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雲彩中,還是可以看見月亮;這片雲彩飛快的行駛,走得很快,好像比月亮走得更快。在雲彩飛駛的對比下,月亮好像也跟著走快了起來。月亮本來是由東邊出來,走向西邊;今天由于雲駛的關系,月亮看上去好像是走向東邊去了。這就是一種的錯覺,看走了眼,其實是月亮下面那一層薄薄的雲向西飛的原故。你起了個錯覺,就認爲是月亮往東走,其實月亮根本沒有往東走,這是「雲駛月運」的關系。「舟行岸移」又怎樣呢?我們上了船,船開行了,我們在船上看岸兩邊,好像兩岸的景色,都在往後退,其實兩岸並沒有動;這是你所坐的船在走動,你感覺兩岸的景色都在往後退,實際上,是舟移,不是岸動,這完全是你起的錯覺。而我們看見如來「有來、有去」,就像「雲駛月運」「舟行岸移」所起的錯覺,是一樣的。如來他「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因爲如來的法身,根本沒有來去之相,這個法身是遍一切處,是個「理體」;(法身不是應化身,也不是報身;應身、報身都有個身體,這個法身,沒有個身體。)法身的這個理體遍一切處,沒有彼此兩個處所。「有來、有去」是因爲有二個地方,有兩個所在,才由此出來,向彼而去。如來的法身遍一切處,沒有分開二個地方,如來他打從那裏來呢?打從法身來;打從那裏去呢?歸到法身中去,法身永遠是一體的,所以你說法身「有來、去」之「相」,是說不上,是說不通的,因爲法身是遍一切處,不能說來,不能說去,他沒有彼此二個所在。所以「有來、有去」是要依著有二個處所的對待下,才能成立的。衆生因爲生起了分別心,才有二個所在的對待差別,若是證到法身的人,他沒有分別心,什麼地方都是他的清淨法身,大地全露法王身,遍一切法都成了「一真法界」的境界。所以法身來,打從那裏來?是從法身來;去由那裏去?就歸到法身上去。法身是一體的,沒有分開二個地方,那又怎會有「來去」之「相」呢?「故名如來。」這才叫「如來。」如來他「如如不動」而來,「如如不動」而去,「故名如來」。證到法身的人,他已離了分別心,他的法身「如如不動」,不取去來之相,所以才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第一分發起序:「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又回來祇樹給孤獨園,吃了飯,洗洗腳,敷座而坐。如來他是「如如不動」而出,「如如不動」而來,因爲如來「如如不動」,不取于相,所以心已無所住了,因此如來,「來無所從來,去無所從去」如來法身,如如不動,不隨來去而住著來去之相,所以才叫做「如來」。須菩提就在這個地方有所領悟。所以在請佛開示時,就不自禁的贊歎一句:「希有!世尊。」這第二十九分的經文,就是解釋發起序的道理。前面第十七分講過:「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這個「如來者」,就是親證一切法「如如不動」的「理體」;他就成了佛,「真如理體」是「如如不動」,周遍法界,如來于「真如理體」上,是「如如不動」的,那裏會有來、去、坐、臥之相可得呢?這一科「正報無住」,就是說釋迦如來成佛了,他證得了法身,還是沒有執著,他沒有「生心動念」,他已經是「一切不住」了。下面再講,如來「依報無住」的道理。
一合相分第叁十
戊二、依報無住﹝分二﹞
己一、微塵無住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于意雲何?是微塵衆,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衆。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即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
現在解釋經文:「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于意雲何?是微塵衆,甯爲多不?」──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他把一個叁千大千世界都碎開成了微塵,你以爲這些微塵的數量多不多呢?「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世尊呀!若是按世間法上來說,這個數量是太多了。這段經文的「善男子、善女人」是指修「析空觀」的「善男子、善女人。」世界屬于色法,他修「析空觀」,要析色歸空,他用功修這個觀想,把世界一直分到最小的微塵,微小得跟空氣的份量差不多。小得就像陽光從我們的窗戶隙縫裏射進的一條光線,在光線之下,你看見虛空之中,有很多的小粒子,那就是微塵,他飄在空氣中,因爲他的份量很輕。把叁千大千世界碎成像這樣的微塵,那數量實在太多了,所以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衆。」世尊!您問我這些微塵多不多呢?我答說:「甚多。」,這是按「世俗谛」之相答覆的,因爲世尊!您問我這個問題,是依著世間法問我,我也依著世間法答。其實這些衆多的微塵,雖積聚在一起而成「微塵衆」,但是他根本就「沒有實體」。爲什麼?因爲「微塵衆」是衆緣和合所形成的一個幻相而已。