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段生死他了脱了,三界以外的变易生死他没有了脱,在生死,他还有余。所以在他本位上讲,他证的是「无余依涅槃」,与大乘的比较,他还是有余。那么大乘的「无余涅槃」又怎样呢?他的四种惑全部断尽。惑就是烦恼,烦恼无余,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全部断尽,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两种生死都了脱,再没有余,所以才叫做「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今再解「涅槃」,「涅槃」是梵语,按文字翻成中国话叫圆寂,为「圆满寂灭」。德无不备曰圆,障无不尽曰寂,换句话说,就是一切功德圆满具备,一切烦恼障断尽,这就是大乘的「涅槃」,翻成圆寂。小乘的「涅槃」翻成「灭度」。下面的「灭度」就是依著中国话翻译过来称为「涅槃」的意思。但是不要讲到小乘的「灭度」,何以故?因你是发了菩提心的人,你是个菩萨摩诃萨,你要普度一切众生。但你把这些众生度到什么地方呢?全部度到「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灭」是灭除烦恼,「度」是度脱生死,这是指著大乘讲的,以慈悲去灭掉他的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四种烦恼,度他的生死,两种生死都度脱,这样才与大乘精神相合。
现在我重提一下,为什么释迦如来对这个发心的人赞叹为菩萨摩诃萨呢?因为这个发心不容易发起来。我们讲经、学佛法,要能讲到那里,学到那里,你学大乘佛法,第一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要怎样发呢?就这样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中间把那一段胎、卵、湿、化别名略去,接著「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就叫发菩提心。再简单就说:「我要度一切众生皆成佛道」,你就这样发心,或许这个心不大容易发起来,但是我在这里还是苦口婆心劝诸位同学一定要发菩提心,为什么呢?因为发这个心,就是成佛的正因。要成佛也得讲因果呀!你没有成佛的因,又怎能得到成佛的果呢?成佛的因打从那一天起呢?打从我发菩提心这一天起,这就是成佛的正因。要是这个因不对,「楞严经」上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若因地不对,绝对得不到佛果的。这样你转了多少大圈子,还是在六道轮回流转生死。所以你一定要发心,发心不要害怕。啊!这么多众生我怎样度呢?发心要发得大,度众生要一个一个去度,度众生得先度有缘的众生才能度。释迦牟尼佛也没有把众生度完呀!地藏王菩萨也没有把众生度尽呢!我们又怎能把众生度尽呢!那么释迦牟尼佛又怎样成佛呢!他把那些有缘的众生先度尽。我们也跟我们有缘的众生去度他,度一个算一个。但是你不能不发心,发起心来也不要害怕众生多。「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四宏誓愿第一条大愿,你一定要发这个心愿,不发则没有成佛的因,永远不能成佛。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证明这一科,到这里才是说明降心之方法,也就是如来答覆降心之方法就在这一句。「如是灭度」,这个「如是」是指前文,就是指所有众生之类,我全部把他度到「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样灭度了多少众生呢?有无量无数无边众生。无量、无数、无边要是分开来解释,都是一些大数目。印度的数目也有叫无量数,也有叫无数,也有叫无边数,实际上就是加重的口气,即是解释所有一切众生之类。你把无量无数无边都度好了,这下面就告诉我们降心之方法,「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你可不要存有度众生度了这么多众生的心,你要是存有这个心,这也是妄想心,那也就是妄心没有降伏住,这句话才是告诉我们降伏妄心的方法。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又怎么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呢?这文很不好解释。这就必须按「般若经」里大乘「空」中的道理来解。「心印疏」上举出四种理由,「新眼疏」举出五种理由,今天讲两种最简单,最明了的理由。第一种众生性空故,所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第二种生佛同体故,所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先讲第一种理由,众生性空,众生是从那里来的呢?众生是从缘起的。凡是缘起之法皆没有自性,当体就是空的,众生性也是空,根本没有一个众生,你度个什么众生呢?所以在缘起众生,本来是空的,本来就没有个众生,这样故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第二种理由,生佛同体故,众生本来具有真如,具有实相。诸佛成了佛,亲证真如实相,证得的就是人人本来具有的真如实相理体,即是「在佛不增,在生不减」。在佛来说他证得的真如实相,并没有增加一点。