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辱」,他是对于辱境现前,你要修忍耐,「忍」就是忍耐,「辱」是侮辱。意思是辱境现前,就是有侮辱我的众生现前了,那时你就要忍,这叫做「生忍」,也叫做「众生忍」。「众生忍」──就是这个众生骂我,我能忍,他打我,我能忍;嫉妒我,障碍我,我能忍;乃至于他像歌利王割截我的身体,伤害我的生命,我也能忍;这样子,你修「众生忍」的功夫,就修到了极点。他伤害我的生命,我不动念头,这个「众生忍」的功夫就成就了。「禅门日诵」有摘录弥勒菩萨的忍辱偈:「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他也省力气,我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这知消息,何愁道不了。」这句诗偈所表现的,就是修「众生忍」最好的模范,最好的写照。从这首诗偈你就可以看出弥勒菩萨,肚里容量有多大,你就会体会出,何以弥勒菩萨会为世间人,那么的尊敬与喜爱的原因。世间有一些不讲理的人?我没有惹他,他却来找我的麻烦呢?因为他只是一个凡夫,凡夫他只是活在烦恼里面,他不是圣人,所以凡夫要来找我的麻烦,他要跟我结上冤家;我不跟他结,他骂我,我就说好,他打我,就任由他打,为什么要忍耐呢?因为我是在修「圣人」之「行」,「解脱」之道──佛道。金刚经第十六分上,就讲到,如果有人「轻贱」你、打你、骂你、侮辱你,他就是来给你「消业障」的;你能忍辱,他就把你的业障给消掉了。这有什么不好呢?而且将来你还能「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他不就是你的善知识吗?所以你反而要感谢他,成就你修「忍辱波罗蜜」才对呢!在弥勒菩萨的忍辱偈中:「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他对衣食都很淡薄,看得很开,放得很下,凡事都很随缘,不生计较。「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老拙」是弥勒菩萨自称,我是个坐动无能的老人。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为什么「说好」?因为这还好,他还没有动手打老拙,是故「说好」。有人打老拙,我就自己睡倒,让你打。「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口水吐到我的脸上,随他自干了。为什么呢?唉呀!他发了大心,吐口水在我的脸上,费了那么大的力气,我要是把他擦掉,那不是对不起他吗?唉!你尽管吐吧!我让他自己干掉好了。能忍辱忍到这种地步,「忍辱度」就成就了,能这样的忍,这个时候,心中还有什么「我执」「法执」存在呢?「他也省力气,我也无烦恼。」他骂我一句,我还他一句;他就会骂第二句,我再还他一句;他还会骂第三句,这样就会骂个没完。他打我,我还手,他还是会还手再打,这样子打下去,就很费力气了。他骂我,我就说好,他打我,我睡倒让他打,这样他就不打也不骂了。这一来,他不是省了力气,我也免了烦恼吗?能够这样的忍辱,才不会被现前的一切「逆境」所转,不被现前的「逆境」所转,就不会生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你有这样忍辱的智慧,你便能得到受用无穷的利益,这便是「不可说」的「微妙法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假若你能参透这里面的奥妙,何愁你的道业不能成就呢?这是解释弥勒菩萨修「众生忍」的偈子。我们是个凡夫,要学忍辱,就要从「众生忍」学起。修道的人,为什么也会被人侮辱呢?我没有侮辱他,为什么他要来侮辱我呢?你要晓得,我们在流转生死中,前生前世可能就跟他结了冤。佛法是讲因果的,所谓: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他来侮辱我,这是「果」,一定也有「因」,我今生虽然没有侮辱他,前生可能有侮辱过他,这就是「因」──这是「前因」。那么前生我侮辱过他,今生他侮辱我,我前生骂他,打他,今生他骂我,打我,这就等于还他的债,你心里能够这样的生起「智慧观照」,心中不就清凉自在了吗?这不是很好吗?从今以后,你已经不欠他的债了,这样你就可以好好修行了,这不是很好吗?按金刚经十六分上解释呢?这个来侮辱我的人,他是来帮我消「罪业」的,我前生造了「罪业」,应该堕落「三恶道」的,我现在努力用功修行,我没有惹他,他来侮辱我,他侮辱我就是给我消「罪业」的。「罪业」消了,我就不会堕「三恶道」了,而且反过来助我将来「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我不但不报复他,而且还要感谢他,他是我的「逆境善知识」,是来帮助我修「忍辱波罗蜜」的,你能用这种的智慧去修「忍辱度」,这样,任何的辱境现前,也就不成为障碍了,那你的道业也就跨前一步了。