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把他「空掉」,「我等四見」,也要把他「空掉」,要遠離這些相的住著;最後歸結到「不生法相」上,不但「凡夫」的法相「不生」,「聖人」的「法相」也「不生」,你這樣子修,「妄心」就「降伏住了」。這叁十二是總結須菩提問「要怎樣安住真心?」的問題。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其福勝彼。】
這段經文是較量、顯示「持經說經」的功德福報,勝過「以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布施」的福德。實際上是講「住心無住」的道理。「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新眼疏」上說的這個人不是平常的人,這個人叫做「無住行施」的人,他是依著釋迦佛的開示去做,他行布施不住相,叫做「無住行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其福勝彼。」這是結歸前面須菩提二次所問的,就是這個「善男子、善女人,發了菩提心,雲何應住?」的問題。
「善男子、善女人,發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持于此經」,「持」是憶持不忘,就是說執持「金剛經」的「般若智慧」,念念在心,永遠不使他忘記;「乃至四句偈等。」甚至只受持金剛經的一小段經文,經義,把他憶持不忘。「受持讀誦,爲人演說。」你受持金剛經的義理,讀誦其文,這是自利,又「爲人演說」金剛經,這是利他。你把這部金剛經憶持不忘,不但你自己得到利益,同時又「爲人演說」,這又有利他的功德,「其福勝彼。」這樣你所得到的福德就勝過了前面「以七寶」「無住行施」的那個人。「新眼疏」在第四分「妙行無住」的經文解釋說:「無住行施」,他的福德就等于「十方虛空」不可計量。現在這個「發菩提心的人,受持讀誦,爲人演說金剛經」所得的福報,爲什麼會超過前面的「無住行施」呢?因爲前面「無住行施」的人,他只是聽見別人在講金剛經說:「你行布施,不要住相」,他一聽這道理後,就相信,就發心,他天天行布施,天天都不著相;但是他沒有「受持讀誦,爲人演說金剛經。」我們學佛法,要依信、解、行、證的次第去修行。第一你要有信心,第二你得了解,先「依文解義」,再深一步去「解悟」。你要怎樣才能了解其義呢?你得受持讀誦這部金剛經。你要怎樣才能「解悟」呢?你要依金剛經的義理,而去起觀想,這樣你心中才能「解悟」其理,你要「真正」的「解悟」其理後,你才能「如法修行」。這個聽了「無住行施」道理的人,一聽就「生信起修」,他沒有經過「解悟」的階段,就起修了。現在我們佛弟子就有這二種人,一種人是「解」而不「行」,一種人是「行」而不「解」。「解」而不「行」,就等于「說食數寶」,你天天在那裏盡說吃的東西,實際你沒有吃過一口,等于在那裏念菜單子,念了半天,你一口也沒有吃到;等于數他寶,就像銀行的職員,天天在那裏數鈔票,所數的都是別人的錢,自己沒有份,這個「求解」「不修行」的人,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他得不到真實的利益。還有一種佛弟子,他是「行」而不「解」,他認爲佛法說來說去,最後還是叫人要修行嘛,所以我修行就好了;金剛經叫人「無住行施」,我就「無住行施」。他只「行」而不「解」。我前面講過,衆生都有貪著心,悭吝心;「貪」是「貪圖別人」的,「吝」是「吝惜自己」的。自己的悭吝不舍,卻要來貪圖別人的,這都是凡夫的習性。學了佛法的人,他就懂得布施了,不但不貪別人的,自己的也不悭吝,這樣的人很難得;再進一步,他行「不住相布施」,天天布施,不著相,能「不著相」,那就更加難得。但是「金剛經」所說的「般若妙理」他沒有去研究,金剛經所含的義理,他不懂,他忽略了「解」的階段,既然金剛經的義理他不懂,他又怎麼會去體會到,原來一切的修行,最後還是要回入「般若智慧」中,才能修到「無漏」的福德呢?他「不住相」的「無住行施」,本來應該歸入「無漏」的福德,但是這個「無漏」的道理,他根本不了解,他只知道「無住行施」能得到很大的福德而已。因此他所得的福德還是落到「人天福報」上,這個損失可就太大了?太冤枉了!是故「解門」非常的重要,「解門」事關「諸佛法身慧命」;「解」如「目」,「行」如「足」,沒有佛法,沒有經典來做你的「智慧眼」,來引導你修行,可能你就會走偏了路。要怎樣才能「續佛慧命」呢?這就要有人發心,來演說經典。假使沒有人演說,佛法的義理又那麼的高深,佛法又怎麼能普及到每個衆生身上呢?所以要續佛慧命,就要弘揚佛說的經典;要演說經典,就先要從「解門」著手研究。如果沒有人研究「解門」又會怎樣呢?後來的人就不知要到那裏去聽聞佛說的這個「無漏」智慧的道理了。這樣佛法的法脈不就要中斷了嗎!所以前面說那個「無住行施」的人,所得的福報雖然多,但是還是遠遠比不上這個「發菩提心,受持讀誦金剛經,爲人演說金剛經」,這個人所得到的功德。這裏就是要你「依解起行」,一方面自利,另一方面去利他「爲人講說金剛經」。但是你絕對不要「解」而「不行」,你受持讀誦金剛經,爲人演說金剛經,你決定能了解「無住行施」的道理。就要「以身作則」!一個勸衆生要「無住行施」的人,這個「無住行施」的道理自然比別人懂得更深刻,所以這個「受持讀誦,爲人解說金剛經」的這個人,他自然能「無住行施」,他「無住行施,依解起行」,雙管齊下,這樣的福德,自然超過前面「以七寶」「無住行施」者,所得的福德了。下面再說出他的所以然。
