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P52

  ..續本文上一頁。行布施時,他自然而然就會依著他無始劫來的習氣,著起相來,一著相,這個功德就變成「有漏」的「福德」。佛果是「無漏」之「果」,你證到「無生法忍」這個「無漏法」,你才能成佛,如果你證得了「無生法忍」,那你成佛就有份了。彌勒菩薩偈頌上解釋:登地以上的菩薩,乃至到等覺,他雖然還沒有成佛,但是成佛是有份了。因爲他所證的這個「無生法忍」的「無漏」功德,是「不可思議」的,這個無漏功德就是成佛的根本。這樣較量起來,這個菩薩所得的功德,自然就勝過前面那個沒有證到「無生法忍」的菩薩。這是什麼原因呢?下面就是解釋這個道理。

  戊二、明其所以

  【「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何以故?」是什麼原因呢?這個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所得的功德,會勝過前面那個,以充滿無數七寶布施的菩薩呢?這個「諸菩薩」就是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不只是一個人叫做「諸菩薩」,初地以上都算,總而言之,凡是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他都不受福德。「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這個菩薩他所作的福德,爲什麼他不接受,他不受福德,那不是落到「斷滅空」了嗎?爲了這個問題就起了個疑。在第二十七分,還明明白白的講:「發菩提心的人,于法不說斷滅相。」現在說到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他不接受福德,那不是落到「斷滅空」那一方面去嗎?心中起了這個疑問。須菩提對這個問題,並不是他不了解他,是替我們請問的,教我們徹底的了解,爲什麼這位菩薩不受福德的原因和道理。「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這個金剛經難懂,難就難在這裏,有些句子翻得很淺明,在前面我就告訴諸位,講到那個不起「我等四相」修「一切善法」的道理,你懂了就很好修學了。這個地方翻譯得很顯明,但是他所含的義理,卻是非常的深奧。這個菩薩爲什麼不受福德呢?這並不是說,這個菩薩不作福德,他是作福德的,他廣修福德,但是他「不起貪著之心」,這才叫做「不受福德」。這段經文,並沒有說這個菩薩,他沒有去廣修福德,你要成佛,一定要「福慧」兩具足,福德還是要修圓滿的。這金剛經,講的都是高深的道理,所以你一學「偏差」了,就會落到「偏空」那一邊。金剛經講:「菩薩不受福德」,你就錯認爲:作福德沒有用,反正菩薩是不受福德的,既然「不受福德」又何必去「作福德」呢?你以爲這樣解釋金剛經,就表示你懂得了金剛經的道理,其實,你已經落到「偏空」了,自己還不知道;你要曉得,這個菩薩,他天天都在「作福德」,他只是不起「貪著之心」。因爲是這樣子,才叫做「不受福德」。他作福德,只是他不生這個「能受的心」,這樣他的真心才能安住;並不是說,他不作福德,是說作了福德,他不動貪著的心。這個菩薩他雖然不貪著福德,但是福德照樣是存在的,明白了這個高深的道理後,你就要好好的向這位「不貪著」福德的菩薩學習。這個菩薩,他是用什麼樣的心,去修福德呢?他是以「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來修一切善法。因此他修「一切福德」。

  能遠離「我等四相」所以不起「貪著之心」。你了解這道理之後,你對世間的人,你要應機說法,因爲一般的人你要他成佛,他根本不懂,成佛是怎麼一回事,就是懂得了有個佛後,他還是不敢相信他也可以成佛。但是他卻整天貪名貪利,貪圖享受,他不知道這個享受就是你福德的果報,你不去植福修德,你怎麼會有福報用呢?這個道理他不懂;他貪求不到,就去損人利己,將自己的貪圖享受,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面,愚癡的造惡業下去。他看見別人擁有福報,自己卻貧窮潦倒,就動起歪念頭,想要去侵占他人的福報;他只看「果」,不去看「因」,他不知道,別人的福報是因爲他過去有「修福」的「因」,才會有今天的「果」──福報。因此,你想要有福報,就要努力去培「福德」的「因」,你才能有「福」的「果」可享用。不然你不擇手段,用不正當的方法,所得來的錢財,在你良心上,還是不能安心享用的;而且又種下了,墮落叁惡道(地獄、餓鬼、畜生)的因,生生世世做牛做馬來還債,這多劃不來呀!又有些人,爲了一時的「愚癡顛倒」,去偷、去搶、去賭,不久被捉到了,關進了監牢裏受苦,由于一個「惡念」,就這樣毀了自己的一生,自己一點也沒有享到福,這又何苦呢!有些人,只「貪求享福」,不曉得「福」從那裏來?你不去培植真正的「因」,就想要擁有「享福」的「果」,這都是衆生的「愚癡顛倒」。你不播下種子,硬想收成果實,那來的果實給你收呢?人家的田地,怎麼會生出西瓜呢?這是他下了西瓜種子呀!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了培植的辛苦,才會有收獲呀!你愚癡顛倒,去搶、去偷人家的東西;去詐騙人家的錢財,不但害了人家,結果也把自己關到了監牢,這不是害人害己嗎?這就是「做惡因」所得到的「惡報」。爲什麼他會這麼愚癡顛倒呢?因爲他不懂得佛教之「叁世因果」報應的道理,才會這麼「愚癡顛倒」的「貪求」,最後造成了他事後不可彌補的悔恨。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因果報應是絲毫不爽」的道理。你能深信「因果」,對「善」「惡」就會有明確的正念,這樣才能正確去分辨「是非曲直」,才不會「善」「惡」分不清,而迷失了方向,誤入歧途。所以你想得到真正的「自在」與「解脫」,就必須時時保持「深信因果」的「正念」。

