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段生死他了脫了,叁界以外的變易生死他沒有了脫,在生死,他還有余。所以在他本位上講,他證的是「無余依涅槃」,與大乘的比較,他還是有余。那麼大乘的「無余涅槃」又怎樣呢?他的四種惑全部斷盡。惑就是煩惱,煩惱無余,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全部斷盡,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兩種生死都了脫,再沒有余,所以才叫做「無余涅槃而滅度之」。今再解「涅槃」,「涅槃」是梵語,按文字翻成中國話叫圓寂,爲「圓滿寂滅」。德無不備曰圓,障無不盡曰寂,換句話說,就是一切功德圓滿具備,一切煩惱障斷盡,這就是大乘的「涅槃」,翻成圓寂。小乘的「涅槃」翻成「滅度」。下面的「滅度」就是依著中國話翻譯過來稱爲「涅槃」的意思。但是不要講到小乘的「滅度」,何以故?因你是發了菩提心的人,你是個菩薩摩诃薩,你要普度一切衆生。但你把這些衆生度到什麼地方呢?全部度到「無余涅槃而滅度之」。「滅」是滅除煩惱,「度」是度脫生死,這是指著大乘講的,以慈悲去滅掉他的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四種煩惱,度他的生死,兩種生死都度脫,這樣才與大乘精神相合。
現在我重提一下,爲什麼釋迦如來對這個發心的人贊歎爲菩薩摩诃薩呢?因爲這個發心不容易發起來。我們講經、學佛法,要能講到那裏,學到那裏,你學大乘佛法,第一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要怎樣發呢?就這樣發:「所有一切衆生之類」,中間把那一段胎、卵、濕、化別名略去,接著「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這就叫發菩提心。再簡單就說:「我要度一切衆生皆成佛道」,你就這樣發心,或許這個心不大容易發起來,但是我在這裏還是苦口婆心勸諸位同學一定要發菩提心,爲什麼呢?因爲發這個心,就是成佛的正因。要成佛也得講因果呀!你沒有成佛的因,又怎能得到成佛的果呢?成佛的因打從那一天起呢?打從我發菩提心這一天起,這就是成佛的正因。要是這個因不對,「楞嚴經」上說:「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若因地不對,絕對得不到佛果的。這樣你轉了多少大圈子,還是在六道輪回流轉生死。所以你一定要發心,發心不要害怕。啊!這麼多衆生我怎樣度呢?發心要發得大,度衆生要一個一個去度,度衆生得先度有緣的衆生才能度。釋迦牟尼佛也沒有把衆生度完呀!地藏王菩薩也沒有把衆生度盡呢!我們又怎能把衆生度盡呢!那麼釋迦牟尼佛又怎樣成佛呢!他把那些有緣的衆生先度盡。我們也跟我們有緣的衆生去度他,度一個算一個。但是你不能不發心,發起心來也不要害怕衆生多。「衆生無邊誓願度」這是四宏誓願第一條大願,你一定要發這個心願,不發則沒有成佛的因,永遠不能成佛。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這證明這一科,到這裏才是說明降心之方法,也就是如來答覆降心之方法就在這一句。「如是滅度」,這個「如是」是指前文,就是指所有衆生之類,我全部把他度到「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這樣滅度了多少衆生呢?有無量無數無邊衆生。無量、無數、無邊要是分開來解釋,都是一些大數目。印度的數目也有叫無量數,也有叫無數,也有叫無邊數,實際上就是加重的口氣,即是解釋所有一切衆生之類。你把無量無數無邊都度好了,這下面就告訴我們降心之方法,「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你可不要存有度衆生度了這麼多衆生的心,你要是存有這個心,這也是妄想心,那也就是妄心沒有降伏住,這句話才是告訴我們降伏妄心的方法。我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的衆生,又怎麼說:「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呢?這文很不好解釋。這就必須按「般若經」裏大乘「空」中的道理來解。「心印疏」上舉出四種理由,「新眼疏」舉出五種理由,今天講兩種最簡單,最明了的理由。第一種衆生性空故,所以「實無衆生得滅度者」。第二種生佛同體故,所以「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先講第一種理由,衆生性空,衆生是從那裏來的呢?衆生是從緣起的。凡是緣起之法皆沒有自性,當體就是空的,衆生性也是空,根本沒有一個衆生,你度個什麼衆生呢?所以在緣起衆生,本來是空的,本來就沒有個衆生,這樣故說:「實無衆生得滅度者」。第二種理由,生佛同體故,衆生本來具有真如,具有實相。諸佛成了佛,親證真如實相,證得的就是人人本來具有的真如實相理體,即是「在佛不增,在生不減」。在佛來說他證得的真如實相,並沒有增加一點。在衆生份上來說,在生不減,衆生雖然流轉生死,一時天上,一時人間,一時地獄,一時餓鬼,在六道輪回受生,但是真如實相,它並沒有減少一點。要是減少一點,那就是虛妄之法,可以壞的。