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P11

  ..续本文上一页叹的对。

  丁二、诚听许说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你要谛听,我当为汝说,此云「为汝说」即为大众说。「谛听」有两种意思:

  (一)真实之意──你要发真实心来听,我们要求学佛法,要听佛法,若不发真实心,那怎么能听得懂呢?因为听佛法贵在以真实心听,勿以生灭心而听,因生灭心是妄想之心。若以生灭妄想心来听这真实的佛法,是听不懂。「楞严经」上有两句话:「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缘心」就是攀缘六尘的心,攀缘心也就是生灭心。我们的心,起心动念,不出六尘的境界,若拿这个攀缘六尘的心来听法,佛说的真实妙法,也都变成六尘之法,攀缘之法。这话「圆觉经」上也有:「汝以旋心听法,此法亦旋」,意即若以旋转的心来听法,这个法也跟著旋转。佛说的法都是真实妙用之法,怎么有的听了开悟,有的没有开悟呢?就是你用生灭心来听,故听不到真实妙用的道理。

  (二)审思之义──审是详审,思是思惟,意即要详审的思惟,听经闻法得详详细细的听讲其道理。这就是教他听经要以审思而听,勿过耳成空,听法要听到心里,勿听到耳朵里,不然的话,不要说今天听了一座,就是听了三年也等于没听。「大智度论」说:「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生欢喜。如是之人可为说。」这是说:听经的人,两个眼睛要端端正正的看著说法的人,因为如来说法,那时还没有经书,现在看著经文要端端正正的看,身体不要坐得歪歪斜斜,不要靠著桌子,手托到腮膀子上,起懈怠放逸相,因佛经上讲成佛的道理,度众生的道理,不发虔诚的心怎么行呢!「如渴思饮」,这表示求法的心很恳切。「一心入于语义中」,不要打妄想,应一心思惟深入义理之中,佛说法的语言含有深妙义理,有的人听闻佛法,听到开悟就是这么听出来的。「踊跃闻法生欢喜」,「踊跃」是大欢喜的意思,听法听到心里得了法乐,对妙法真了解,心里生出了一种喜法乐法之心。「如是之人可为说」,像这样听法的人,可以跟他说。这就叫「谛听!谛听!当为汝说」。反过来说,你不是谛听的人,你跟他说法,说了他没有听,就是听了,只听到耳朵没听到心里,这叫失言,你说的话都冤枉费气。那么真正来听法的人,你不说,这叫失人,你把这个人错过了,这个人是真正要听法的人,所以「如是之人可为说」,你就当说。

  现在我解释一下,我讲经的方法,先是消文释义,然后才显理。为什么要显理?应该显才显,不显不行,讲「谛听」是引证「新眼疏」上的。我的五种讲经方法(一)消文(二)释义(三)显理(四)劝修(五)举证。以上所讲的是劝修的话,举证的话,劝你要好好谛听,不要用生灭心听,不要打妄想来听,这样子就是劝修。前面解释真实义,引证「楞严经」。前面讲审思义,引证「大智度论」,这就是举证、举经、举论来说明,你就知道我道源讲经的五种方法,不是我自己打妄想打出来的,古人解经都是这个样子。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是如来开口说法,但这种说法,是说而不说,就是「实相般若」的理体,「观照般若」的妙用,不是能用口说出来的。你要会去参,领悟出来,所以这个地方说了等于没有说。佛说善男子善女人,你已经发了无上菩提之心了,你的真心不能安住,叫我告诉你一个方法,怎么样安?「应如是住」。真心不能安住,妄心不能降伏,你叫我告诉你,降伏妄心的方法,「应如是降伏其心」。「如是」安住你的真心,「如是」降伏你的妄心。佛说了两个「如是」,这就是方法。注解上有三种解释,一种作显理解,怎样叫做「如是」?「如是」就是「生佛一如,莫不皆是」。你要想安住真心,先要明白「生佛一如,莫不皆是」的道理。释迦如来成了佛,所证得的实相理体,并没有增加一点,因为实相理体是如如不动的。我们众生在流转生死,「实相般若」的理体也没有减少一点,因为它是如如不动的。所以说「在佛不增,在凡不减」。众生与佛一如无二如,都是一个真如实相。「莫不皆是」。一切众生都是佛。所以释迦佛成佛后,三叹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佛眼看众生都本来是佛,你懂得了「生佛一如,莫不皆是」的道理。把它推广开来,内而根身──眼、耳、鼻、舌、身五根,外而器界──就是山河大地,色、声、香、味、触,无不是「实相般若」的理体。实相般若理体,遍一切法,所以讲「金刚经」下文,一切法都是佛法。古人说:「青青翠竹,总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你看见「青青翠竹」那就是真如的理体,你看见「郁郁黄花」那就是「实相般若」。你如此去领悟「实相般若」之理,那真心自然安住,妄心自然降伏,所以「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是一种解释。第二种解释:「如是」之义,你不是说你们发了菩提心,真心不能安住,妄心不能降伏吗?你叫我(佛)给你讲个方法。你看前面我那段出入往返,穿衣吃饭之日常威仪,我的真心可走动了吗?你看我世尊的样子,有打妄想吗?没有。我的真心没有走动,我的真心安住,我没有打妄想,我的妄心降伏了。试问真心是怎样的安住?妄心是怎样的降伏呢?当知就在日用寻常生活中用功,穿衣不著穿衣相,吃饭不著吃饭相,出入往返,行住坐卧都不要著相,这样真心就不会走动。真心安住,妄心不起,妄心自然降伏了。这就是世尊告诉我们「安住真心,降伏妄心」的妙法。

