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的方法。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这一段经文,若是不讲解会很难懂,何以故?因前面须菩提尊者是替「善男子,善女人」请问的,照理这地方世尊答覆他应该说:「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应如是降伏其心」这就够明白了。佛没有说:「善男子,善女人」,而说了「菩萨摩诃萨」这就难懂了。关键就在这里,要把他听清楚,要把他的意思弄明白。今先解释经文,菩萨就是「菩提」「萨埵」的略称,完全翻译过来,应该是菩提萨埵,中国话叫觉有情。按自利利他的解释,这个「菩萨」应该是个怎样的众生呢?他是一个上求佛道,下化有情的人,我们在人就在本位上说是人。这个「菩萨」他还没有成佛的觉道,他还得求,上求觉道(觉道即佛的道),可是他不是二乘人,二乘人也上求觉道,但不下化有情,所以叫他做小乘。这个「菩萨」是大乘的弟子,大乘的众生,也就是大乘的人,他是一方面上求佛道,一方面下化有情,所以叫做觉有情。「新眼疏」有三种解释,第一自利,第二利他,第三自他两利。我解释就按自他两利的第三种,因为前面那两种不必要解释,耽误时间。这就是你看注解不要死到注解里面去了,不要死于名言句下。现在时间宝贵,要人家懂得什么叫「菩萨」就好了,用不著讲太多的解释,反而听不懂。「摩诃萨」是梵语,「摩诃」翻成中国话叫大,就是大菩萨。按平常他所证的果位上讲,三贤位的菩萨叫菩萨,登了地以后的十地菩萨叫「摩诃萨」,这是一种解释。再进一步解释,这十地菩萨叫菩萨,等觉菩萨叫「摩诃萨」,等觉菩萨他还不是佛,但他是大菩萨,故称「摩诃萨」。按判教的解释。三乘教的菩萨叫菩萨,实教一乘的菩萨才叫「摩诃萨」。我们现在依著「金刚经」的意思解,就是依著判教的解释,他是个权教大乘叫「菩萨」,实教大乘叫做「摩诃萨」,现在已把经文的名词解释明白了。这些善男子,善女人,刚刚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真心没有降伏,他怎么都证到了圣果呢?这地方不指证果讲,而是指发心讲,也就是等于前面说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翻成中国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那是佛的果位。现在他刚刚发这个心,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地方还有「发心的解释」,他发的是大乘心就叫做「菩萨」,即是「权教菩萨」。他发的是最上乘的心,叫做「摩诃萨」,即是「实教菩萨」。为什么这样解释呢?因为这「金刚经」下面已经有两句名文,佛说「金刚经」是为谁说的呢?为这个大乘人说的,为最上乘人说的。这两句怎样解释呢?大乘就是大乘,怎么还有一个最上乘呢?大乘即权教里边的大乘,所谓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里边的大乘,他不是小乘,你不能说他不大,但是他是权巧方便的大乘,叫做「权教大乘」。最上乘即最上实教一乘,超出三乘的菩萨,叫「实教一乘」的摩诃萨。按五教家来讲,始教的菩萨就叫菩萨,终教、顿教、圆教的菩萨就叫摩诃萨。不同点在于最初的发心不同,有发「权教大乘菩萨」的心叫「菩萨」,有发「实教大乘」最上的心,叫「摩诃萨」。这要合到金刚经上的本义,这就是「发心」的解释。下面才开示:「应如是降伏其心」,先开示降伏妄心,他虽然发心发得很大,但是它还是个凡夫,他有妄心生障碍。那么要怎样才能降伏其妄心呢?佛就告诉菩萨摩诃萨一个降伏妄心的方法。这「如是」两字,分开来解释就错了,若约显理解释,约指著前文那就错了,完全是指著下文,这叫指法之词,以指下文故,下面经文上说的,就是「如是」两个字,往下就是如来开口说金刚经。前面说如来穿衣吃饭,出入往返在那儿说金刚经,那是「离言般若」,「无说而说」。这向下则由须菩提尊者看出消息以后,自己开悟了,替我们众生请问,如来慈悲答应他,许可他,给他说法。许可给他说,这叫「依言般若」,这就开口说法了,打从那儿说起呢?就打这个地方说起,又「如是降伏其心」,这只标出来,还没有开示,所以下面才开口说金刚经。
己二、正明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要一口气念到这儿,这是经文的整句。今解释经文名相。你要发心,你就是菩萨,菩萨就得度众生,你发心你是个摩诃萨,那你更要度众生,所以正文一开口就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这是总说,下面再说别名,这一切众生之类是些怎样的众生呢?这下面的众生因受业不同,受生不同,有所谓胎、卵、湿、化四种。今分别说明,「若卵生」,「若」是假若,是假设之词,像那些卵生的众生,「卵」我们平常讲鸡蛋、鸭蛋的那个蛋,它是放个蛋出来,放就是生了,生了蛋出来,才能孵出小鸡小鸭,因此鸡子鸭子是卵生,一切雀鸟都属卵生。