但是它是真實之法,它雖然自無始劫來,流轉生死,本體沒有動,一點兒也沒有減少,也正是因爲它沒有減少,我們才可以成佛。我們成了佛就是證得本具真如實相的理體,諸佛是已經證得,我們是本具有的。這樣我們就明白,衆生的本體與諸佛的本體是一個體,沒有兩個體。到了我們成了佛,證得真如實相,並不是跟諸佛有兩個樣子。真如實相,也是遍一切法、一切處,沒有另外還有一個真如,另外有一個實相,你證得的就是諸佛證得的,生佛之同體。這個同體的真如實相上沒有兩個真如,沒有兩個實相。所以你度的衆生無量無數無邊,但是他證得了真如實相成了佛,這證得的真如實相是他本來具有的,並不是我們度衆生時給他的,我們只是告訴他一個降心之法、住心之法,教他斷煩惱,教他證菩提,教他了脫生死,教他入涅槃。他斷了煩惱,了生脫死,證得菩提、涅槃,是他本具有的菩提和涅槃,所以並沒有新成佛的衆生,本來就成佛,不是我們度他成佛,所以衆生與諸佛之本體是一個體,這樣故說:「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文內已解釋了,文外的意思還是要講,因降伏妄心的方法就在這裏。你要知道這不是我們普通凡夫的妄想心,普通凡夫的妄想心是貪圖五欲,執著六塵。貪圖五欲之樂,打妄想,這根本沒有樂,樂即是苦,但是衆生不了解,他的妄心像火燒一樣;執著六塵,六塵本來是空的,他不知道,他把六塵的境界都當成真實的境界,要去執著不舍,這妄心自然像火燒一樣,這是普通凡夫的妄想心。說到「金剛經」在六百卷「大般若」,它屬于五百七十七卷。釋迦佛說「般若經」說了二十二年,至少說了二十年以後才說「金剛經」的,說了二十年再加「阿含十二方等八」再加上二十年,佛說了四十年的法,再說這個妄心,而且在這個般若法會上, 有兩種衆生是可以聽的,一種是回小向大的聲聞、緣覺,聲聞是指阿羅漢,緣覺是指辟支佛,一種就是大心的凡夫,最上根利智的凡夫,他能聽懂「金剛經」,他五欲六塵的心,老早去除了,用不著在「金剛般若」法會上再告訴他去降伏五欲,去降伏六塵。二乘人對著大乘講,他是小乘,他們證得了阿羅漢,把五欲、六塵的妄想心降伏了,他怎麼能證得阿羅漢、辟支佛呢?他斷了煩惱障,煩惱障都是從五欲、六塵的妄想心上生起的,他既然斷了煩惱障,他那裏還會有貪圖五欲,執著六塵的妄想心呢?那麼他還有什麼妄想心呢?最高的妄想心,最細的妄想心。大心凡夫他發了菩提心要想去度衆生,這裏面就起了個妄想心,什麼妄想心呢?度衆生的妄想心。這個二乘人,回小向大,他以爲他已經「所作皆辦,具足佛法」,他不曉得這只是具足一部分佛法,並未完全具足,就是他認爲把我執斷了,可是他斷的我執只是粗分,細分的我執還沒有斷掉。你要是不相信,就發發菩提心來廣度衆生看,一發菩提心,一度衆生,你就著衆生相,這就還有我,這個我是細分的我,最高的一個我。管他怎麼高,怎麼細,它還是個妄想心。度衆生不要生心動念,要曉得這是最高最細的妄想心。你這麼一聽或是膽子小,就會說:我那夠得上呢?我的五欲、六塵的妄想心都還沒有降伏。你要曉得我們能夠聽到「金剛經」,對「金剛經」生了信心,我們的善根深厚得很,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到下文會講到,這不是在一佛、二佛、乃至叁、四、五佛面前種的善根,是在無量千萬佛面前所種的善根。也許你會問:既然親近這麼多佛,何以到現在還當衆生呢?這是你沒有把妄想心完全降伏故,若你把妄想心降伏了,你老早成了佛。所以自己不要生自卑感,說我的資格夠不上。你要知道在這末法時代,有幾個人能發心學佛法,有幾個人能聽到「金剛經」的,聽到「金剛經」後,又有幾個人能發信心的。下文會詳細的解釋,所以不要看不起自己。我們雖然是薄地凡夫,雖然是有五欲六塵的妄想心,你學了「金剛經」,明白了最高一層的道理,而發心去度無量衆生,不去著衆生相,不生心動念,那你還會貪圖五欲六塵嗎?自然不會了,所以要發大乘心,不要自暴自棄說我夠不上。這就是降伏妄心的道理,也就是「金剛經」文外之意,也是證明這一科降伏妄心的方法。這是個什麼方法呢?佛講的開示,叫我們「離相度生」,這四個字要記住。「離相度生」,即度衆生要離衆生相,離衆生相來度衆生。這樣一切妄心也就降伏了。
要是按彌勒菩薩的偈子,這一段經文是大乘菩薩發的四種心,彌勒菩薩做的偈頌來解釋「金剛經」:「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利益深心住,此乘功德滿」這一段文裏有四種大乘心,第一是廣大心,你發了大乘心,你要度衆生,你要度幾個衆生呢?度「所有一切衆生之類」,這是廣大心。第二是第一心,你把所有一切衆生之類度到那裏呢?「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都度他成佛,這是第一心。第叁是長遠心「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這一句要配合到長遠心,雖然衆生不好惹,會惹你生氣、生煩惱,但不要怕,一定要發長遠心去度衆生成佛,一定要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這是第叁個心。第四個心叫不顛倒心,「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你發了廣大心要度一切衆生,發第一心,一切衆生都度了,「皆令入無余涅槃」,而且發了長遠心度了「…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