这叫做「众生忍」。第二种叫「法忍」,就是对、寒、热、饥、渴等无情之法,都能忍,叫「法忍」。天气太热,热得你不能用功;天气太冷,冷得你不能用功;渴了找不到水喝;饿了没饭吃。这些也是「逆境」现前,「逆境」现前我能忍,天最热的时候,我要对治他,我不能被这个「热」的「法」所转;到了冬天最冷的时候,再冷我也要对治他,我不能被这个「冷」的「法」所转;甚至生活非常的艰苦,水源非常的缺乏;吃饭不饱,我也要忍下来,安心修道,这就是「法忍」。对这不顺心的「法」现前,我也不让他成为我修道的障碍,我要忍下去,我还是照样的修行下去,这就是「法忍」。第三个叫做「无生法忍」,这是深的功夫。一切法本来不生,本来不灭;有生有灭,是我们妄想把他分别出来的。你心中不起分别,那有个众生来侮辱我呢?是因为你有分别妄想心,才对众生相,生出是非取舍,因为有个妄想心在,才分别这个待我好,那个待我不好。那个待我不好的就是侮辱我,但是你能反过来,把他当做是帮助你修「忍辱波罗蜜」,这样他却变成增长你忍辱功夫的助缘了。所以说「境缘无好丑,好丑生于心。」一切都是你自己分别出来的。一切法从因缘生,缘生相生,缘灭相灭,生灭不停,那有个真实的「众生相」可得呢?这就是观「众生」他本来「不生」,这就叫做「无生」,这一切法他是从因缘生的,无有自性、自体,也是当体即空的,那有个「热」的「法」那有个「冷」的「法」可得呢?这就叫做「无生」的「智慧观照」也叫做「无生法忍」。一切境缘,转眼就过去了,你不起妄想分别,就能够在「冷」「热」之中而得到自在了。「无生法忍」的「忍」字,怎么讲呢?这「忍」字有二个解释,一叫「忍可」,一叫「安忍」;「忍可」就是真正认识也就是开了智慧,这叫「忍可」;「安忍」就是不动了,「不动」,就是得了「定力」,得了「三昧」。我们现在讲「无生法忍」,只是「依文解义」在那儿讲,我们真正「忍可」了没有呢?心里头没有真正的明白过来,智慧不现前,没有大彻大悟过,这就表示你还没有「忍可」。所以我们讲的时候,头头是道,说「一切法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到了「逆境」现前了,就受不了。为什么会受不了呢?因为你没有真正的大彻大悟过,没有真正的「忍可」了「无生法」。如果你真正的「忍可」了「无生法」,又能「安忍」,就不会被境界所转,对「有生有灭之法」,就不会起心动念,这样你就得了「定力」,得了「三昧」了。现在把这「忍」字的二种意义合起来,他就是「定慧一如」的功夫。「忍可」就是你有了「智慧」,「安忍」就是你有了「定力」;「定」与「慧」合为一的功夫,就叫做「定慧一如」。按菩萨道修行的阶段来看,这个「无生法忍」有浅有深,最浅的是初住位菩萨,登了住位以后,他就安住不动了。佛门把众生分三大类,一种叫「邪定聚」,一种叫「不定聚」,一种叫「正定聚」。「邪定聚」他定于邪,像邪魔外道一样,你跟他讲说佛法,他不听,他开口就毁谤,那些都是「邪定聚」的众生。「不定聚」的众生怎样呢?他遇到外道,就去学外道,遇到佛法,就来学佛法,学了佛法,是进进退退,这样子叫做「不定聚」的众生。修学佛法的十信位菩萨,也是进进退退,修十信圆满后,入了初住,他就能安住不动了。什么是「正定聚」的众生呢?就是指证到十住位的菩萨,他是安住不动了,单进不退,这就是「正定聚」的众生。那么他再进一步去修行,破一分无明,亲证一分法身,能亲证法身,就是已到了初地以上菩萨,初地叫做「欢喜地」。他怎么大生欢喜呢?因为他亲见一部份的法身。法身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没有亲见到,所以不晓得。我们现在只是「依文解义」来了解而已。初地菩萨他亲见法身,可是没有完全,他只是见到一部份。如是分分破无明,分分见法身,到了八地菩萨,他要授成佛之记了。这时,他对「无生法忍」的功夫已经到了接近究竟圆满的时候了。「无生法忍」深浅有三种,第一种是入十住位的菩萨所证的「无生法忍」。第二就是初地以上所证,第三是八地以上所证的「无生法忍」。按弥勒菩萨的忍辱偈子上来看,这是初地以上菩萨所证得「无生法忍」的境界。
现在金刚经上,讲这个菩萨「得成于忍」,他怎么样「得成于忍」呢?他对于一切法的执著,空得干干净净,因为他「知一切法无我」,所以他才能把「人我执」空掉,把「法我执」空掉。他才真正认识了「忍可」了──这个「无生法」。要是他不把「人我执」「法我执」空掉,就不能证得了「无生法忍」。现在他亲自「忍可」于心,安住不动,就亲证到「无生法忍」了。这段经文的名相与消文都解释清楚了。「现在再跟前科比较分析一下,前面那个以七宝布施的,也是菩萨,不过这个菩萨还是在凡夫位的人,因为这个菩萨行布施,还是著相,他虽然了解,「一切法空」,但是,他还没有亲证到,在「依文解义」上他也会讲,他也知道「一切法,不生不灭。」但是他行起布施来,作起功德来,修行六度还是照旧著相。权教菩萨,他是依「事相」修「六度」,这叫「事修」,因为他没有证到「无生法忍」,他还是在「有生有灭」的「境界」之中行菩萨道…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