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P53

  ..续本文上一页云彩中,还是可以看见月亮;这片云彩飞快的行驶,走得很快,好像比月亮走得更快。在云彩飞驶的对比下,月亮好像也跟著走快了起来。月亮本来是由东边出来,走向西边;今天由于云驶的关系,月亮看上去好像是走向东边去了。这就是一种的错觉,看走了眼,其实是月亮下面那一层薄薄的云向西飞的原故。你起了个错觉,就认为是月亮往东走,其实月亮根本没有往东走,这是「云驶月运」的关系。「舟行岸移」又怎样呢?我们上了船,船开行了,我们在船上看岸两边,好像两岸的景色,都在往后退,其实两岸并没有动;这是你所坐的船在走动,你感觉两岸的景色都在往后退,实际上,是舟移,不是岸动,这完全是你起的错觉。而我们看见如来「有来、有去」,就像「云驶月运」「舟行岸移」所起的错觉,是一样的。如来他「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因为如来的法身,根本没有来去之相,这个法身是遍一切处,是个「理体」;(法身不是应化身,也不是报身;应身、报身都有个身体,这个法身,没有个身体。)法身的这个理体遍一切处,没有彼此两个处所。「有来、有去」是因为有二个地方,有两个所在,才由此出来,向彼而去。如来的法身遍一切处,没有分开二个地方,如来他打从那里来呢?打从法身来;打从那里去呢?归到法身中去,法身永远是一体的,所以你说法身「有来、去」之「相」,是说不上,是说不通的,因为法身是遍一切处,不能说来,不能说去,他没有彼此二个所在。所以「有来、有去」是要依著有二个处所的对待下,才能成立的。众生因为生起了分别心,才有二个所在的对待差别,若是证到法身的人,他没有分别心,什么地方都是他的清净法身,大地全露法王身,遍一切法都成了「一真法界」的境界。所以法身来,打从那里来?是从法身来;去由那里去?就归到法身上去。法身是一体的,没有分开二个地方,那又怎会有「来去」之「相」呢?「故名如来。」这才叫「如来。」如来他「如如不动」而来,「如如不动」而去,「故名如来」。证到法身的人,他已离了分别心,他的法身「如如不动」,不取去来之相,所以才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第一分发起序:「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又回来祇树给孤独园,吃了饭,洗洗脚,敷座而坐。如来他是「如如不动」而出,「如如不动」而来,因为如来「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所以心已无所住了,因此如来,「来无所从来,去无所从去」如来法身,如如不动,不随来去而住著来去之相,所以才叫做「如来」。须菩提就在这个地方有所领悟。所以在请佛开示时,就不自禁的赞叹一句:「希有!世尊。」这第二十九分的经文,就是解释发起序的道理。前面第十七分讲过:「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这个「如来者」,就是亲证一切法「如如不动」的「理体」;他就成了佛,「真如理体」是「如如不动」,周遍法界,如来于「真如理体」上,是「如如不动」的,那里会有来、去、坐、卧之相可得呢?这一科「正报无住」,就是说释迦如来成佛了,他证得了法身,还是没有执著,他没有「生心动念」,他已经是「一切不住」了。下面再讲,如来「依报无住」的道理。

