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把他「空掉」,「我等四见」,也要把他「空掉」,要远离这些相的住著;最后归结到「不生法相」上,不但「凡夫」的法相「不生」,「圣人」的「法相」也「不生」,你这样子修,「妄心」就「降伏住了」。这三十二是总结须菩提问「要怎样安住真心?」的问题。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这段经文是较量、显示「持经说经」的功德福报,胜过「以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布施」的福德。实际上是讲「住心无住」的道理。「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新眼疏」上说的这个人不是平常的人,这个人叫做「无住行施」的人,他是依著释迦佛的开示去做,他行布施不住相,叫做「无住行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这是结归前面须菩提二次所问的,就是这个「善男子、善女人,发了菩提心,云何应住?」的问题。
「善男子、善女人,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持于此经」,「持」是忆持不忘,就是说执持「金刚经」的「般若智慧」,念念在心,永远不使他忘记;「乃至四句偈等。」甚至只受持金刚经的一小段经文,经义,把他忆持不忘。「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你受持金刚经的义理,读诵其文,这是自利,又「为人演说」金刚经,这是利他。你把这部金刚经忆持不忘,不但你自己得到利益,同时又「为人演说」,这又有利他的功德,「其福胜彼。」这样你所得到的福德就胜过了前面「以七宝」「无住行施」的那个人。「新眼疏」在第四分「妙行无住」的经文解释说:「无住行施」,他的福德就等于「十方虚空」不可计量。现在这个「发菩提心的人,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金刚经」所得的福报,为什么会超过前面的「无住行施」呢?因为前面「无住行施」的人,他只是听见别人在讲金刚经说:「你行布施,不要住相」,他一听这道理后,就相信,就发心,他天天行布施,天天都不著相;但是他没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金刚经。」我们学佛法,要依信、解、行、证的次第去修行。第一你要有信心,第二你得了解,先「依文解义」,再深一步去「解悟」。你要怎样才能了解其义呢?你得受持读诵这部金刚经。你要怎样才能「解悟」呢?你要依金刚经的义理,而去起观想,这样你心中才能「解悟」其理,你要「真正」的「解悟」其理后,你才能「如法修行」。这个听了「无住行施」道理的人,一听就「生信起修」,他没有经过「解悟」的阶段,就起修了。现在我们佛弟子就有这二种人,一种人是「解」而不「行」,一种人是「行」而不「解」。「解」而不「行」,就等于「说食数宝」,你天天在那里尽说吃的东西,实际你没有吃过一口,等于在那里念菜单子,念了半天,你一口也没有吃到;等于数他宝,就像银行的职员,天天在那里数钞票,所数的都是别人的钱,自己没有份,这个「求解」「不修行」的人,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他得不到真实的利益。还有一种佛弟子,他是「行」而不「解」,他认为佛法说来说去,最后还是叫人要修行嘛,所以我修行就好了;金刚经叫人「无住行施」,我就「无住行施」。他只「行」而不「解」。我前面讲过,众生都有贪著心,悭吝心;「贪」是「贪图别人」的,「吝」是「吝惜自己」的。自己的悭吝不舍,却要来贪图别人的,这都是凡夫的习性。学了佛法的人,他就懂得布施了,不但不贪别人的,自己的也不悭吝,这样的人很难得;再进一步,他行「不住相布施」,天天布施,不著相,能「不著相」,那就更加难得。但是「金刚经」所说的「般若妙理」他没有去研究,金刚经所含的义理,他不懂,他忽略了「解」的阶段,既然金刚经的义理他不懂,他又怎么会去体会到,原来一切的修行,最后还是要回入「般若智慧」中,才能修到「无漏」的福德呢?他「不住相」的「无住行施」,本来应该归入「无漏」的福德,但是这个「无漏」的道理,他根本不了解,他只知道「无住行施」能得到很大的福德而已。因此他所得的福德还是落到「人天福报」上,这个损失可就太大了?太冤枉了!是故「解门」非常的重要,「解门」事关「诸佛法身慧命」;「解」如「目」,「行」如「足」,没有佛法,没有经典来做你的「智慧眼」,来引导你修行,可能你就会走偏了路。要怎样才能「续佛慧命」呢?这就要有人发心,来演说经典。假使没有人演说,佛法的义理又那么的高深,佛法又怎么能普及到每个众生身上呢?所以要续佛慧命,就要弘扬佛说的经典;要演说经典,就先要从「解门」著手研究。如果没有人研究「解门」又会怎样呢?后来的人就不知要到那里去听闻佛说的这个「无漏」智慧的道理了。这样佛法的法脉不就要中断了吗!所以前面说那个「无住行施」的人,所得的福报虽然多,但是还是远远比不上这个「发菩提心,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人演说金刚经」,这个人所得到的功德。这里就是要你「依解起行」,一方面自利,另一方面去利他「为人讲说金刚经」。但是你绝对不要「解」而「不行」,你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人演说金刚经,你决定能了解「无住行施」的道理。就要「以身作则」!一个劝众生要「无住行施」的人,这个「无住行施」的道理自然比别人懂得更深刻,所以这个「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金刚经」的这个人,他自然能「无住行施」,他「无住行施,依解起行」,双管齐下,这样的福德,自然超过前面「以七宝」「无住行施」者,所得的福德了。下面再说出他的所以然。
