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量、無數、無邊衆生」,你有沒有著了衆生相?著了衆生相,其心已顛倒,因衆生根本沒有相,你怎麼著相,這不是顛倒嗎?所以這第四個心叫做不顛倒心。這一段經文是降伏妄心的方法,這裏面有四種心,第一是廣大心,第二是第一心,第叁是長遠心,第四是不顛倒心,尤其最重要的是第四不顛倒心。你度衆生不能離衆生相,這個心就顛倒了。假如度衆生的時候,不著衆生相,那個時候才是真的降伏妄心的功夫,所以說這四種心最重要的是「不顛倒心」,不顛倒心就是度衆生要離相,「離相度生」,這樣才能把妄想心降伏。講到這已講了彌勒菩薩偈子的兩句,即「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再講「利益深心住」,你懂得了前面的最高道理,但要腳踏實地去做,這叫「依解起行」,依著你了解的最高大乘道理來起這個行門,來做功夫,這樣你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就是安住在深心。深心是直達真心的本源,就是真如實相的心。你了達了這真如實相,裏面根本就沒有顛倒相,這樣你的心就安住,降伏妄心就是安住真心,這叫做「利益深心住」。「此乘功德滿」,「此乘」是指實教大乘,「金剛經」就是最上乘,他怎麼不說權乘呢?因權乘還著衆生相,實教大乘才不著衆生相,所以這個功德才能做得圓滿。要發菩提心,包括有這四種心,要是彌勒菩薩不解釋,我們只能解釋那一種的道理,度衆生要「離相度生」。「金剛經」上說的很明顯,「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你能把這道理講清楚,那就很高明了,沒有講錯了。但是裏面的四種心,我們看不出來,因此講到彌勒菩薩有四種心,我們就要小心謹慎,把這四種心配到經文上。第一、廣大心是「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全部都要度他,這是廣大心。「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這是第一心。「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這是長遠心,你度那麼多衆生,時間短這怎行呢!一定要發長遠心,才不會退墮你的菩提心。「實無衆生得滅度者」,配到不顛倒心,要把它配的清清楚楚。
己叁、征釋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釋迦佛講到這裏自己征問自己解釋,今看經文「何以故?」這是征問詞,沒有人發問,是釋迦佛自己征問起來,「須菩提」叫一聲當機者,你要注意聽啊!「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以下是解釋,「何以故?」是什麼原故?什麼理由?我度了那麼多衆生,爲什麼「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我們上面講的衆生是性空,生佛同體,現在由佛自己解釋,佛自己解釋不是更爲親切嗎!你若是個菩薩則不應該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你若是有這四種相,你就不叫菩薩。這樣說得很懇切,這也帶著開示。今先解釋這四種相,這「金剛經」上的四種相合起來就是「我相」。這「我相」就是「金剛經」上的「我相」,不是凡夫那個普通的我執之相。爲什麼呢?因爲這「金剛經」上的當機者,一種是大心的凡夫,是上根利智的人,一種就是二乘證了阿羅漢果,證到辟支佛果的人。阿羅漢、辟支佛把我執斷掉,煩惱障斷掉了,他那裏還會把五蘊假合的我當成真實的我呢!那麼「金剛經」上解這四種相,是怎樣解的呢?你要注意,這是不能解到普通的我執之相。這是最高的一個我執我相,最細微的我執我相,連阿羅漢都沒有覺察到,他把那粗分的我執我相斷掉了,這個細分的我相沒有斷掉,他就入無余涅槃去了,他不肯度衆生。現在回小向大,要勸你發菩提心,要度衆生了,這個「我相」就起來了。什麼「我相」呢?我是個能度的人,我要發菩提心度衆生,度衆生者就是我。能度衆生的這個相,就是「我相」。對著「我相」就叫做「人相」,人是所度者,我今天度了一個人,度了兩個人,這個人是被度的相。「衆生相」就是差別相,你能度他,你說法不能只說一種法,因爲衆生的根機不一,說的有種種法,有種種法的差別相,這叫做「衆生相」,「衆生相」就是能度所度的一個差別相。「壽者相」是執著不舍的一個相,我們凡夫最執著「壽者相」,就是執著壽命的命根相,到了緊急要命的境界,什麼都可以舍掉,這包括動産、不動産、田地房屋、黃金等都可以舍掉,但要保住這命根子。但實教菩薩卻要把「壽者相」棄掉,就是你不要想到我有個什麼佛法告訴衆生,衆生跟我學了佛法,怎麼樣能得到了生脫死的真實利益,你一執著,就叫做「壽者相」。這四種相合起來就是「我相」,剛才講過了,這「我相」不是凡夫執著五蘊和合的那個粗分的我相,這是大乘菩薩發了菩提心度衆生起的「我相」,這個「我相」起的很細微,阿羅漢還不知道,但一度衆生就覺察到了。我爲能度者,這是個「我相」。對方那個衆生是我所度者,這是個「人相」。能度所度的衆生不一,這叫做「衆生相」。