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行布施时,他自然而然就会依著他无始劫来的习气,著起相来,一著相,这个功德就变成「有漏」的「福德」。佛果是「无漏」之「果」,你证到「无生法忍」这个「无漏法」,你才能成佛,如果你证得了「无生法忍」,那你成佛就有份了。弥勒菩萨偈颂上解释:登地以上的菩萨,乃至到等觉,他虽然还没有成佛,但是成佛是有份了。因为他所证的这个「无生法忍」的「无漏」功德,是「不可思议」的,这个无漏功德就是成佛的根本。这样较量起来,这个菩萨所得的功德,自然就胜过前面那个没有证到「无生法忍」的菩萨。这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是解释这个道理。
戊二、明其所以
【「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何以故?」是什么原因呢?这个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所得的功德,会胜过前面那个,以充满无数七宝布施的菩萨呢?这个「诸菩萨」就是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不只是一个人叫做「诸菩萨」,初地以上都算,总而言之,凡是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他都不受福德。「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这个菩萨他所作的福德,为什么他不接受,他不受福德,那不是落到「断灭空」了吗?为了这个问题就起了个疑。在第二十七分,还明明白白的讲:「发菩提心的人,于法不说断灭相。」现在说到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他不接受福德,那不是落到「断灭空」那一方面去吗?心中起了这个疑问。须菩提对这个问题,并不是他不了解他,是替我们请问的,教我们彻底的了解,为什么这位菩萨不受福德的原因和道理。「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这个金刚经难懂,难就难在这里,有些句子翻得很浅明,在前面我就告诉诸位,讲到那个不起「我等四相」修「一切善法」的道理,你懂了就很好修学了。这个地方翻译得很显明,但是他所含的义理,却是非常的深奥。这个菩萨为什么不受福德呢?这并不是说,这个菩萨不作福德,他是作福德的,他广修福德,但是他「不起贪著之心」,这才叫做「不受福德」。这段经文,并没有说这个菩萨,他没有去广修福德,你要成佛,一定要「福慧」两具足,福德还是要修圆满的。这金刚经,讲的都是高深的道理,所以你一学「偏差」了,就会落到「偏空」那一边。金刚经讲:「菩萨不受福德」,你就错认为:作福德没有用,反正菩萨是不受福德的,既然「不受福德」又何必去「作福德」呢?你以为这样解释金刚经,就表示你懂得了金刚经的道理,其实,你已经落到「偏空」了,自己还不知道;你要晓得,这个菩萨,他天天都在「作福德」,他只是不起「贪著之心」。因为是这样子,才叫做「不受福德」。他作福德,只是他不生这个「能受的心」,这样他的真心才能安住;并不是说,他不作福德,是说作了福德,他不动贪著的心。这个菩萨他虽然不贪著福德,但是福德照样是存在的,明白了这个高深的道理后,你就要好好的向这位「不贪著」福德的菩萨学习。这个菩萨,他是用什么样的心,去修福德呢?他是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来修一切善法。因此他修「一切福德」。
能远离「我等四相」所以不起「贪著之心」。你了解这道理之后,你对世间的人,你要应机说法,因为一般的人你要他成佛,他根本不懂,成佛是怎么一回事,就是懂得了有个佛后,他还是不敢相信他也可以成佛。但是他却整天贪名贪利,贪图享受,他不知道这个享受就是你福德的果报,你不去植福修德,你怎么会有福报用呢?这个道理他不懂;他贪求不到,就去损人利己,将自己的贪图享受,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面,愚痴的造恶业下去。他看见别人拥有福报,自己却贫穷潦倒,就动起歪念头,想要去侵占他人的福报;他只看「果」,不去看「因」,他不知道,别人的福报是因为他过去有「修福」的「因」,才会有今天的「果」──福报。因此,你想要有福报,就要努力去培「福德」的「因」,你才能有「福」的「果」可享用。不然你不择手段,用不正当的方法,所得来的钱财,在你良心上,还是不能安心享用的;而且又种下了,堕落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的因,生生世世做牛做马来还债,这多划不来呀!又有些人,为了一时的「愚痴颠倒」,去偷、去抢、去赌,不久被捉到了,关进了监牢里受苦,由于一个「恶念」,就这样毁了自己的一生,自己一点也没有享到福,这又何苦呢!有些人,只「贪求享福」,不晓得「福」从那里来?你不去培植真正的「因」,就想要拥有「享福」的「果」,这都是众生的「愚痴颠倒」。你不播下种子,硬想收成果实,那来的果实给你收呢?人家的田地,怎么会生出西瓜呢?这是他下了西瓜种子呀!