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P9

  ..續本文上一頁替衆生請問。世尊每說法,無非是對中、下根說的,那些上根利智及須菩提已經聽懂了「金剛經」,不說也可以了。

  你們若要印證我講經的方法,第一消文,第二釋義,第叁顯理,不顯理不行,就以「金剛經」來說,要是不講顯理這一段經文,那就與正宗分接不上頭。講到此,這叁大分中的序分已經講完。

  善現啓請分第二

  甲二、正宗分(分四)

  乙一、略明降住生信分(分四)

  丙一、當機誠請(分二)

  丁一、承前贊善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這在叁十二分科目中,是善現啓請分第二,「善現」就是須菩提尊者的翻譯。大家可要好好的注意,這一段經文是佛在世時請法的禮節,表示叁業虔誠,叁業恭敬。「時」者就是指釋迦如來吃了飯,洗了足,敷座而坐的這個時候,也即是釋迦如來無言已說好了「金剛經」;須菩提尊者已經大徹大悟了,但是還有其他的人沒有開悟,沒有看到這個境界,因此須菩提尊者替他們請問。請法得有個禮節,以表示叁業虔誠恭敬。「時」就是佛敷座而坐的時候。「長老須菩提」,「長老」者,就是德臘俱高的尊稱,意即道德長,戒臘老,故曰「長老」。「長老」這兩個字,一個指道德,一個指戒臘,這「老」字不按世間年齡來算,是按受戒的戒臘來算,受戒之後,結一個夏算一個戒臘,他受戒很早,道德又高,所以尊稱他叫「長老」,就像「阿彌陀經」裏有十六尊者,稱十六長老,如長老舍利弗,摩诃目犍連尊者等,都可以稱爲「長老」。是故「長老」是德臘俱尊的通稱。那麼這位「長老」的名字叫什麼呢?叫「須菩提」。梵語「須菩提」翻譯中國話有叁種意思:(一)叫空生、(二)善吉、(叁)善現。「須菩提」家裏是個大財主,當他出生的時候,守庫藏的人來報告說、庫藏裏的七寶都空了,不見了,因此叫「空生」。他家人特地請一個看相先生來看這小孩子,爲什麼他一生出來,家裏的七寶就不見了呢?看相的人給他看了相,算了命,說這孩子最吉祥,你們不要害怕,他不是個不好的小孩,而是最吉祥的小孩,所以叫「善吉」,過了七天之後,守庫藏的人又來報告說:不見的七寶都重現出來了,因此又叫他爲「善現」。梵語「須菩提」有這叁種意思,這叫含多義不翻。他本來是學聲聞小乘的,但是他回小向大,在般若法會上,他是解空第一的尊者,即解悟空理他第一。在般若法會上釋迦佛叫他轉教菩薩,跟菩薩說般若法,這就像我們現在的主座法師講「金剛經」,要你來代座的意思一樣。佛請他代表佛說法,他雖然還是個聲聞乘,但他解空第一,他可以說般若的道理,這是按他現在隨機示化的事迹上講。若論他的本位是青龍陀如來,「大權示現果後行因」來輔佐釋迦佛行教化的。這個故事是從那兒來的呢?要記住,來源是在「大唐西域記」裏玄奘法師說的。他在「西域記」說的,也就是佛門中的一句話:「一佛出世,千佛護持」。這一尊佛出世來弘法,不要有第二尊,第叁尊佛,這樣才不會把衆生的信仰心分散,但千佛都來護持,都示現弟子身。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注意而要好好學習的。譬如有一位法師在弘法,我們大家都去幫忙他,但是卻不要跟他爭著弘法,倘若你這樣做,就是存心嫉妒、障礙,結果會把這個法會破壞。今舉個例子,有一位法師他要請別的法師說法,他在講座上擺了兩個法座,他先請法師上座之後,自己也坐上,他先介紹,本來他規定那位法師說法最多講一個半小時,但是給他介紹就講了一個多鍾頭,介紹完了他才叫法師開口說法,這樣一來,聽法的人都已經疲倦勞累了,這根本就是存心嫉妒、障礙,意思就是叫那位法師不要說法。還有一次,他請法師說法,他先給他說時間不多,你說十分鍾就好,那位法師說:給我十分鍾還沒有講,時間就不夠了,我不想講了。他又覺得難爲情,因此說:那你講十五分鍾吧!像這樣,請什麼法師,請什麼法,這就是嫉妒、障礙的心,所以結果把法會道場給破壞了。因他不懂「一佛出世、千佛護持」的道理。要知道嫉妒、障礙、爭人我、爭是非不是弘法,也不是「道」,那是最庸俗的凡夫心。我提出來講,因爲這是個末法時代,犯上這類錯誤毛病者,比比皆是,因此我要你們提高警惕,免被這批人所汙染。

