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P54

  ..續本文上一頁他是假名之相。爲什麼要說呢?因爲凡夫衆生他「貪著其事」,不得不叫他「觀空」。我們凡夫執著每一種法,都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整體。講世界,講依報,講正報,講我們的身體,也是認爲是「一合相。」

  我們衆生起「我執」,把這個身體執著爲「有」的,衆生沒有智慧,他就把這身體當做「我的身體」。他認爲這個身體是實實在在「有我」的。他不曉得這「一合相,即非一合相」的道理。這個身體原本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的,那裏有個實實在在的身體是你的呢?再講到我們的「心」,我們所執著的這個「我」,如果光有一個身體,就不會生起有個「我」這個執著;爲何會生起有個「我」呢?因爲裏面還有個「心」,由這個「心」來執著有個「我」。因此就在「心」上分別「六塵緣影」,現在要把這個分別的「心相」空掉,因爲這個分別執著的「心」就是「妄想心」,他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自體。他只是「六塵緣影」的幻相,因爲我們的妄想心「生心動念」,攀緣「六塵」,才會在心裏面落下「六塵」的影子;究竟的分析起來,妄想心只是「六塵緣影」的分別幻想而已,沒有實實在在的自體。我們學佛法,聞到了佛法後,就要用心思惟,「思惟」,就是坐下來「觀想」,「觀照」我們的「心」是什麼東西?除了分別「色、聲、香、味、觸、法」,就是沒有個「心」,想來想去都是在攀緣「六塵境界」。所以說,這個「心」,他沒有個本體,沒有個自性。因此凡夫執著的「我」,內而「妄想心」,外而「身體」,都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一合相」,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整體。用「般若妙慧」一「觀照」,這樣,「心」也「空」,「身」也「空」,這個「我」就「空」了。所以外面的「世界」也不能執著爲「實」,爲什麼呢?因爲「世界」能碎爲「微塵」,而「世界」是衆「微塵」因緣和合而成的,因此你不可以把他執爲有實體之相。但凡夫執著得厲害,凡夫的心量小,外面的境界也就小,叁千大千世界,他還不知道有這樣大的範圍,他還不會「動念」去「執著」他,他所執著的是他個人的「依報」。比方社會上的人,他有兩間房子,他就認爲實實在在是我所有的,他「執著」這是他的家産,他執著得厲害;別人來侵占他的房子,他就要跟他拼命和打架;不但別人來侵占,他要反抗,就是他自己親兄弟分家分不公平,他也要拼命打架,爲了家産,早就把親兄弟,同是一個父母生的這種同胞手足之情給忘記了,這就是凡夫的愚癡、顛倒。他不曉得世間沒有實體可得,他被「如幻如化」的世間「假相」蒙騙了,自己都不覺醒,所以才生生世世被粘住在「六塵」境上,輪回六道,生死不休,不能跳出來。因爲他不了解,世間是「如幻不實」的世間,只不過是「假相」的幻有而已,他不懂這個道理,才會被迷惑,才會執著個人的「依報」,這就是衆生愚癡顛倒。所以你要得到自在,成爲一個解脫的智者,你一定要把「如幻不實」的「依報觀空」,把這個顛倒執著的「妄想攀緣心觀空」,你才能得到無诤的智慧,你才能成爲一個「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的菩薩。「一合相」是「實相」之相,他是一個實際的「理相」,「非空非有」,故「不可說」;但凡夫之人執著取相,故「貪著其事」,以爲實有「一合相」。因爲衆生顛倒,我們要講給衆生聽,不得不說這個「一合相」,因爲凡夫「貪著其事」,貪著這個「一合相」的事,執著器界「實有」,執著世間「實有」,執著「身體」爲「我」,執著「妄想心」爲「我」,執著這些都有一個實實在在之體,你執著這個「一合相」實有,則有所得,有所得則落入執著。因此要以「離相」的智慧才能「降伏妄心」;妄想心一降伏,真心就自然安住了。爲了引導衆生,出離對「一合相」的執著,假藉了世界微塵之間的關系,才描述出「一合相」的本來面目,讓衆生不去住著這個假相的依報,達成「離相降心,住心無住。」的目的。世界碎成微塵,微塵合成世界,沒有個「一」,沒有個「合」,假設是「一」怎麼能分得開呢?「無二無異」才叫「一」呀!假設是「合」,怎麼能分得開呢?「不離不散」才叫「合」呀!能把世界碎成微塵,就不是「一」不是「合」,實有其體才是「一合相」呀!這樣一分析就了解,世界微塵並非實有其體,既然沒有實體,你就不應生起執著實有其體的顛倒心;不生執著,你就能「觀空」了,能「觀空」就能「不取相住著」了,你再進一步的學更入高深一層的佛法,學到實教大乘上去,再把他合到中道第一義谛上去,怎麼合呢?心印疏上解釋說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叁千大千世界都是唯心所變,唯識所現;一切法都是唯心所變,唯識所現。你合到唯心、唯識上,就能觀到中道第一義谛上去了。

