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菩薩都得了利益,還有這些凡夫二乘根機的,得不到利益。所以釋迦佛就從最淺顯的地方說起,說人天乘,說聲聞、緣覺乘。就是說「阿含經」,一說說了十二年。佛的本意,他出世是爲令衆生成佛,不是說了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就達到目的,于是再說「方等經」八年。「方等經」就是大乘經典,是贊歎大乘诃斥小乘的,是告訴小乘人過去所學的那只是一種權巧方便說的法,因爲你的根機不夠,所以先學小乘法就如小學畢業了,你得再學大乘佛法。說了八年後,再說般若經又說了二十二年,這般若經純粹是談大乘的智慧道理。這些二乘根機的,他證了阿羅漢、辟支佛後,他已了脫生死,因此,認爲「所作已辦,具諸佛法」,既然生死已了,叁界已出,也脫出輪回之苦,還有什麼事沒有辦呢?還說什麼般若呢?怎樣勸導他,他也不受勸,于是佛就在般若會上加以善巧方便叫那些小乘人代佛講課去講般若經。佛說我今天不要講,你們替我講一座吧。他們本來是小乘人,硬要學佛來講大乘佛法,這叫「囑小化大」,小乘人來化大乘菩薩,這就是方便接引這些二乘人,讓他們知道,你們所教的都是大菩薩而你們自己講的都是大乘般若的道理,那你們怎麼不發大心呢?這就叫做「善」──善巧方便接引這些二乘人叫他們「回小向大」。在般若法會上講這個「善」是可以這麼解釋,但是還不是「金剛經」上的「善」,這又有什麼分別呢?因般若會上的「善」,是「將大付小,囑小化大」的「善」,這不算是希有之「善」。而「金剛經」上的善巧方便,才是「希有」之「善」。怎樣希有呢?就是我們過去認爲世尊在講堂上說法加護我們,付囑我們。卻不曉得佛就在穿衣吃飯,出入往返,走路的時候也是在護念我們,也是在付囑我們,這真是「善」之又「善」,這真是「希有」之「善」,所以這樣子,就是承前贊善。
下面還要請法,如來于日用尋常生活之中在護念衆生,付囑衆生,這些衆生還是昏昏倒倒,沒有看出消息來。所以爲這一些不了解世尊妙用的弟子,而假設一個問答來請問。下面問的都是爲這些中下之根機的衆生而問的,如來解釋所謂「無言之般若」,依著言語解釋也是爲這些中下之根而說的。
丁二、因機設問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梵語「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華言無上正等正覺,此爲五種不翻之「順古不翻」。分段來解釋,「阿耨多羅」翻成中國話叫「無上」,「叁藐」翻正等,「叁菩提」翻正覺。「叁」是梵語的語音,不是中國數目字的一二叁的叁,「菩提」叫覺,「叁菩提」叫正覺,這是釋迦如來果位上的名詞。世尊成了佛,證得兩個果位,一曰智果,就是菩提果,一曰理果,就是涅槃果,合起來理智不二,理智一如,就是一個佛果。解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應從下往上解釋。梵語「叁菩提」,華言正覺。正覺者,超過六凡法界之不覺及外道之邪覺。梵語「叁藐」,華言正等。正等即平等,二乘聖人雖稱正覺,但只能自利而不能利他,故不能稱爲正等。佛名爲正等正覺,即超過二乘法界。梵語「阿耨多羅」,華言無上。菩薩自利利他,雖稱正等正覺,但以無明未盡,覺道未圓,故不能稱爲無上。唯佛一人,叁覺圓滿,萬德具備,堪稱「無上正等正覺」,超九界以獨尊,這就是佛的智果。但要注意上面有個「發」字,下面有個「心」字,這不是講世尊的果德,世尊成了佛有兩個果,一是菩提果,一是涅槃果。這裏是講善男子、善女人發了菩提心,如果把上面的「發」和下面的「心」字忽略過去,則這經文就講不通了。要想成佛,先要學佛發心,發什麼心呢?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爲了使這道理能了解清楚,現我舉例說明,譬如說在社會上作一個人,想升官發財,這就是發升官的心,發財的心,那就在作凡夫,也就是貪名貪利,升官是名,發財是利。若學了佛,要求更進步,光是升官發財還不夠,還要皈依叁寶,受持五戒,修行十善,這是發什麼心呢?這是人天乘的心。來生來世轉一個人,來生來世可以升天,這個不出輪回只能超出叁惡道。那麼要超出六道輪回,要超出叁界以外,要了生死,即要發心,發什麼心呢?發二乘心。自己要成佛也要度一切衆生成佛,這個發心,發的是什麼心呢?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這麼一對比,你就懂了,了解了什麼叫做「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此分上中下根,上根當時就發,中根過了一個時期再發,下根勉勉強強還是要發,爲什麼?因爲天天在講這個道理。現在我們生在這個末法時代,實在可憐,社會上聽不到法音,出了家到了寺院裏,就是換了出家衣服,唯一的修行,就是吃素,中國佛教視吃素爲第一,這是守戒律,沒有吃衆生肉,少造惡業是好的,但是吃了素幹什麼呢?光吃素能成佛嗎?誰也沒有聽過這個道理!不懂又怎能發心呢?故發不起心來,出了家住在寺院裏,不在社會上爭名奪利,在寺院裏還是爭名奪利,還是嫉妒障礙,若這樣子出家叫做冤枉出家。這能怪現在這個出家人嗎?不怪,我們只是感到可悲,因爲沒有善知識講經。在我們講堂裏還有幾個帶發的同學,你們聽了可要「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你們沒有聽到不會發心,你們聽到了就要發心,你們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你們才叫「善男子,善女人」。剛才說到修五戒、十善,人天乘那也叫「善男子,善女人」,因爲這也超過世上一班只求名利的人。但是,在「金剛經」上的「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是多麼的高尚,你必須「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才是「金剛經」上的「善男子,善女人」。