  但是穿衣、吃饭是无始劫来的习气,能不被穿衣吃饭之境界所转动的修行者很少,何以故?因他用功不在穿衣吃饭上用,他用功都在大殿、念佛堂上用,其实这不是真功夫,何以不是真功夫呢?平常我们佛门不是有一句话说:「做法师的架子大,老修行的脾气大」,为什么会给他取个「老修行」这名称呢?因他是真正用功;念佛:他一天不知道念多少声;参禅:一天不知参多少枝香,上殿过堂全都在那儿,表示他有修行在用功。结果你不能碰他,碰到,他发脾气比平常人的无明火还大。为什么他会有那么大的无明火?那么大的脾气?我可没有惹他,干吗?他光那么大火,发大脾气?你要晓得他的功夫不是真功夫,因为他没有在日用寻常生活中用功,因此,你和他谈平常日用生活的话,碰到他就发脾气。从这点,你就要觉悟,你若想用功,就在这穿衣吃饭,日用寻常生活上去用功。古人说:「终日穿衣,不曾挂著一根纱;终日吃饭,没有咬著一粒米。」你若能在这方面用功,那你的真心自然安住,妄心自然降伏,你学佛算是学会了,就照著前面佛那个样子,「如是而住,如是降伏其心」。第三种解释:「如是」二字,要开启后文,就指以下全部「金刚经」。按上中下根说,须菩提是上根,他已经开悟了,讲到这里中根人也开悟了,若不再讲以下全部「金刚经」,下根人还是得不到利益。所以还要说,就指著下文,启开下文「如是住,如是降伏」,即跟你讲怎么住,怎么降伏。向下所听讲的大众再高尚还是中下之根,实际上是为下根人说的。可是这个下根不是普通的下根,而是「金刚经」法会上的下根。在「心印疏」上有两句话形容:「烧尾鼓浪成龙去,虾蟹犹然努眼睛」。烧尾就是红尾巴的鲤鱼,鲤鱼跳龙门,就成了龙,鲤鱼成了龙便鼓浪而去,而那些虾和蟹瞪著眼,茫然不知怎么回事。鲤鱼怎么成了龙,虾蟆不信,螃蟹不信,都在瞪著眼睛莫明其妙。这以下说的经,都是为螃蟹、虾蟆所说的,为那瞪眼睛的人所说的。「心印疏」是这么形容的。这就是不得不说才说,这个地方,你若能大开圆解,悟到实相理体,那么下面经文也不用再说了。这就是前面说看见释迦如来穿衣吃饭,出入往返,那叫「离言般若」,这「依言般若」虽然还没有说,你能开悟,大开圆解还是好的。若你还没有开悟,还得好好学。

  丙三、当机愿闻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唯然」这两个字,很多注解,解成:「唯」是「唯」,「然」是「然」,我认为不应该这样解释。「唯然」就是我们中国话「是的」的意思,这是顺印度说话的口气,不要分开来讲,即「是的,世尊」,这样解就得了。「愿乐欲闻」,意即我很愿意听,很喜欢听,很希望听。这「愿乐欲」三个字是加重口气,很想要听的意思。「愿」依著「新眼疏」解是心许,我心里许的愿,愿意听。「乐」应念「ㄧㄠˋ」,我好乐听。「欲」是希求即很希望听。须菩提已经开悟了,还听干什么呢?第一「悟」有浅深,浅的理悟了,还有深的理没有悟,故自己还是要听。第二是我悟了,法会的大众还没有悟,要为他们请法,代表大众说「愿乐欲闻」。按他的本位是「青龙陀如来」,他已经成了佛,还要听,这是大权示现,示现不懂来请问。

  上来丙一略明降住生信分,分四科,前面三小科已讲完,也就是把三十二分本的第二分讲完。

  大乘正宗分第三

  丙四、如来开示(分三)

  丁一、开示降住(分三)

  戊一、降心之方(分三)

  己一、标示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金刚经」正宗分,分四大科都是谈降伏妄心,安住真心,是以「降住」两字来分的。第一科略明降住,简略的说明降伏妄心,安住真心的方法。但是须菩提问的是:「云何应住真心」在前面,「云何降伏妄心」在后面。为何释迦如来不先答覆前面安住真心的问题,反而先答覆后面降伏妄心的问题呢?为何释迦如来把他的问题颠倒过来答覆?因为释迦如来的智慧比须菩提的智慧更高深,他洞悉我们众生,所谓真心不能安住,就因为妄心不能降伏,你把妄心降伏了,那真心自然安住。所以他先答覆降伏妄心的方法,因他知道众生的病在那里,是以针对病源下药,所以第三分完全开示答覆降伏妄…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