  知見不生分第叁十一

  丙叁、結歸問意(分二)

  丁一、結歸雲何降心問(分二)

  戊一、拂我顯無(分二)

  己一、問答拂我

  金剛經講到這裏,是總結論的時候了。須菩提所問的二個問題,一個是「雲何應住其真心?」一個是「雲何降伏其妄心?」佛先答覆「降伏妄心」,後答覆「安住真心」;經文科判爲四大科,就是信、解、行、證,四個部份。這叁十一分就是總結論,就是把須菩提所問的那二個問題總結起來,先結到「降心離相」的問題上。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于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佛說的「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這個相是粗顯的,是「心外」的「執著」;「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心內」的「執著」。現在要「降心離相」,不但「心外」的「我等四相」你要把他離開,就連「內心」裏面細的「我等四見」也要把他離開,這就是總結。總結到須菩提所問的:雲何降伏其妄想心的這個問題上。肯定的告訴了你,不但要離「我等四相」,「我等四見」也要離開,這樣,你的「妄心」就能夠「降伏住了」。「若人言」──假若有個人這麼說:「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就認爲佛心裏面有「我等四見」;他認爲要是佛心裏面沒有「我等四見」,怎麼會說出「我等四見」這個道理呢?因此他就認爲,佛的心裏面一定有「我等四見」在,這就是他不曉得「說法者,無法可說」的道理。「須菩提!于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佛問須菩提說:「這個人是否解悟了我如來所說的道理嗎?」須菩提答說:「世尊呀!這個人根本就沒有了解到佛說法的義趣,更何況是解悟呢?」下面須菩提自己解釋。

  己二、征起顯無

  【「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這還是叁連句,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依「世俗谛」而說,因爲衆生內心有「我等四見」的執著,但是世尊並沒有著這個「四見」的相。爲什麼呢?這就是如來與衆生不同的地方。衆生還沒說出口,心裏頭就先落了個印象,有了「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在,如來不然,他沒有生起「我見四相」;他是無心應現,隨機教化。世尊雖說出了「我等四見」之相,「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但是在世尊心中沒有取著這個「我等四見」之相,在「真谛」上,「一法不立」,那有個「我等四見」可得呢?「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我等四見」只是假有其名而已。

  戊二、拂法結問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這段經文是總結論,就是把前面經中,須菩提所問的這個「降心離相」的問題,在這裏作一個總結論,說你想要「降伏妄心」,就要把「心外」的「我等四相」空掉,連「心裏」「生心動念」的「我等四見」細相都要空掉,這樣,「妄心就會降伏」。再總結到前面發菩提心的人,這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的經文,說你們發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應該依著前面「金剛經」所講的「般若妙理」,「應如是知、如是見」,「知」是知道,「見」是了解。意思就是說應該了解、知道「降心離相」的道理,然後再進一步「如是信解」,你就應當如是的生起「清淨信心」,如是「解悟」其「義趣」。這個「信解」就配到「信」分「解」分上,金剛經他有信、解、行、證,次第深入的程序。從信、解後,再進入「修」分,要怎麼起修呢?就是要依著你所「解悟」的道理來修證,「不生法相」,「解悟」以後,你再來修,修即無修,無修而修,不去住著這個修行的「法相」。這裏再把他歸納總結起來,「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世尊是隨說隨掃,說了「不生法相」世尊也不住著。因爲衆生不了解「法相」,佛才說「法相」。所以「法相」也是個「假名」而已,才說「是名法相」。講到這裏,這叁十一分講完了。在這分中,前段是答覆:「雲何降伏其妄心」的問題,總結須菩提所問的「降心離相」的問題。最後一段就是拂法結問,把「法相」也棄掉,「不生住著」,才歸結到他所問的問題上;反過來講呢?你要是生了個「法相」的住著,你的妄心,還是不能究竟降伏,不但「衆生法相」你要把他「空掉」,連「佛的法相」也要「空掉」,這才是「一念不生」,這樣就把妄心降伏住了。

  應化非真分第叁十二

  丁二、結歸雲何住心問(分二)

  戊一、較顯持說

  現在講到「應化非真第叁十二」分,是「結歸雲何住心」的問題,前面叁十一分是總結須菩提所問「怎樣降伏妄心」的問題,結論是告訴你,不要「生心動念」執著「我等四見」,不但「我等四相」要…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