「若胎生」,胎生必须在母亲的肚子里怀胎一个时期,才生出一个小众生出来,我们人属于胎生,牛、马、猪、羊这些畜生也都是胎生,只是怀胎的时间有长短。我们人一定要母亲怀胎十个月才能生出来。牛、马、猪、羊果报不一样,怀胎的时间也不一样,但是胎生则一样。「若湿生」,湿就是水里面有湿气,离开水就生不出来的众生,比方水里湿生的众生,如鱼、虾、螃蟹等很多种类,还有些小动物,它不在水里,但是它需要湿气,若没有水湿的地方,那小虫,小动物就生不出来,这叫湿生。「若化生」是从无而有变化出来的,比方按三界来讲,上二界都属于化生,但在人间,到了热天我们可以看见的,就是在树上叫得很大声的蝉,它就是化生的。它的母亲不是蝉,而是土里爬行的虫,它到了时间把壳脱下来后,带有翅膀会飞,在树上叫得很大声,这是属于化生。还有蚊子也是化生,它的母亲不是蚊子而是湿生的,即水里的小虫,它到了时间,该它变化为蚊子的时候,就一直往水外边转,转得很有劲,直到把皮脱下,转出一个会飞的蚊子来,这都属于化生。「若有色、若无色」,按身体上讲,记得分别,这三界众生分成两大类。欲界的众生都有色身,色界的众生也有色身,到无色界的众生,他修「空无边处定」,把色身给空掉了,叫无色界,这个样子三界分成二类。按身体有色和无色来分,欲界、色界叫有色,无色界叫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这按心理思想来分,「若有想」是指欲界的众生、色界的众生,这两界的众生都有心想,心里都有念头,平常打妄想,就是妄想心。但是外道的「无想天」是在色界的「第四禅天」,那儿有一个单一的天叫「无想天」,外道把思想像搬石头压草似的,把思想压下去,也是一念不生,但是,他生到那里去了呢?生到了「第四禅天」「无想天」。除了外道色界的「第四禅天」,其他的色界众生有想,其他的欲界众生更有想。这个「若无想」就配到无色界,无色界有四个天叫「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个「若无想」配到那个「空无边处」。越高级的配,也按著「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配上去。「若有想」就配到「识无边处」,他修的是「空无边处」,他已没有思想了,没有思想,他又觉得不对,因此他不观空又回头来观识,叫「识无边处」。「识无边处」有了思想,「若有想」就配到「识无边处天」。「若非有想非无想」配到「无色界天」之第四处。为三界之最顶处叫做「非想非非想处天」。这是按心里面有想、无想来分别三界的众生。但是有一些经文上在「若非有想非无想」上面,中间加了一个「若」字,即成为「若非有想、若非无想」,这是因为他不懂得那个「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名词,他以为按中国文句顺著念,好像少了这个「若」,因此自作聪明加上一个「若」字,他不晓得乱改经文罪过是很大的。如果你看到别的「金刚经」上有加「若」字,要明白这是错误的。
三界以内的众生共分为十大类,按他出生受生不同,有胎、卵、湿、化四种,按他身体有色、无色分出两种,就有六种,按他心里有想、无想来分,这再分为四种,这一共分十大类。说了这十大类的众生干什么呢?下面就说:「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我要发菩提心,我要度众生,要度几个众生呢?普度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有多少种类呢?一共有十大类,我全部要度,全部就是这个「皆」字。「我皆令入」就是叫他悟入,叫他证入,叫一切众生都证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换句话说,就是我是发了心要度一切众生都成佛。这是菩萨的发心,摩诃萨的发心,他发了这个心,所以佛就赞叹他,不是普通的「善男子善女人」。而赞叹是「菩萨摩诃萨」。今先解释「我皆令入」,「我」就是这个「菩萨摩诃萨」自称,是佛代他们自称,是释迦佛在说法代表这个发心的菩萨摩诃萨称「我」。「皆令入」就是全部令使他们证入之意。「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无余涅槃」是大乘的涅槃,但是「心印疏」虽然解释这是大乘涅槃,但因为在佛经论上没有大乘的「无余涅槃」这个名词,因此他解释涅槃有四种,第三种叫做「无余依涅槃」「还是小乘的涅槃」,这一指反而指错了。所以我们看注解要有抉择的智慧。要知道一切众生本来就有个涅槃,本来就有个圆满寂灭,这叫自性涅槃,自性佛性。这是按理性上讲。小乘的「有余涅槃」,「无余依涅槃」,因为有了一个「依」,所以不能称为「无余涅槃」。我在参考资料上,我按它的文义上给它解释这个「无余」,就是小乘他证了阿罗汉果,证了「无余依涅槃」,他还是有余,因为三界以内的见惑、思惑,他断掉了,三界以外的尘沙惑、无明惑,他还没有断,烦恼有余,三界以内的分…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