須菩提他根機夠,他看見釋迦如來,出入往返,穿衣吃飯就開悟了;其他的善男子、善女人未開悟,因根機不夠,他比那些聲聞、緣覺的根機高明得多。我們可要注意這段經文,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已經發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此句應是不成問題的。可是「心印疏」卻把此當做一個問題,而又分叁個問題,在下半卷,完全講「發菩提心」,這是對經文上顛倒錯誤所致。我剛才講過參考注解,應該采取的則采取,不應該采取的則放棄。譬如我說講經的題目,講「金剛經」有堅、利、明,講「般若」有「叁般若」,這是依著「心印疏」說的。「新眼疏」則只講到二個,沒有講到叁個,沒有講到「其相光明」,「叁般若」配不上叁,只配了兩個,因此我看那個好,就采取他的材料,就以「發菩提心」來說,我不采取「心印疏」的那個大問題,何以故?因這「善男子,善女人」他怎樣被稱爲「善」,因他已經發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故,這底下已有了問題:「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雲何」就是如何,也就是怎樣,怎樣安住他的真心,怎樣降伏他的妄心。這個真心就是剛剛發,就是那個「菩提心」。「菩提心」發起來是怎樣的呢?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你只上求佛道而不下化衆生,那你只是發二乘的菩提心,而不是大乘的菩提心。你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個心最難得發起來,此「善男子,善女人」居然能發起這個心,但是他還是個凡夫,外面五欲六塵的境界常要轉動他,一轉動「菩提心」就失了,沒有「安住」是很苦惱的,因爲好不容易發起此心,又給打岔失掉了。這須菩提就替這些發心的人來請問,他這個「菩提心」不能安住,有什麼好方法能令他安住呢?「菩提心」爲什麼不能安住?因爲有「妄心」,「妄心」就是貪圖五欲,攀緣六塵的心。既然你已發了「菩提心」,何以還要貪圖五欲,攀緣六塵呢?原因是我們還是凡夫,這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是故「妄心」一現前,真心就走了,這就是「新眼疏」所說的「漢賊不兩立」。「妄心」一起,真心就不能安住了,要使真心安住,第一要緊還是先降伏這「妄想心」,那有什麼法子呢?請世尊說說降伏這妄想心是要怎樣降伏?
丙二、如來許說(分二)
丁一、贊善印是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須菩提長老誠懇請法,如來就允許跟他說法。佛先贊歎他說:「你問的好」再印證他說的對。「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一連贊歎他兩個「善哉」,這是加重口氣說法的腔調,就如我們平常說話「你太好了,太好了」就是這個意思。這「金剛經」沒有什麼高深玄奧的道理,可是這「金剛經」不言高深自然高深,不言玄奧自然玄奧。佛贊須菩提「這太好了,太好了」,是怎樣的好呢?第一你能在佛穿衣,吃飯,日用尋常生活之中,領悟到般若之理,這太好了,「善哉」!第二你會挂念那些沒有悟到這個道理的大衆,而替大衆請問妙法,這是好上加好,故言:「善哉!善哉!」因此佛連贊歎兩個「善哉!善哉!」,再叫一聲「須菩提」。佛叫當機者,意思也就是叫我們。這經文的組織都是問答體,一問一答與普通說白話一樣,若說難懂,這是少聽少研究之故。每次叫須菩提注意聽,實實在在就是叫我們注意聽,叫一聲須菩提就要印證他說的對,「如汝所說」,如你上面所說的兩句話,說的很對。是那兩句話呢?就是「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你上面這樣贊歎我,我現在就給你印證,你贊歎的對。這並不是世尊愛聽人家贊歎他的好話,若這樣解釋,便是凡夫的境界了。因爲世尊自從成佛以來,無時無刻不在護念衆生,付囑衆生,一舉一動都是在護念,都是在付囑,可惜弟子們沒有看出消息來;今天被須菩提看出消息來,他贊歎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所以才說:你贊歎我如來這兩句話太對了,我如來就是這個樣子,護念弟子,付囑弟子的,不但在講堂說法護念你們,出入行走,乃至一舉一動,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是在給你們做榜樣,做模範。你們要學佛在那裏學呢?不是光學佛的說法,而是要學佛的行持。須菩提你贊歎的對,如來就印證你贊…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