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P56

  ..續本文上一頁不被其所轉,又何況是「外面境界」呢!你能夠這樣「無所住著」,演說金剛經,就能「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了。

  己二、不取之故

  【「何以故?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爲什麼「宏法利生」要「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呢?下面說出所以然的道理。「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鸠摩羅什翻譯這段金剛經,用六種的比喻,形容「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我們講經說法都在「有爲法」的境界之中,我們講經說法是「有爲法」,不是講給佛聽,佛是在「無爲」的境界,而我們是講給衆生聽,讓衆生也能修行佛的「無爲」境界。我們自己也是個凡夫,我們也在「有爲法」之中,應當也要知道「一切有爲法」都不是「真實」的。我們學佛法,佛說「一切法,都從因緣生,緣生相生,緣滅相滅,一切法皆無本體,無自性;一切法當體即空,轉眼就成過去,了無蹤迹可尋。」,「依文解義」懂了,是不是能受用到心裏去呢?在「觀想」中,是否能「當體即空」呢?是不是能以「夢、幻、泡、影」來觀「一切法」呢?我們夜裏作夢,不是什麼法都生出來嗎?是非人我都在夢中出現,順心的境界也有,不順心的境界也有;夢醒後,什麼都沒有,空無所得。你在作夢時,是否就能覺察到,這是在作夢,發現在夢境中的一切是空幻顛倒,不真實的呢?你是不是有這種功夫呢?我們現在是白天睜著眼在作夢,因爲「迷惑」在「有爲」的境界裏面;這裏面什麼法都有,人人我我,是是非非,順心的境界,不順心的境界通通有,這不是與我們作夢時看到的境界一樣嗎?如果你開了悟,「悟」到「一切法空」,就好比光明的鏡子,本無影像可得;又像夢醒時,夢境中的一切,什麼都得不到,無非是一場虛幻而已。你天天能夠這樣子做「觀想」,就容易「看破」「境界」,就不容易被「順境」「逆境」種種的「境界」所轉,這個「如夢如幻」的「幻」是印度的一種幻術,印度有一種變化幻術的咒語,隨著咒語,能變化出種種虛幻的幻相,映現在你眼中,映現在你心裏,其實他只是虛幻不實的幻術而已。你了解幻術是不實,那你就可以把他拿來應用,拿他來做「觀想」,「觀想」:「一切有爲法」「一切有爲」的境界,就如同這個幻師變化出的幻術一樣,是「虛妄不實」,是「如夢如幻」。這個「如泡如影」,是什麼意思呢?你在河邊上看,下雨的時候,雨水打在河水上,就好像起了一個一個的水泡;一下子起,一下子滅,起滅無常。「一切有爲法」就像水泡一樣是「起滅無常」的。「如影」是鏡子裏面所現的影子,也是不實的,他只是幻影而已。你明白了「夢、幻、泡、影」都是「虛妄不實」的道理,也就會明白「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的道理。「如露,亦如電」,一切法都是無常的。一早起來看,那草葉上,樹葉上,都有水珠,那就是露水,但太陽一出來,就沒有了,他的存在只是短暫,一刹那而已。這個「如電」就是天陰要下雨,打雷時閃的那個電光,電光一閃就沒有了。有沒有個電呢?有,但是只一刹那就消失了。這段經文,用「夢、幻、泡、影、露、電。」這六個比喻,來描述「一切有爲法,變異無常,生滅迅速,無有停留。」一切有爲法,本來就像這樣子,你說有,只是暫時有,轉眼就消失了。我們人也是一樣,昨天還好好的聚會在一起,今天得個訊息,說他已經死了;人的生命就像「四十二章經」所說的:「生命在呼吸間」這樣的短暫,他一口氣轉不過來,就完了。就像閃電那樣,一閃就消失了,又像朝露那麼的短暫,太陽一出來他就消失了,應該這樣子「觀想」,「應作如是觀」──「觀」是「觀想」。就是說你學「金剛經」,學「般若智慧」,應該用「夢、幻、泡、影、露、電」這六種的比喻,去做「觀想」,「一切有爲法」就如「夢、幻、泡、影、露、電」那樣,是「虛妄不實」「變異無常」「生滅迅速」,你能這樣「觀想」,對「一切有爲法」就更能「看破放下」,在現實生活上,你就不會處處與人計較,這樣你就不會「取著他」自生煩惱。所以聖人「用心如鏡」,過去的就讓他過去,把他舍得一幹二淨,所以聖人的心能「解脫」能「自在」,這是因爲聖人有「般若妙慧」的原故。世尊教我們「發菩提心的人,受持讀誦,爲人演說」金剛經,應作如是「觀想」。這樣我們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衆生也能得到真實的利益,最後我們也能安住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上,對「一切有爲法」不會再起執著了。正宗分竟。

  甲叁、流通分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把金剛經說圓滿了。長老須菩提,與同時在法會聽經的,還有四衆弟子,比丘、比丘尼的出家二衆,在家修行的男居士「優婆塞」,在家修行的女居士「優婆夷」。還有一切天人,阿修羅,這些叁善道的衆生,他們很有善根,跟佛有緣,都在那裏聽經,還有人非人等,天龍八部都在那裏聽,聽完了佛說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對于實教大乘的道理明白了,都皆大歡喜。明白自己成佛也有份,也了解了「般若法門」能令衆生成佛,一心信受,一心奉行,普願一切衆生同成佛道。

  金剛經至此已經講完,這部經所講的道理與我們修淨土法門應該如何融會貫通呢?