在众生份上来说,在生不减,众生虽然流转生死,一时天上,一时人间,一时地狱,一时饿鬼,在六道轮回受生,但是真如实相,它并没有减少一点。要是减少一点,那就是虚妄之法,可以坏的。但是它是真实之法,它虽然自无始劫来,流转生死,本体没有动,一点儿也没有减少,也正是因为它没有减少,我们才可以成佛。我们成了佛就是证得本具真如实相的理体,诸佛是已经证得,我们是本具有的。这样我们就明白,众生的本体与诸佛的本体是一个体,没有两个体。到了我们成了佛,证得真如实相,并不是跟诸佛有两个样子。真如实相,也是遍一切法、一切处,没有另外还有一个真如,另外有一个实相,你证得的就是诸佛证得的,生佛之同体。这个同体的真如实相上没有两个真如,没有两个实相。所以你度的众生无量无数无边,但是他证得了真如实相成了佛,这证得的真如实相是他本来具有的,并不是我们度众生时给他的,我们只是告诉他一个降心之法、住心之法,教他断烦恼,教他证菩提,教他了脱生死,教他入涅槃。他断了烦恼,了生脱死,证得菩提、涅槃,是他本具有的菩提和涅槃,所以并没有新成佛的众生,本来就成佛,不是我们度他成佛,所以众生与诸佛之本体是一个体,这样故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文内已解释了,文外的意思还是要讲,因降伏妄心的方法就在这里。你要知道这不是我们普通凡夫的妄想心,普通凡夫的妄想心是贪图五欲,执著六尘。贪图五欲之乐,打妄想,这根本没有乐,乐即是苦,但是众生不了解,他的妄心像火烧一样;执著六尘,六尘本来是空的,他不知道,他把六尘的境界都当成真实的境界,要去执著不舍,这妄心自然像火烧一样,这是普通凡夫的妄想心。说到「金刚经」在六百卷「大般若」,它属于五百七十七卷。释迦佛说「般若经」说了二十二年,至少说了二十年以后才说「金刚经」的,说了二十年再加「阿含十二方等八」再加上二十年,佛说了四十年的法,再说这个妄心,而且在这个般若法会上, 有两种众生是可以听的,一种是回小向大的声闻、缘觉,声闻是指阿罗汉,缘觉是指辟支佛,一种就是大心的凡夫,最上根利智的凡夫,他能听懂「金刚经」,他五欲六尘的心,老早去除了,用不著在「金刚般若」法会上再告诉他去降伏五欲,去降伏六尘。二乘人对著大乘讲,他是小乘,他们证得了阿罗汉,把五欲、六尘的妄想心降伏了,他怎么能证得阿罗汉、辟支佛呢?他断了烦恼障,烦恼障都是从五欲、六尘的妄想心上生起的,他既然断了烦恼障,他那里还会有贪图五欲,执著六尘的妄想心呢?那么他还有什么妄想心呢?最高的妄想心,最细的妄想心。大心凡夫他发了菩提心要想去度众生,这里面就起了个妄想心,什么妄想心呢?度众生的妄想心。这个二乘人,回小向大,他以为他已经「所作皆办,具足佛法」,他不晓得这只是具足一部分佛法,并未完全具足,就是他认为把我执断了,可是他断的我执只是粗分,细分的我执还没有断掉。你要是不相信,就发发菩提心来广度众生看,一发菩提心,一度众生,你就著众生相,这就还有我,这个我是细分的我,最高的一个我。管他怎么高,怎么细,它还是个妄想心。度众生不要生心动念,要晓得这是最高最细的妄想心。你这么一听或是胆子小,就会说:我那够得上呢?我的五欲、六尘的妄想心都还没有降伏。你要晓得我们能够听到「金刚经」,对「金刚经」生了信心,我们的善根深厚得很,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到下文会讲到,这不是在一佛、二佛、乃至三、四、五佛面前种的善根,是在无量千万佛面前所种的善根。也许你会问:既然亲近这么多佛,何以到现在还当众生呢?这是你没有把妄想心完全降伏故,若你把妄想心降伏了,你老早成了佛。所以自己不要生自卑感,说我的资格够不上。你要知道在这末法时代,有几个人能发心学佛法,有几个人能听到「金刚经」的,听到「金刚经」后,又有几个人能发信心的。下文会详细的解释,所以不要看不起自己。我们虽然是薄地凡夫,虽然是有五欲六尘的妄想心,你学了「金刚经」,明白了最高一层的道理,而发心去度无量众生,不去著众生相,不生心动念,那你还会贪图五欲六尘吗?自然不会了,所以要发大乘心,不要自暴自弃说我够不上。这就是降伏妄心的道理,也就是「金刚经」文外之意,也是证明这一科降伏妄心的方法。这是个什么方法呢?佛讲的开示,叫我们「离相度生」,这四个字要记住。「离相度生」,即度众生要离众生相,离众生相来度众生。这样一切妄心也就降伏了。
要是按弥勒菩萨的偈子,这一段经文是大乘菩萨发的四种心,弥勒菩萨做的偈颂来解释「金刚经」:「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利益深心住,此乘功德满」这一段文里有四种大乘心,第一是广大心,你发了大乘心,你要度众生,你要度几个众生呢?度「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这是广大心。第二是第一心,你把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度到那里呢?「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都度他成佛,这是第一心。第三是长远心「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这一句要配合到长远心,虽然众生不好惹,会惹你生气、生烦恼,但不要怕,一定要发长远心去度众生成佛,一定要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这是第三个心。第四个心叫不颠倒心,「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你发了广大心要度一切众生,发第一心,一切众生都度了,「皆令入无余涅槃」,而且发了长远心度了「…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