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了培植的辛苦,才会有收获呀!你愚痴颠倒,去抢、去偷人家的东西;去诈骗人家的钱财,不但害了人家,结果也把自己关到了监牢,这不是害人害己吗?这就是「做恶因」所得到的「恶报」。为什么他会这么愚痴颠倒呢?因为他不懂得佛教之「三世因果」报应的道理,才会这么「愚痴颠倒」的「贪求」,最后造成了他事后不可弥补的悔恨。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道理。你能深信「因果」,对「善」「恶」就会有明确的正念,这样才能正确去分辨「是非曲直」,才不会「善」「恶」分不清,而迷失了方向,误入歧途。所以你想得到真正的「自在」与「解脱」,就必须时时保持「深信因果」的「正念」。
为什么这个地方,金刚经上的,这个菩萨「不起贪著」之心呢?因为这个菩萨知道,「因果报应」的道理。有些人,你跟他讲这个「因果报应」的佛法,他不听,说你迷信,那么这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那里会有一点迷信呢?你教化众生,叫他们一定要先从「有相」这方面做起,要他们先建立一个「因果报应」的正念,脚踏实地的「断恶修善」,慢慢再引到佛门里来。他不进佛门,你要用方便善巧的方法,把他引到佛门里来,先引导他烧香拜佛,告诉他,你这样做,你能得到大福报,先由这个「著相」的修行,再慢慢的引导他,对佛教的经典发生兴趣,让他有机会听闻佛法,他得到了佛法的「般若智慧」后,他就不会再处处著相了。这时你就可以更进一步教他要依这个「金刚般若智慧」做为引导,天天「作福德」,天天「不动贪图之心」,这样子,就合到金刚经「般若妙慧」的高深道理,而种下了「无漏福德」,而为「成佛」之「因」了。所以我们要学修菩萨道,现在既然已经听到、闻到金刚经了,就不要像世间「愚痴颠倒」的凡夫那样,只「贪求名利」而不讲因果。因此,我们从现在起,就要「断恶修善」,种「无漏解脱」之「因」。过去我们都是「著相」修「福德」,这是错误的,因为这样所得的福德很少。我们要学第四分,菩萨的「无住行施」;这种「无住行施」,才能证到「无漏佛果」。你要修行「无住行施」就不应该动这个「贪求福德」的「心」,天天修「无漏福德」,天天不去「著相」,财施、法施、无畏施,都如是行,甚至修「一切善法」都如是「不著相」。我天天讲经说法,我不贪图什么功德,也不贪图个什么福报,这样子就与「金刚般若妙慧」相应了。你懂了这个道理后,就会明白,这个菩萨,他是怎么样证得「无生法忍」了。他天天「作福德」,他天天没有「生心动念」起贪著,这样子他就与「无生法忍」相应了,这样子他才证得「无生法忍」的。你生心动念起贪著,就得有生,有生就有灭,你的心,生灭不停,又怎能证得「无生法忍」呢?因果不相应嘛!与「无生法忍」不相应,就是「背觉合尘」;你与「觉性」相背,就与「尘劳」相合。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六尘」境界,你贪著「六尘」就是与「尘劳相合」;你一生心动念,就起了「法尘」。但是你天天作福德,天天不动念,不起这个贪著之心,这样子叫做「背尘合觉」,不住于「六尘」,这样子修,你就与「尘劳相背」,就与「觉性相合」了。这个「觉性」是「无生无灭」的,自然你就证得「无生法忍」了。这是讲到证果,先证这个「无生法忍」之果,就在这个第二十八分上,大家要好好的去学。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丁一、详示﹝分二﹞
戊一、正报无住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前面二十八分是略明「无住」的道理,二十九分就详细的开示「无住」这个道理。现在讲戊一、正报无住,「正报」是「佛果」;这一科是说证得了佛果,他「不住佛果」之「相」的道理。「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若有人言」这个人就是指凡夫之人,也是佛的弟子,但是他还没有空掉「人我」之相,就在那里说:「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都是「有来、有去」之「相」。释迦佛到了舍卫城来了,又从舍卫城离去;回到祗树给孤独园,吃完饭后,又盘脚打坐。佛是随顺著世间相,到了中夜分他也是卧下来睡觉﹝佛是卧右胁调息的﹞。但是释迦佛的行、住、坐、卧,都保持著庄严的威仪。这个人,他是亲眼看见我如来「有来、有去;有坐、有卧。」就以为佛是有这个相的,要是他这么认为,「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说这话的人,对我所说的义理,通通没有解悟,他对我所讲的大乘法,这个「无所住著于相」的「般若妙慧」,他完全没有解悟。「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众生看见如来「有来、有去」,实际上如来,在他的本位上,并没有动,如来他「来而不来,去而不去」,这个道理就像「云驶月运」,「舟行岸移」的道理一样。天上一片薄薄的云彩,把月亮遮住了,但是在薄薄的…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