戊二、示說結問(分二)
己一、示說不取
【「雲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這個講金剛經的人,他怎樣來爲人演說呢?他安住在金剛經的「般若智慧」,所開示的這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上,去「爲人演說」金剛經。他了解金剛經的妙理,絕對不會取著于相,不取「我相」、「法相」、「空相」,這叁種相他都不取,一取就是執著。「不取于相」他就能「如如不動」,爲人「演說」金剛經了。「如如」這二個字,就是「不動」之義,就是他心裏不動念頭,他天天講金剛經,沒有「生心動念」,他是「如如不動」的。再詳細解釋「如如」二個字,上面的「如」字,是「如理之智」,下面的「如」字,是「真如」的「理體」;合起來就是「如智如理」,就是「真如之智,真如之理」。他受持金剛經是「如是知、如是見」的依文解義。是「如是信、如是解」的「解悟」其理。「解悟」了就啓發「如理」的「智慧」來契合「真如」的「理體」。以「如如智」,契合「如如理」,這叫「如如」。「真如」的「理體」他是「不動」的,所以「如如」叫做「不動」,起分別打妄想就有動了。我們「受持讀誦,爲人演說」金剛經,雖然我們沒有生起清淨信心,雖然沒有「解悟」其「義趣」,但是我們還是要照金剛經的道理來學,修到了高深微妙的地方,一旦豁然貫通,我們就開悟了。要怎麼樣學呢?你就天天「受持讀誦,爲人演說金剛經」天天「不要生心動念,如如不動,不取于相」;不要著相,不要著「我相」「法相」「空相」;也不要生起「我執」、「法執」、「空執」。你要發心,盡此一生,「受持讀誦,爲人演說,乃至盡未來際,受持讀誦,爲人演說金剛經。」你一定要發長遠心,你一生心動念,一著了相,這個長遠心,就不能相續。何以故?因爲第一、你著了「人我相」,人多就講得起勁,人少就提不起勁,不想講了。第二、你著了「法相」,你總認爲你講得好,聽了一句不順耳的批評就生了煩惱,結果就不講了。這樣就長遠不下去了。我們身爲出家佛弟子,「弘法是家務,利生爲事業。」講金剛經是我們的本份,以佛法來利益衆生,使衆生因得聞佛法,使他們種下「解脫」的「因」,種下「成佛」的「種子」,這樣我們才能「上報佛恩,下濟衆生。」,這是每個修菩薩道行者本份上應盡、應做的事啊!在修方面,在學方面,一定要謙虛,不自滿,才能受到真實的利益,我們看「等覺」菩薩他還在向佛學習,還在自己努力自修啊!何況我們只在凡夫位呢!你講經,要講得好,一定要多多的用功,深入經藏,深入教海,多看注解做爲參考。不多看,不多研究,又怎會講得好,讓衆生受益呢?研究經典,你多看一遍,道理就會更熟悉;你講起經來,才會「圓融無礙」;你講一次,看一次,講十次看十次,每一次都會有新的體會,新的道理發現,你再把他會歸到經文上,這個高深的義理就能更「圓融無礙」的表達出來了。我們誰也沒有成佛,誰也沒有把金剛經的道理解完。大家都各解了一部份而已。你看來看去,看了很多注解,就認爲你很了解,講說得很好,就生起了貢高我慢心,就不再深入研究下去了,這就是你著了「法相」。你要曉得,我們只是個凡夫法師,你已經認爲你講得很好了。假若有個叁賢位的菩薩,他講經一定勝過你多多了,那麼碰到一個登地的菩薩來講金剛經,那又勝過了叁賢位的菩薩,假若是等覺菩薩來講金剛經,又勝過了登地的菩薩,假若是佛親口來講金剛經,那才能說是真正的究竟圓滿。所以唯佛與佛,才能「究竟」:「諸法實相」,我們凡夫只能依照經典所說的,你知道多少就講多少,誰也不敢說,他所講的是「究竟圓滿」,唯佛與佛才能究竟「諸法實相」,等覺菩薩尚要向佛學習,不敢自誇,何況我們尚在凡夫位呢!你能這樣子想,就不敢「貢高我慢」了,這樣子,你就不會「取著法相」,而生執著,你才能如經文所說的,而做到「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你這樣子去講經,就不會被環境的好壞影響,環境好我也講,環境壞,只要有人要聽我也講;這樣就不會被環境所轉,環境是「心外」的「境界」,「內心」裏的「起心動念」,我都…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