  爲什麼這個地方,金剛經上的,這個菩薩「不起貪著」之心呢?因爲這個菩薩知道,「因果報應」的道理。有些人,你跟他講這個「因果報應」的佛法,他不聽,說你迷信,那麼這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那裏會有一點迷信呢?你教化衆生,叫他們一定要先從「有相」這方面做起,要他們先建立一個「因果報應」的正念,腳踏實地的「斷惡修善」,慢慢再引到佛門裏來。他不進佛門,你要用方便善巧的方法,把他引到佛門裏來,先引導他燒香拜佛,告訴他,你這樣做,你能得到大福報,先由這個「著相」的修行,再慢慢的引導他,對佛教的經典發生興趣,讓他有機會聽聞佛法,他得到了佛法的「般若智慧」後,他就不會再處處著相了。這時你就可以更進一步教他要依這個「金剛般若智慧」做爲引導,天天「作福德」,天天「不動貪圖之心」,這樣子,就合到金剛經「般若妙慧」的高深道理,而種下了「無漏福德」,而爲「成佛」之「因」了。所以我們要學修菩薩道,現在既然已經聽到、聞到金剛經了,就不要像世間「愚癡顛倒」的凡夫那樣,只「貪求名利」而不講因果。因此,我們從現在起,就要「斷惡修善」,種「無漏解脫」之「因」。過去我們都是「著相」修「福德」,這是錯誤的,因爲這樣所得的福德很少。我們要學第四分,菩薩的「無住行施」;這種「無住行施」,才能證到「無漏佛果」。你要修行「無住行施」就不應該動這個「貪求福德」的「心」,天天修「無漏福德」,天天不去「著相」,財施、法施、無畏施,都如是行,甚至修「一切善法」都如是「不著相」。我天天講經說法,我不貪圖什麼功德,也不貪圖個什麼福報,這樣子就與「金剛般若妙慧」相應了。你懂了這個道理後,就會明白,這個菩薩,他是怎麼樣證得「無生法忍」了。他天天「作福德」,他天天沒有「生心動念」起貪著,這樣子他就與「無生法忍」相應了,這樣子他才證得「無生法忍」的。你生心動念起貪著,就得有生,有生就有滅,你的心,生滅不停,又怎能證得「無生法忍」呢?因果不相應嘛!與「無生法忍」不相應,就是「背覺合塵」;你與「覺性」相背,就與「塵勞」相合。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六塵」境界,你貪著「六塵」就是與「塵勞相合」;你一生心動念,就起了「法塵」。但是你天天作福德,天天不動念,不起這個貪著之心,這樣子叫做「背塵合覺」,不住于「六塵」,這樣子修,你就與「塵勞相背」,就與「覺性相合」了。這個「覺性」是「無生無滅」的,自然你就證得「無生法忍」了。這是講到證果,先證這個「無生法忍」之果,就在這個第二十八分上,大家要好好的去學。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丁一、詳示﹝分二﹞

  戊一、正報無住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前面二十八分是略明「無住」的道理,二十九分就詳細的開示「無住」這個道理。現在講戊一、正報無住,「正報」是「佛果」;這一科是說證得了佛果,他「不住佛果」之「相」的道理。「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若有人言」這個人就是指凡夫之人,也是佛的弟子,但是他還沒有空掉「人我」之相,就在那裏說:「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都是「有來、有去」之「相」。釋迦佛到了舍衛城來了,又從舍衛城離去;回到祗樹給孤獨園,吃完飯後,又盤腳打坐。佛是隨順著世間相,到了中夜分他也是臥下來睡覺﹝佛是臥右脅調息的﹞。但是釋迦佛的行、住、坐、臥,都保持著莊嚴的威儀。這個人,他是親眼看見我如來「有來、有去;有坐、有臥。」就以爲佛是有這個相的,要是他這麼認爲,「是人不解我所說義。」說這話的人,對我所說的義理,通通沒有解悟,他對我所講的大乘法,這個「無所住著于相」的「般若妙慧」,他完全沒有解悟。「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衆生看見如來「有來、有去」,實際上如來,在他的本位上,並沒有動,如來他「來而不來,去而不去」,這個道理就像「雲駛月運」,「舟行岸移」的道理一樣。天上一片薄薄的雲彩,把月亮遮住了,但是在薄薄的…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