  一合相分第三十

  戊二、依报无住﹝分二﹞

  己一、微尘无住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现在解释经文:「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他把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都碎开成了微尘,你以为这些微尘的数量多不多呢?「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世尊呀!若是按世间法上来说,这个数量是太多了。这段经文的「善男子、善女人」是指修「析空观」的「善男子、善女人。」世界属于色法,他修「析空观」,要析色归空,他用功修这个观想,把世界一直分到最小的微尘,微小得跟空气的份量差不多。小得就像阳光从我们的窗户隙缝里射进的一条光线,在光线之下,你看见虚空之中,有很多的小粒子,那就是微尘,他飘在空气中,因为他的份量很轻。把三千大千世界碎成像这样的微尘,那数量实在太多了,所以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世尊!您问我这些微尘多不多呢?我答说:「甚多。」,这是按「世俗谛」之相答覆的,因为世尊!您问我这个问题,是依著世间法问我,我也依著世间法答。其实这些众多的微尘,虽积聚在一起而成「微尘众」,但是他根本就「没有实体」。为什么?因为「微尘众」是众缘和合所形成的一个幻相而已。二粒微尘合起来也算是「微尘众」,乃至无数的微尘合起来,也算是「微尘众」。由此而知,「微尘众」的一多并没有数目的「实体」存在,「微尘众」的数目,没有「一多」的实在之相。「微尘众」他缘生相生,缘灭相灭,他根本没有实在的「自体」。我现在回答说「甚多」,是按「世俗谛」的假相上答的,须菩提自己再解释:「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要是「微尘众」他「实有其体」,如来也就不会问我多与不多的这个问题。「微尘众」,他是随因缘的和合离散,而成一多的和合之相,本无实有的「一多自体」;若是「微尘众」实有「自体」,如来一定不会问我,多与不多的事。下面须菩提自己再转入更微细的解释:「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因为佛所说的「微尘众」,是按「世俗谛」说的,他有个「微尘众」的和合「假相」,按真谛讲「即非微尘众。」「微尘众」他是因缘和合,才成为「微尘众」因缘和合,无有自体、自性,缘聚则相生,缘离则相灭;按中道第一义谛讲为「是名微尘众。」只是一个假名「微尘众」之相而已,实际上只是「如幻如化」的「因缘生灭」相而已,无有「实体」可得,因此「不应执实」,「不应住著」。下面须菩提再推广的解释下去。

  己二、世界无住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须菩提尊者是「深解义趣」的人,如来所说的道理,他都能解悟到,所以不等佛说「世界相空」,须菩提自己就解释了:「如来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因为这个世界,也是「诸法」之一种,诸法因缘和合,空无自性,所以世界也是假相而已,「即非世界。」世界由各种因缘条件的聚合而成为世界的假相,既然是假相,就没有自体、自性,因此世界本身,当体即空;只是因缘条件集合的假相而已,由微尘积聚和合成为世界,由一个一个世界,连锁形成三千大千世界;因此「三千大千世界」之「名」,就依著这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假相」而立,「是名世界。」他本身没有真实之体,是个假名世界。虽是假名的世界,但是并不碍于因缘和合之假相的形成。因为世界不是实有自体,所以才能把他碎为微尘。微尘也没有「一多之相」的「自体」,要是微尘「实有自体」,又怎么能把他合起来,成为一个世界呢?世界是「一」的「相」,微尘是「多」的「相」,这个经文是按新眼疏分科,叫做「依报无住」,是依照程序,顺著前面的经文讲到这里。如来的应化身「有来有去」,在法身「理体」上并没有「来」没有「去」。如来他有三个身,法身、报身、化身;虽分出三个身,但是呢?他是「非一非异」的。如来的身并不是一个身,一个身怎么能分出三个身呢?虽分出三个身,身虽有异,并不差别,化身不离报身,报身不离法身,因此说如来这三个身,「非一非异」。这个世界与微尘也是「非一非多」,世界不是「一」的相,要是「一」的相,怎么能碎成微尘「多」的相呢?微尘不是「多」的相,要是「多」的相,怎么能合成「一」的世界呢?这就证明了「微尘」「世界」都无自体自相,才能成为因缘和合相。如果在因缘和合相上讲,世界、微尘,都是假名的安立,找不到他们的自体自相,只能说他是「非一非多」的因缘和合相。下面再转入更微细的解释:「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世界不是实有的,假如是「实有」,世界就成了「一合相」。「一合相」怎么解释呢?心印疏上消文解释「一合相」──「一」者,「不二不异」,叫做「一」;「不二」叫「一」,差别之相,叫「异」。不离不散叫做「合」。怎么样才叫做「合」的相呢?「合」者,就是你把他分离,把他散开,他也不离也不散开,这叫做「合」。所谓:「一合相」就是「不二不异,不离不散」的相,称之为「一合相」。所以这个世界不是「一合相」因为世界能分离散开成微尘,如经文所说:「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这就证明这个世界不是「一合相」。何以故?世界要是「一」,就不能分成「多」(碎为微尘),既然能分成「多」就是「有离有散」,都不叫「合」。所以说:若世界实有,那就成了「一合相」了。既然能把他碎成微尘,他就不是「一合相」。这句就是反过来证明世界不是实有的。「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众生都执著世界有个一合相,但是如来说的一合相,当体即空,「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这句若按二缔的道理讲,假名为「一合相」,要按三谛讲,他是中道第一义谛的一合相。

  须菩提说到了「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这句话时,世尊就接著说:「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一合相」这个名相是不可以说的,为什么呢?…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