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P9

  ..续本文上一页替众生请问。世尊每说法,无非是对中、下根说的,那些上根利智及须菩提已经听懂了「金刚经」,不说也可以了。

  你们若要印证我讲经的方法,第一消文,第二释义,第三显理,不显理不行,就以「金刚经」来说,要是不讲显理这一段经文,那就与正宗分接不上头。讲到此,这三大分中的序分已经讲完。

  善现启请分第二

  甲二、正宗分(分四)

  乙一、略明降住生信分(分四)

  丙一、当机诚请(分二)

  丁一、承前赞善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这在三十二分科目中,是善现启请分第二,「善现」就是须菩提尊者的翻译。大家可要好好的注意,这一段经文是佛在世时请法的礼节,表示三业虔诚,三业恭敬。「时」者就是指释迦如来吃了饭,洗了足,敷座而坐的这个时候,也即是释迦如来无言已说好了「金刚经」;须菩提尊者已经大彻大悟了,但是还有其他的人没有开悟,没有看到这个境界,因此须菩提尊者替他们请问。请法得有个礼节,以表示三业虔诚恭敬。「时」就是佛敷座而坐的时候。「长老须菩提」,「长老」者,就是德腊俱高的尊称,意即道德长,戒腊老,故曰「长老」。「长老」这两个字,一个指道德,一个指戒腊,这「老」字不按世间年龄来算,是按受戒的戒腊来算,受戒之后,结一个夏算一个戒腊,他受戒很早,道德又高,所以尊称他叫「长老」,就像「阿弥陀经」里有十六尊者,称十六长老,如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尊者等,都可以称为「长老」。是故「长老」是德腊俱尊的通称。那么这位「长老」的名字叫什么呢?叫「须菩提」。梵语「须菩提」翻译中国话有三种意思:(一)叫空生、(二)善吉、(三)善现。「须菩提」家里是个大财主,当他出生的时候,守库藏的人来报告说、库藏里的七宝都空了,不见了,因此叫「空生」。他家人特地请一个看相先生来看这小孩子,为什么他一生出来,家里的七宝就不见了呢?看相的人给他看了相,算了命,说这孩子最吉祥,你们不要害怕,他不是个不好的小孩,而是最吉祥的小孩,所以叫「善吉」,过了七天之后,守库藏的人又来报告说:不见的七宝都重现出来了,因此又叫他为「善现」。梵语「须菩提」有这三种意思,这叫含多义不翻。他本来是学声闻小乘的,但是他回小向大,在般若法会上,他是解空第一的尊者,即解悟空理他第一。在般若法会上释迦佛叫他转教菩萨,跟菩萨说般若法,这就像我们现在的主座法师讲「金刚经」,要你来代座的意思一样。佛请他代表佛说法,他虽然还是个声闻乘,但他解空第一,他可以说般若的道理,这是按他现在随机示化的事迹上讲。若论他的本位是青龙陀如来,「大权示现果后行因」来辅佐释迦佛行教化的。这个故事是从那儿来的呢?要记住,来源是在「大唐西域记」里玄奘法师说的。他在「西域记」说的,也就是佛门中的一句话:「一佛出世,千佛护持」。这一尊佛出世来弘法,不要有第二尊,第三尊佛,这样才不会把众生的信仰心分散,但千佛都来护持,都示现弟子身。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注意而要好好学习的。譬如有一位法师在弘法,我们大家都去帮忙他,但是却不要跟他争著弘法,倘若你这样做,就是存心嫉妒、障碍,结果会把这个法会破坏。今举个例子,有一位法师他要请别的法师说法,他在讲座上摆了两个法座,他先请法师上座之后,自己也坐上,他先介绍,本来他规定那位法师说法最多讲一个半小时,但是给他介绍就讲了一个多钟头,介绍完了他才叫法师开口说法,这样一来,听法的人都已经疲倦劳累了,这根本就是存心嫉妒、障碍,意思就是叫那位法师不要说法。还有一次,他请法师说法,他先给他说时间不多,你说十分钟就好,那位法师说:给我十分钟还没有讲,时间就不够了,我不想讲了。他又觉得难为情,因此说:那你讲十五分钟吧!像这样,请什么法师,请什么法,这就是嫉妒、障碍的心,所以结果把法会道场给破坏了。因他不懂「一佛出世、千佛护持」的道理。要知道嫉妒、障碍、争人我、争是非不是弘法,也不是「道」,那是最庸俗的凡夫心。我提出来讲,因为这是个末法时代,犯上这类错误毛病者,比比皆是,因此我要你们提高警惕,免被这批人所污染。