  釋迦佛座下的諸弟子衆,成了佛再來的很多,如衆所知道的,觀世音菩薩,他是過去「正法明如來」,現在這個「須菩提」尊者,他是「青龍陀如來」再來的。「在大衆中,即從座起」,要聽般若經的,除了常隨衆一千二百五十個比丘外,還有其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還有國王大臣及一切的人民,由于衆多,故叫「大衆」。聽經的時候,大家都在打坐,各有一個本位,如果要出來請法,有請法的禮節,即須由本座而起,「即從座起」是在他的本座上站起來。「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站起來之後,要行禮。「偏」是偏到一邊,「袒」是把它顯露出來,這就是在聽經的時候搭袈裟叫通覆肩,通覆肩是將兩個肩蓋起來,因爲打坐的時間久,恐怕受了風寒,可是要出來頂禮,則須把右肩露出來,這叫「偏袒右肩」。我們中國出家人,因爲有便服、短衫、長衫、再加上一件大袍叫海青,然後才披袈裟,所以用不著通肩披衣,袈裟一搭到身上,就是「偏袒右肩」的相。「右膝著地」,這是印度人禮拜的儀節。中國人禮拜,必須兩膝都跪下,這叫長跪。可是長跪不能持久,除了地上菩薩才可做到,凡夫二乘人要是兩個膝跪下,是不能跪久的。因此請法一定要依著佛定的規矩,不跪下來不合禮節,但跪下來要持久,要請問佛法,于是就要「右膝著地」。

  這裏還有個問題,爲什麼要「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爲什麼不「偏袒左肩,左膝著地」呢?這是順著印度的風俗習慣和禮節。印度是以右爲上的社會,要是你以左爲上,人家就會說你不對,這就是順乎世間法的禮節。以右爲上是順乎世間法,但是是否順乎佛法呢?佛法也是向右轉才順乎法性,例如我們繞佛也是向右轉,向右繞,這才順法性,向左則順生死,是故請法要「偏袒右肩」,要「右膝著地」,這叫合乎世間法的禮節,也合乎法性,這就是身業虔誠。「合掌恭敬」,兩個手合起來,表示恭敬。「恭敬」二字,貫通于身業、意業、口業等恭敬,叫叁業虔誠,叁業恭敬。「合掌恭敬」則表示意業,而意業是無相的,意業也就是我們的心,我們很虔誠的心,要怎樣表出來呢?合起掌來表示一心,兩手分開則表示散亂。「合掌」來表示一心請法、聽法,即意業虔誠,意業恭敬。

  「而白佛言」,在下的弟子跟在上的佛說話叫做「白」。世尊在跟座下的弟子說話,叫做「告」,即上白下告,「而白佛言」就是指弟子雖然跟佛說話,也要虔誠、恭敬,表示口業虔誠,口業恭敬,這是請法的禮節。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此科文是承前贊善,即承著前文而加以贊美,善就是美善。「希有世尊!」,希有就是希奇少有,這是贊善之詞,他還沒有請法,而世尊還沒有說法,他爲什麼一開口就贊歎「希有」呢?這是承著前文(發起序),贊善而來的。在過去長老須菩提和衆弟子們皆以爲世尊說法是在講堂上才說法,今天須菩提他才看出來,世尊在日用尋常生活之中,凡是穿衣吃飯,出入往返都是在說法。這是他過去沒有看到這段消息,今天看出來了。世尊真是大慈大悲,一舉一動無不是護念弟子,無不是付囑弟子們。因此贊歎佛甚爲「希有」。世尊在日常生活之中都是在講經說法,這實在太希奇少有了。在他自己份上也開口說了一句「希有」,因過去聽佛說法聽到現在,「阿含十二方等八」聽了二十年,二十二年般若談,這「金剛經」在六百卷中的五百七十卷,這二十二年的般若將快說完,自從親近佛就聽佛法,沒有看到這段消息,沒有悟到日用尋常生活就是「實相般若」的本體,「觀照般若」的妙用,今天忽然開悟了,在自己本份上也覺得希奇少有。故在佛那邊贊歎「希有」,在自己這方面而言,以前未悟,今天悟到也贊歎「希有」,總之,是承著前文,承著發起序來贊歎。若沒有「希有」這兩字的贊歎,則發起序與正宗分也就連貫不起來。因此講顯理之詞,顯淺的道理及顯深的道理都要把他連貫起來。在經文上就是用「希有」二字連貫起來。下邊稱呼「世尊」,這「世尊」是世出世間之所尊稱的意思,就如現在我們稱贊師父道:「啊!真是太希有的師父」就是這樣的口氣。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如來」是佛的十種德號之一,它的意義,有二種解釋:一種解釋是「乘如實道來成正覺,這是應化身佛」。另一種是「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是法身如來」。此處講的是應化身如來。但是有一部「金剛經」的注解,叫「金剛經講義」在臺灣翻版,不曉得流通多少,大家認爲只有這一部講義講得最好,那講義上對「如來」的解釋都解釋爲法身如來,我並不大贊成這種說法,何以故?因須菩提在此處贊歎佛出入往返,托缽化飯和吃飯這一段光景,那是化身如來,不是法身如來。我們參考注解,要有明智的選擇,對的我們采取,不對的則放棄。須菩提贊歎釋迦佛「希有世尊!」,是怎樣的「希有」呢?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如來的心常常在加護弟子,(加護現在叫加被)。如來的心常常在懷念我們,沒有一時忘記我們,這是講如來的心業意業對于弟子常常加護,常常懷念。如來的口常常委付叮囑,佛把他所得的法傳授給我們叫「付」,委付是詳詳細細的傳授給我們叫「委付」。「囑」是如來告訴我們,開示我們要依著所聽到的道理,如法去修行。說了再說叫叮囑,這是說如來的口業,對我們這些弟子,常常委付,叮囑。

  「善」是善巧方便,釋迦如來成佛之後如證而說「華嚴經」,那些上上根的…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