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大菩萨都得了利益,还有这些凡夫二乘根机的,得不到利益。所以释迦佛就从最浅显的地方说起,说人天乘,说声闻、缘觉乘。就是说「阿含经」,一说说了十二年。佛的本意,他出世是为令众生成佛,不是说了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就达到目的,于是再说「方等经」八年。「方等经」就是大乘经典,是赞叹大乘诃斥小乘的,是告诉小乘人过去所学的那只是一种权巧方便说的法,因为你的根机不够,所以先学小乘法就如小学毕业了,你得再学大乘佛法。说了八年后,再说般若经又说了二十二年,这般若经纯粹是谈大乘的智慧道理。这些二乘根机的,他证了阿罗汉、辟支佛后,他已了脱生死,因此,认为「所作已办,具诸佛法」,既然生死已了,三界已出,也脱出轮回之苦,还有什么事没有办呢?还说什么般若呢?怎样劝导他,他也不受劝,于是佛就在般若会上加以善巧方便叫那些小乘人代佛讲课去讲般若经。佛说我今天不要讲,你们替我讲一座吧。他们本来是小乘人,硬要学佛来讲大乘佛法,这叫「嘱小化大」,小乘人来化大乘菩萨,这就是方便接引这些二乘人,让他们知道,你们所教的都是大菩萨而你们自己讲的都是大乘般若的道理,那你们怎么不发大心呢?这就叫做「善」──善巧方便接引这些二乘人叫他们「回小向大」。在般若法会上讲这个「善」是可以这么解释,但是还不是「金刚经」上的「善」,这又有什么分别呢?因般若会上的「善」,是「将大付小,嘱小化大」的「善」,这不算是希有之「善」。而「金刚经」上的善巧方便,才是「希有」之「善」。怎样希有呢?就是我们过去认为世尊在讲堂上说法加护我们,付嘱我们。却不晓得佛就在穿衣吃饭,出入往返,走路的时候也是在护念我们,也是在付嘱我们,这真是「善」之又「善」,这真是「希有」之「善」,所以这样子,就是承前赞善。
下面还要请法,如来于日用寻常生活之中在护念众生,付嘱众生,这些众生还是昏昏倒倒,没有看出消息来。所以为这一些不了解世尊妙用的弟子,而假设一个问答来请问。下面问的都是为这些中下之根机的众生而问的,如来解释所谓「无言之般若」,依著言语解释也是为这些中下之根而说的。
丁二、因机设问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言无上正等正觉,此为五种不翻之「顺古不翻」。分段来解释,「阿耨多罗」翻成中国话叫「无上」,「三藐」翻正等,「三菩提」翻正觉。「三」是梵语的语音,不是中国数目字的一二三的三,「菩提」叫觉,「三菩提」叫正觉,这是释迦如来果位上的名词。世尊成了佛,证得两个果位,一曰智果,就是菩提果,一曰理果,就是涅槃果,合起来理智不二,理智一如,就是一个佛果。解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从下往上解释。梵语「三菩提」,华言正觉。正觉者,超过六凡法界之不觉及外道之邪觉。梵语「三藐」,华言正等。正等即平等,二乘圣人虽称正觉,但只能自利而不能利他,故不能称为正等。佛名为正等正觉,即超过二乘法界。梵语「阿耨多罗」,华言无上。菩萨自利利他,虽称正等正觉,但以无明未尽,觉道未圆,故不能称为无上。唯佛一人,三觉圆满,万德具备,堪称「无上正等正觉」,超九界以独尊,这就是佛的智果。但要注意上面有个「发」字,下面有个「心」字,这不是讲世尊的果德,世尊成了佛有两个果,一是菩提果,一是涅槃果。这里是讲善男子、善女人发了菩提心,如果把上面的「发」和下面的「心」字忽略过去,则这经文就讲不通了。要想成佛,先要学佛发心,发什么心呢?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为了使这道理能了解清楚,现我举例说明,譬如说在社会上作一个人,想升官发财,这就是发升官的心,发财的心,那就在作凡夫,也就是贪名贪利,升官是名,发财是利。若学了佛,要求更进步,光是升官发财还不够,还要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修行十善,这是发什么心呢?这是人天乘的心。来生来世转一个人,来生来世可以升天,这个不出轮回只能超出三恶道。那么要超出六道轮回,要超出三界以外,要了生死,即要发心,发什么心呢?发二乘心。自己要成佛也要度一切众生成佛,这个发心,发的是什么心呢?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么一对比,你就懂了,了解了什么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分上中下根,上根当时就发,中根过了一个时期再发,下根勉勉强强还是要发,为什么?因为天天在讲这个道理。现在我们生在这个末法时代,实在可怜,社会上听不到法音,出了家到了寺院里,就是换了出家衣服,唯一的修行,就是吃素,中国佛教视吃素为第一,这是守戒律,没有吃众生肉,少造恶业是好的,但是吃了素干什么呢?光吃素能成佛吗?谁也没有听过这个道理!不懂又怎能发心呢?故发不起心来,出了家住在寺院里,不在社会上争名夺利,在寺院里还是争名夺利,还是嫉妒障碍,若这样子出家叫做冤枉出家。这能怪现在这个出家人吗?不怪,我们只是感到可悲,因为没有善知识讲经。在我们讲堂里还有几个带发的同学,你们听了可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们没有听到不会发心,你们听到了就要发心,你们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们才叫「善男子,善女人」。刚才说到修五戒、十善,人天乘那也叫「善男子,善女人」,因为这也超过世上一班只求名利的人。但是,在「金刚经」上的「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是多么的高尚,你必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才是「金刚经」上的「善男子,善女人」。