  释迦佛座下的诸弟子众,成了佛再来的很多,如众所知道的,观世音菩萨,他是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在这个「须菩提」尊者,他是「青龙陀如来」再来的。「在大众中,即从座起」,要听般若经的,除了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个比丘外,还有其他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还有国王大臣及一切的人民,由于众多,故叫「大众」。听经的时候,大家都在打坐,各有一个本位,如果要出来请法,有请法的礼节,即须由本座而起,「即从座起」是在他的本座上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站起来之后,要行礼。「偏」是偏到一边,「袒」是把它显露出来,这就是在听经的时候搭袈裟叫通覆肩,通覆肩是将两个肩盖起来,因为打坐的时间久,恐怕受了风寒,可是要出来顶礼,则须把右肩露出来,这叫「偏袒右肩」。我们中国出家人,因为有便服、短衫、长衫、再加上一件大袍叫海青,然后才披袈裟,所以用不著通肩披衣,袈裟一搭到身上,就是「偏袒右肩」的相。「右膝著地」,这是印度人礼拜的仪节。中国人礼拜,必须两膝都跪下,这叫长跪。可是长跪不能持久,除了地上菩萨才可做到,凡夫二乘人要是两个膝跪下,是不能跪久的。因此请法一定要依著佛定的规矩,不跪下来不合礼节,但跪下来要持久,要请问佛法,于是就要「右膝著地」。

  这里还有个问题,为什么要「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为什么不「偏袒左肩,左膝著地」呢?这是顺著印度的风俗习惯和礼节。印度是以右为上的社会,要是你以左为上,人家就会说你不对,这就是顺乎世间法的礼节。以右为上是顺乎世间法,但是是否顺乎佛法呢?佛法也是向右转才顺乎法性,例如我们绕佛也是向右转,向右绕,这才顺法性,向左则顺生死,是故请法要「偏袒右肩」,要「右膝著地」,这叫合乎世间法的礼节,也合乎法性,这就是身业虔诚。「合掌恭敬」,两个手合起来,表示恭敬。「恭敬」二字,贯通于身业、意业、口业等恭敬,叫三业虔诚,三业恭敬。「合掌恭敬」则表示意业,而意业是无相的,意业也就是我们的心,我们很虔诚的心,要怎样表出来呢?合起掌来表示一心,两手分开则表示散乱。「合掌」来表示一心请法、听法,即意业虔诚,意业恭敬。

  「而白佛言」,在下的弟子跟在上的佛说话叫做「白」。世尊在跟座下的弟子说话,叫做「告」,即上白下告,「而白佛言」就是指弟子虽然跟佛说话,也要虔诚、恭敬,表示口业虔诚,口业恭敬,这是请法的礼节。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此科文是承前赞善,即承著前文而加以赞美,善就是美善。「希有世尊!」,希有就是希奇少有,这是赞善之词,他还没有请法,而世尊还没有说法,他为什么一开口就赞叹「希有」呢?这是承著前文(发起序),赞善而来的。在过去长老须菩提和众弟子们皆以为世尊说法是在讲堂上才说法,今天须菩提他才看出来,世尊在日用寻常生活之中,凡是穿衣吃饭,出入往返都是在说法。这是他过去没有看到这段消息,今天看出来了。世尊真是大慈大悲,一举一动无不是护念弟子,无不是付嘱弟子们。因此赞叹佛甚为「希有」。世尊在日常生活之中都是在讲经说法,这实在太希奇少有了。在他自己份上也开口说了一句「希有」,因过去听佛说法听到现在,「阿含十二方等八」听了二十年,二十二年般若谈,这「金刚经」在六百卷中的五百七十卷,这二十二年的般若将快说完,自从亲近佛就听佛法,没有看到这段消息,没有悟到日用寻常生活就是「实相般若」的本体,「观照般若」的妙用,今天忽然开悟了,在自己本份上也觉得希奇少有。故在佛那边赞叹「希有」,在自己这方面而言,以前未悟,今天悟到也赞叹「希有」,总之,是承著前文,承著发起序来赞叹。若没有「希有」这两字的赞叹,则发起序与正宗分也就连贯不起来。因此讲显理之词,显浅的道理及显深的道理都要把他连贯起来。在经文上就是用「希有」二字连贯起来。下边称呼「世尊」,这「世尊」是世出世间之所尊称的意思,就如现在我们称赞师父道:「啊!真是太希有的师父」就是这样的口气。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如来」是佛的十种德号之一,它的意义,有二种解释:一种解释是「乘如实道来成正觉,这是应化身佛」。另一种是「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是法身如来」。此处讲的是应化身如来。但是有一部「金刚经」的注解,叫「金刚经讲义」在台湾翻版,不晓得流通多少,大家认为只有这一部讲义讲得最好,那讲义上对「如来」的解释都解释为法身如来,我并不大赞成这种说法,何以故?因须菩提在此处赞叹佛出入往返,托钵化饭和吃饭这一段光景,那是化身如来,不是法身如来。我们参考注解,要有明智的选择,对的我们采取,不对的则放弃。须菩提赞叹释迦佛「希有世尊!」,是怎样的「希有」呢?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如来的心常常在加护弟子,(加护现在叫加被)。如来的心常常在怀念我们,没有一时忘记我们,这是讲如来的心业意业对于弟子常常加护,常常怀念。如来的口常常委付叮嘱,佛把他所得的法传授给我们叫「付」,委付是详详细细的传授给我们叫「委付」。「嘱」是如来告诉我们,开示我们要依著所听到的道理,如法去修行。说了再说叫叮嘱,这是说如来的口业,对我们这些弟子,常常委付,叮嘱。

  「善」是善巧方便,释迦如来成佛之后如证而说「华严经」,那些上上根的…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