你執著不舍,這叫「壽者相」。假如有這個「人相、我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即非菩薩」即你就不是菩薩,這句話開示得很嚴重,也就是叫我們要記清楚,不然的話,你學大乘佛法,你著了四種相,天天發願說法度衆生,天天著度衆生說法的相,那你還是個菩薩嗎?天天著相還能成佛嗎?因不對,果也不對,「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所以一定要有清淨心,發願度一切衆生,這是要的,但是你要曉得實無衆生可度的最高道理。你懂得沒有衆生可度,那四種相自然不起,這才是心清淨了,心清淨了,成佛的因心就對了,那麼將來一定能夠證得佛果。征釋這一科講到這裏,也就是把戊一、降心之方講完。
妙行無住分第四
戊二、住心之方(分叁)
己一、正示其方(分叁)
庚一、標示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
現在講到第四分妙行無住,要修大乘的行門,是不可思議的行門,叫做妙行,妙者,不可思議也。怎樣才叫「無住行施」呢?行布施而不住相,叫做「無住行施」。這就是安住真心的方法。現在看經文「複次,須菩提」,「複」者是重複,「次」是次第,重複次第,就是前面說了一段,今再說一段,這叫「重複」,順著次第,先說了第一段降心之方,再說第二段住心之方,這樣重複次第,又叫一聲當機者「須菩提」,記住叫「須菩提」就是叫我們,叫我們都要注意「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這就是標示,菩薩也包括摩诃薩,你是個菩薩摩诃薩,你對一切法應無所住。「住」者,就是執著,你對一切法都不應當執著,應該先破我執後破法執,這就是個法執。大乘菩薩用功,兩種執要破一起破,破起來還是先破我執後破法執。前面遠離了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那個微細的我執都給破掉了,妄心降伏了,但是真心還沒有安住,還有個法執在。法執是怎樣起的呢?就是你對一切法起了執著,應該一切法都無所住,都不應該執著。下面指的是什麼法呢?「行于布施」。對一切法不執著,是怎樣的不執著呢?你行布施的時候心不起執著,下面再加以解釋叫指釋。
庚二、指釋
【「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所謂」就是指釋之詞,行布施時不住于一切法。一切法是什麼法呢?即「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不住于六塵。這六根、六塵、六識,就是叁界以內的叫十八界的法。此單說六塵,就包括了六根、六識。爲什麼要說六塵呢?這是講你所布施的東西。布施就是財物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用錢財布施這屬于色塵,法布施屬于色、聲、香、味、觸、法的法塵。衆生遭了災難你去救,是無畏施還是不能離開這六塵。無論你行財、法或無畏施,都離不開六塵的境界。你要行布施,你要不著相即不住六塵的境界,也就是不住一切法,一切法包括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這六塵的境界是世間法;出世間法,你執著還是法塵,還是沒有離開六塵的境界,所以說要遠離六塵而行布施,這樣你對一切法就不會執著了。
大乘菩薩他要去弘揚大乘佛法,要弘揚六度法門,由六度開爲萬行叫六度萬行。這「金剛經」怎麼只講行布施呢?六度只講一度呢?這個要照彌勒菩薩的偈頌來解釋,彌勒菩薩的偈頌,你一看就知道。布施一度包括六度,六度包括萬行,萬種行門合起來就是六度,六度再合起來,就是一個布施度。彌勒菩薩的偈子上講:「資生無畏法,檀義攝于六,此中一、二、叁,是名修行住」。布施一度可分爲叁種布施,第一、資生布施,資就是資養生命,就是「財布施」。用財布施幹什麼?資養衆生的生命故。第二、衆生遭了災難,你去救苦救難,這叫無畏施。第叁、衆生不了解佛法,你講佛法給他聽,這叫「法布施」。「檀義攝于六」,「檀」梵語叫檀那,中國話叫「布施」,它的義理攝于六度,叫「檀義攝于六」,「此中一、二、叁」。即這叁種布施,一攝一、二攝二、叁攝叁。攝什麼呢?攝六度。第一資生布施就是財布施。財布施就叫攝布施度。第二無畏布施,攝持戒度、忍辱度。持戒、忍辱怎樣能算是無畏施呢?「持戒」者,殺、盜、淫、妄,都要戒掉,這是四根本戒,若不持戒,你去做這四種法都是害衆生的。殺是殺害衆生的生命,盜是偷盜衆生的財物,淫是邪淫衆生即邪淫男女。妄語是欺騙衆生,這都是害衆生的,衆生看見你就害怕,生了畏懼之心。所以要行菩薩道,要先持四根本戒,一持戒,衆生見了你無所畏懼,這個無所畏懼就是你所布施給他的,所以說持戒就是無畏施。「忍辱」者,衆生罵我,我不回口;衆生打我,我不還手,甚至于喪失生命,我也不報複,這樣衆生見了我不害怕,不畏懼,這忍辱就是能令衆生不生畏懼,所以無畏施即攝持戒和忍辱兩度。第叁法布施,包括叁個度即攝精進、褝定、般若。你要行法布施,須勇猛精進。懈怠放逸的人,不能當法師。沒有禅定功夫的人,不能當法師。沒…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