戊二、示说结问(分二)
己一、示说不取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这个讲金刚经的人,他怎样来为人演说呢?他安住在金刚经的「般若智慧」,所开示的这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上,去「为人演说」金刚经。他了解金刚经的妙理,绝对不会取著于相,不取「我相」、「法相」、「空相」,这三种相他都不取,一取就是执著。「不取于相」他就能「如如不动」,为人「演说」金刚经了。「如如」这二个字,就是「不动」之义,就是他心里不动念头,他天天讲金刚经,没有「生心动念」,他是「如如不动」的。再详细解释「如如」二个字,上面的「如」字,是「如理之智」,下面的「如」字,是「真如」的「理体」;合起来就是「如智如理」,就是「真如之智,真如之理」。他受持金刚经是「如是知、如是见」的依文解义。是「如是信、如是解」的「解悟」其理。「解悟」了就启发「如理」的「智慧」来契合「真如」的「理体」。以「如如智」,契合「如如理」,这叫「如如」。「真如」的「理体」他是「不动」的,所以「如如」叫做「不动」,起分别打妄想就有动了。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金刚经,虽然我们没有生起清净信心,虽然没有「解悟」其「义趣」,但是我们还是要照金刚经的道理来学,修到了高深微妙的地方,一旦豁然贯通,我们就开悟了。要怎么样学呢?你就天天「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金刚经」天天「不要生心动念,如如不动,不取于相」;不要著相,不要著「我相」「法相」「空相」;也不要生起「我执」、「法执」、「空执」。你要发心,尽此一生,「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乃至尽未来际,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金刚经。」你一定要发长远心,你一生心动念,一著了相,这个长远心,就不能相续。何以故?因为第一、你著了「人我相」,人多就讲得起劲,人少就提不起劲,不想讲了。第二、你著了「法相」,你总认为你讲得好,听了一句不顺耳的批评就生了烦恼,结果就不讲了。这样就长远不下去了。我们身为出家佛弟子,「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讲金刚经是我们的本份,以佛法来利益众生,使众生因得闻佛法,使他们种下「解脱」的「因」,种下「成佛」的「种子」,这样我们才能「上报佛恩,下济众生。」,这是每个修菩萨道行者本份上应尽、应做的事啊!在修方面,在学方面,一定要谦虚,不自满,才能受到真实的利益,我们看「等觉」菩萨他还在向佛学习,还在自己努力自修啊!何况我们只在凡夫位呢!你讲经,要讲得好,一定要多多的用功,深入经藏,深入教海,多看注解做为参考。不多看,不多研究,又怎会讲得好,让众生受益呢?研究经典,你多看一遍,道理就会更熟悉;你讲起经来,才会「圆融无碍」;你讲一次,看一次,讲十次看十次,每一次都会有新的体会,新的道理发现,你再把他会归到经文上,这个高深的义理就能更「圆融无碍」的表达出来了。我们谁也没有成佛,谁也没有把金刚经的道理解完。大家都各解了一部份而已。你看来看去,看了很多注解,就认为你很了解,讲说得很好,就生起了贡高我慢心,就不再深入研究下去了,这就是你著了「法相」。你要晓得,我们只是个凡夫法师,你已经认为你讲得很好了。假若有个三贤位的菩萨,他讲经一定胜过你多多了,那么碰到一个登地的菩萨来讲金刚经,那又胜过了三贤位的菩萨,假若是等觉菩萨来讲金刚经,又胜过了登地的菩萨,假若是佛亲口来讲金刚经,那才能说是真正的究竟圆满。所以唯佛与佛,才能「究竟」:「诸法实相」,我们凡夫只能依照经典所说的,你知道多少就讲多少,谁也不敢说,他所讲的是「究竟圆满」,唯佛与佛才能究竟「诸法实相」,等觉菩萨尚要向佛学习,不敢自夸,何况我们尚在凡夫位呢!你能这样子想,就不敢「贡高我慢」了,这样子,你就不会「取著法相」,而生执著,你才能如经文所说的,而做到「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你这样子去讲经,就不会被环境的好坏影响,环境好我也讲,环境坏,只要有人要听我也讲;这样就不会被环境所转,环境是「心外」的「境界」,「内心」里的「起心动念」,我都…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