  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是屬于「有」門,西方有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個阿彌陀佛,都是有,不講空,所以淨土宗九祖蕅益大師別號「西有」沙門,謂西方之依正二報的確都是有;我們每天做晚課都是念佛回向西方的,與金剛經的道理如何貫通呢?

  從理論上講,金剛經所講的空是真空,真空不空即是妙有,阿彌陀經上所講的有是妙有,不是凡夫執著的有,「妙」者不可思議,西方極樂世界依報正報都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念佛法門的有是妙有,妙有不有即是真空,簡要言之,金剛經上講的真空,真空不空即是念佛法門的妙有,念佛法門妙有不有即是金剛經上所講的真空,兩者在理論上並無抵觸而且是融會貫通的。

  再從修行的事相上講,阿彌陀經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古人解釋何謂「不可以少善根」?就是要多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念一句名號就種了善根,多念就多種善根,「不可以少善根」就是要多善根,多善根就是要多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什麼是「福德」呢?福德就是要行六度,以福德之因,以修六度法門福德之緣,「不可以少善根不可以少福德」,就是要多善根之因多福德之緣,這樣叫「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正助雙修,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是正行,助行是修六度萬行的福德,而金剛經上叫我們要修六度萬行,要無住行施,布施有叁檀,叁檀開六度,六度開萬行,修六度萬行就是廣修福德,你能廣修福德再念佛回向西方不就生到西方去了嗎?所以你要是相信淨土法門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還要依照金剛經的開示廣修六度多培福德,但是福德怎麼修才多呢?不要住相,金剛經第四分上說,不住于相布施其福德等十方虛空不可思量,下面經文再一段一段的較量,較量到最後的布施,注重在法布施與無住行施,「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也不如無住去受持讀誦金剛經爲他人演說,結論就是開導我們要去弘揚金剛經還不要住相,因爲我們是末法時代沒有福報的衆生,行財布施畢竟是有限的,但行法布施則可以無窮無盡的布施,你們學了佛法盡去講盡去說,永遠布施不完,這叫無盡的法布施,你們學講金剛經,講完了一座就將講經的功德回向:「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由上可知在修行的事相上兩者也是融會貫通的。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說聽圓滿

  跋 語

   弟子淨觀

  編完上道下源長老講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錄,使我不禁大大地松了一口氣。現在想起編寫過程,所遭遇的困難與感受,自覺只能體會,不可言傳。

  今上人要我寫一篇「跋語」,真使我不知要從何談起。但是爲了使後來者,爲佛教的事業,也有勇氣去做「難做敢做」的精神去幹,我願將我爲上人編寫這部「金剛經」講錄的經驗、感受和受益,略略的告訴讀者,以共勉之。

  當我在佛前發願要爲上人編寫這部《金剛經講錄》的時候,我只是一個小沙彌而已,而且對經教一竅不通。其時恩師上廣下化老和尚多次告訴我說:「道老講的金剛經,是累積了五十多年講經的經驗,講的一部經,內容頗爲豐富,又淺白,對修行、學道有非常豐富的經驗與啓示,好好去聽道老講金剛經,好好去研究道老講的金剛經,即使不開悟,也能獲得不可言喻的受益。」我爲了體力不行,自從編完了道老講的《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後,就力不從心,沒有辦法替老人家編寫他講的金剛經講錄,心中時刻感到遺憾,耿耿于懷,感到內疚。聽了恩師對上人那麼的推崇備至,也令我深深地覺得,若是不把上人講的金剛經整編出來,的確是佛教界的一大損失。因此我就告訴我恩師說:「師父!既然您老人家身體不行,就由弟子代您完成這個願望吧!」恩師聽了,非常高興,隔日即帶我到高雄佛教堂去拜見上人,這也是我來臺灣出家,第一次去拜見長老。上人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承蒙上人不棄,答應給我編寫他老人家講的金剛經,這是我與上人結下法緣的經過,至爲珍惜,是爲一記。

  當我編寫這部金剛經講錄時,越編下去,內心越感到汗顔與恐慌。這時才發覺到佛法是那麼的高深,那麼的深奧與難懂;單憑「初生之犢不怕虎」的精神去硬幹是不行的,那時真有「騎虎難下」之窘。爲了面對讀者,逃避現實是不行的啊!怎辦?唯有「惡補」,到各寺廟去收集各家不同作者講述的《金剛經》做爲參考。夜深人靜,拼命開夜車,恩師…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