须菩提他根机够,他看见释迦如来,出入往返,穿衣吃饭就开悟了;其他的善男子、善女人未开悟,因根机不够,他比那些声闻、缘觉的根机高明得多。我们可要注意这段经文,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已经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句应是不成问题的。可是「心印疏」却把此当做一个问题,而又分三个问题,在下半卷,完全讲「发菩提心」,这是对经文上颠倒错误所致。我刚才讲过参考注解,应该采取的则采取,不应该采取的则放弃。譬如我说讲经的题目,讲「金刚经」有坚、利、明,讲「般若」有「三般若」,这是依著「心印疏」说的。「新眼疏」则只讲到二个,没有讲到三个,没有讲到「其相光明」,「三般若」配不上三,只配了两个,因此我看那个好,就采取他的材料,就以「发菩提心」来说,我不采取「心印疏」的那个大问题,何以故?因这「善男子,善女人」他怎样被称为「善」,因他已经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这底下已有了问题:「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云何」就是如何,也就是怎样,怎样安住他的真心,怎样降伏他的妄心。这个真心就是刚刚发,就是那个「菩提心」。「菩提心」发起来是怎样的呢?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你只上求佛道而不下化众生,那你只是发二乘的菩提心,而不是大乘的菩提心。你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个心最难得发起来,此「善男子,善女人」居然能发起这个心,但是他还是个凡夫,外面五欲六尘的境界常要转动他,一转动「菩提心」就失了,没有「安住」是很苦恼的,因为好不容易发起此心,又给打岔失掉了。这须菩提就替这些发心的人来请问,他这个「菩提心」不能安住,有什么好方法能令他安住呢?「菩提心」为什么不能安住?因为有「妄心」,「妄心」就是贪图五欲,攀缘六尘的心。既然你已发了「菩提心」,何以还要贪图五欲,攀缘六尘呢?原因是我们还是凡夫,这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是故「妄心」一现前,真心就走了,这就是「新眼疏」所说的「汉贼不两立」。「妄心」一起,真心就不能安住了,要使真心安住,第一要紧还是先降伏这「妄想心」,那有什么法子呢?请世尊说说降伏这妄想心是要怎样降伏?
丙二、如来许说(分二)
丁一、赞善印是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须菩提长老诚恳请法,如来就允许跟他说法。佛先赞叹他说:「你问的好」再印证他说的对。「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一连赞叹他两个「善哉」,这是加重口气说法的腔调,就如我们平常说话「你太好了,太好了」就是这个意思。这「金刚经」没有什么高深玄奥的道理,可是这「金刚经」不言高深自然高深,不言玄奥自然玄奥。佛赞须菩提「这太好了,太好了」,是怎样的好呢?第一你能在佛穿衣,吃饭,日用寻常生活之中,领悟到般若之理,这太好了,「善哉」!第二你会挂念那些没有悟到这个道理的大众,而替大众请问妙法,这是好上加好,故言:「善哉!善哉!」因此佛连赞叹两个「善哉!善哉!」,再叫一声「须菩提」。佛叫当机者,意思也就是叫我们。这经文的组织都是问答体,一问一答与普通说白话一样,若说难懂,这是少听少研究之故。每次叫须菩提注意听,实实在在就是叫我们注意听,叫一声须菩提就要印证他说的对,「如汝所说」,如你上面所说的两句话,说的很对。是那两句话呢?就是「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你上面这样赞叹我,我现在就给你印证,你赞叹的对。这并不是世尊爱听人家赞叹他的好话,若这样解释,便是凡夫的境界了。因为世尊自从成佛以来,无时无刻不在护念众生,付嘱众生,一举一动都是在护念,都是在付嘱,可惜弟子们没有看出消息来;今天被须菩提看出消息来,他赞叹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所以才说:你赞叹我如来这两句话太对了,我如来就是这个样子,护念弟子,付嘱弟子的,不但在讲堂说法护念你们,出入行走,乃至一举一动,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是在给你们做榜样,做模范。你们要学佛在那里学呢?不是光学佛的说法,而是要学佛的行持。须菩提你赞叹的对,如来就印证你赞…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