在佛法上生起「断灭」之「见」。你说「一切皆空」,就会偏到「空」的那一边,因为你把「妙有」落掉了,你没有把「妙有」提出来。你一偏「空」了,就会落入「诸法断灭」之「见」,这样的落入了「豁达空」,就会认为因缘生法,当体即空,那有一法可得,还修个什么呢!但是你忘记,你现在只是一个凡夫而已,你只是在高谈空论而已,事实上你的「我执」还未空,「法执」还未空,你现在只是知道理论而已。你若是落入「恶取空」,你就「拨无因果」,成「断灭见」,这样的「断灭见」,不但害了你自己,你也瞎了众生的慧眼,害了众生。释迦如来,说三藏十二部经,分两大门,一是「空门」,一是「有门」。在「有门」中,你无论学多学少,都会有个利益。但是这个「空门」,你学得不好,学偏了,反过来就成罪过。所以古来大德常说:「宁教执有如须弥,不教著空如芥子。」你执著有个「我」,要来行善法,只是不能远离「我等四相」而修行无漏善法而已,虽执著得很厉害,像须弥山一样的坚固,他只是不能了生死,成佛道,不能成为「无漏」之「因」而已,但是他决定能保持人天的福报,这叫作「宁教执有如须弥山」,下一句是「不教执空如芥子许。」你执著「空见」像芥子那么小的一点点,这可不得了,你著「空见」,说「诸法断灭」之论,说不要发心了,不要修行了,说「一切皆空」嘛!但是你忘了,你还是个大凡夫啊!还没有了生死,成佛道;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你不依佛法去发心修行,你却依著你的凡夫法,去造生死轮回的业,你口但说「空」行在「有」中,你如果造恶业照样还是会堕落到三恶道,你再把这个邪见,又讲给众生听,众生都跟你走,走到三恶道去,这不是害了自己,也害了众生吗?所以说,修行佛道的人,决不可起「断灭见」的。这科「决定降心离相」,讲到这里,第二十七分讲完。二十八分起就讲「住心无住」了。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丙二、住心无住(分二)

  丁一、略明(分二)

  戊一、无住福胜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这段经文,我们要先注意这地方是菩萨与菩萨较量功德,不是与凡夫行布施的功德来较量。「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须菩提!假若有个菩萨,他拿七宝来行布施,这七宝很多,充满恒河沙数的三千大世界,通通拿来做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假若另外有一个行菩萨道的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这个菩萨所得的功德,胜过前面那个以七宝布施的菩萨。这位「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的菩萨,怎么会胜呢?因为他「知一切法无我」,不但知「人无我」,而且知「法无我」,这是由于他「我执」「法执」都空掉了。「得成于忍。」──这个地方就是讲证果,他证得什么果呢?他证得「无生忍」。这四大科,信、解、行、证,前三科都有明文指出。这科是讲证果,明文就在「得成于忍」这一句。现在解释这个「忍」有三种,第一叫「生忍」,第二叫「法忍」,第三叫「无生忍」。「生忍」就是「众生忍」,我们初发菩提心,修行六度万行的法门,这「六度」里面的第三度,就是「忍…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