二粒微塵合起來也算是「微塵衆」,乃至無數的微塵合起來,也算是「微塵衆」。由此而知,「微塵衆」的一多並沒有數目的「實體」存在,「微塵衆」的數目,沒有「一多」的實在之相。「微塵衆」他緣生相生,緣滅相滅,他根本沒有實在的「自體」。我現在回答說「甚多」,是按「世俗谛」的假相上答的,須菩提自己再解釋:「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衆。」要是「微塵衆」他「實有其體」,如來也就不會問我多與不多的這個問題。「微塵衆」,他是隨因緣的和合離散,而成一多的和合之相,本無實有的「一多自體」;若是「微塵衆」實有「自體」,如來一定不會問我,多與不多的事。下面須菩提自己再轉入更微細的解釋:「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即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因爲佛所說的「微塵衆」,是按「世俗谛」說的,他有個「微塵衆」的和合「假相」,按真谛講「即非微塵衆。」「微塵衆」他是因緣和合,才成爲「微塵衆」因緣和合,無有自體、自性,緣聚則相生,緣離則相滅;按中道第一義谛講爲「是名微塵衆。」只是一個假名「微塵衆」之相而已,實際上只是「如幻如化」的「因緣生滅」相而已,無有「實體」可得,因此「不應執實」,「不應住著」。下面須菩提再推廣的解釋下去。
己二、世界無住
【「世尊!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須菩提尊者是「深解義趣」的人,如來所說的道理,他都能解悟到,所以不等佛說「世界相空」,須菩提自己就解釋了:「如來所說的叁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因爲這個世界,也是「諸法」之一種,諸法因緣和合,空無自性,所以世界也是假相而已,「即非世界。」世界由各種因緣條件的聚合而成爲世界的假相,既然是假相,就沒有自體、自性,因此世界本身,當體即空;只是因緣條件集合的假相而已,由微塵積聚和合成爲世界,由一個一個世界,連鎖形成叁千大千世界;因此「叁千大千世界」之「名」,就依著這個「叁千大千世界」的「假相」而立,「是名世界。」他本身沒有真實之體,是個假名世界。雖是假名的世界,但是並不礙于因緣和合之假相的形成。因爲世界不是實有自體,所以才能把他碎爲微塵。微塵也沒有「一多之相」的「自體」,要是微塵「實有自體」,又怎麼能把他合起來,成爲一個世界呢?世界是「一」的「相」,微塵是「多」的「相」,這個經文是按新眼疏分科,叫做「依報無住」,是依照程序,順著前面的經文講到這裏。如來的應化身「有來有去」,在法身「理體」上並沒有「來」沒有「去」。如來他有叁個身,法身、報身、化身;雖分出叁個身,但是呢?他是「非一非異」的。如來的身並不是一個身,一個身怎麼能分出叁個身呢?雖分出叁個身,身雖有異,並不差別,化身不離報身,報身不離法身,因此說如來這叁個身,「非一非異」。這個世界與微塵也是「非一非多」,世界不是「一」的相,要是「一」的相,怎麼能碎成微塵「多」的相呢?微塵不是「多」的相,要是「多」的相,怎麼能合成「一」的世界呢?這就證明了「微塵」「世界」都無自體自相,才能成爲因緣和合相。如果在因緣和合相上講,世界、微塵,都是假名的安立,找不到他們的自體自相,只能說他是「非一非多」的因緣和合相。下面再轉入更微細的解釋:「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世界不是實有的,假如是「實有」,世界就成了「一合相」。「一合相」怎麼解釋呢?心印疏上消文解釋「一合相」──「一」者,「不二不異」,叫做「一」;「不二」叫「一」,差別之相,叫「異」。不離不散叫做「合」。怎麼樣才叫做「合」的相呢?「合」者,就是你把他分離,把他散開,他也不離也不散開,這叫做「合」。所謂:「一合相」就是「不二不異,不離不散」的相,稱之爲「一合相」。所以這個世界不是「一合相」因爲世界能分離散開成微塵,如經文所說:「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這就證明這個世界不是「一合相」。何以故?世界要是「一」,就不能分成「多」(碎爲微塵),既然能分成「多」就是「有離有散」,都不叫「合」。所以說:若世界實有,那就成了「一合相」了。既然能把他碎成微塵,他就不是「一合相」。這句就是反過來證明世界不是實有的。「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衆生都執著世界有個一合相,但是如來說的一合相,當體即空,「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這句若按二締的道理講,假名爲「一合相」,要按叁谛講,他是中道第一義谛的一合相。
須菩提說到了「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這句話時,世尊就接著說:「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一合相」這個名相是不可以說的,爲什麼呢?…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