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P15

  ..續本文上一頁有般若智慧的人,不能當法師。所以你天天講經給衆生聽,你一定要有精進度、褝定度、般若度。因此第叁個法布施攝叁個度。總結就是一攝一,二攝二,叁攝叁,這叁個布施攝六度,六度廣開就是萬種行門,萬種行門合起來就是六度法門,六度法門合起來就是叁種布施,叁種布施合起來就是一個布施。所以佛說:「不住一切法而行布施」,也就是說:不住于一切法而行六度,而行萬行,六度萬行都在這布施裏面。下面就是指示我們,不要住色布施,不要住六塵,不著六塵也就是不要著六根、六識的相,十八界的相都不要著。

  庚叁、結示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須菩提」,佛再叫一聲當機者,你要注意啊!「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爲什麼叫你行布施,而不執著六塵呢?因爲你是要發心做菩薩,菩薩則應當「如是布施,不住于相」。即是不住于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之相,也就是于一切法皆不住相。

  己二、征釋其意

  【「何以故?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

  「何以故?」爲什麼呢?這再加以征釋。「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我們在聽佛的開示,佛叫我們行布施,這是很難得的事,但是好的因,要得到好的報啊!佛怎麼叫我們不住相呢?我們沒有住相的因,將來能得到好的結果嗎?那不是因也空,果也空嗎?初發大乘心的人,還有這個執著,佛就迎合他們的根機而說,迎合初發大乘心,初發布施心的人而說。佛說:你不要怕落了空,我告訴你「不住相布施」正是叫你得到無量的福報,不是叫你的福報落空,是叫你得到「福德不可思量」。究竟得到多少福德呢?即不可思議,不可稱量,恐怕你不了解,再給你說一個比喻。

  「須菩提!于意雲何?」「于」就是在,「意」就是心意,就是須菩提,在你的心意裏,以爲怎樣?

  「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這個虛空,分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先說「東方虛空」可不可以思量?究竟那虛空有多少寬,多少大?須菩提就答:「不也!世尊」,這道理很容易了解,東方的虛空怎麼可以思量,它有多寬、有多大呢!這「金剛經」上的兩個「不」字連在一起,一個是問,一個是答。上面的「不」字,應念「否」,是佛問的。下面的「不」字,應念「弗」,是「舍利弗」的「弗」,「不也」就是答不可思量,「世尊」即稱佛一聲,也就是「不可以思量啊!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這是順著中國的文化把九方合起來說了,即南方、西方、北方,四維就是四個角,四個角就是東南、西南、東北、西北爲四維,再加上方、下方合起來爲九方。這九方的虛空可思量否?「不也!世尊」。東方一方的虛空不可思量,這九方的虛空也一樣不可思量的啊!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這一段經文,就是佛把它合到法上來講了,意即你這個初發心的菩薩,我勸導你,教你行布施不住相,你得到的福德等于那個十方虛空不可思議一樣。「其福德亦複如是」,也像東方的虛空不可思量,也像其余九方的虛空不可思量一樣。講到這裏就要合到法上來分析,這是佛要開示最初發大乘心的人,實際講起來,你著個福德之相,還是著相,這裏面就是真實的法門,還帶了權巧,大乘初發心的人,他要行布施,他總是想得到福德,這就是福德之相空不了,所以佛就說,你想要得到大的福德,你就應該「無住相布施」,那福德就跟十方虛空不可思量一樣。在這「金剛經」上第一次明文說不著相,要離相度生,說不著相要無住布施,實際上就是要我們不要落到偏空那一邊去。佛已說得很明白,你可以得到無量福德,怎麼又會落到空呢?所以學「金剛經」的人,念到「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他以爲這就是空相,結果才會落個空空洞洞的空。他不曉得「金剛經」講的空是真空,真空即妙有,它不是落于偏空,也不是落于斷滅空,這個地方就很明顯地說出,能得到無量福德,是不會落到空的,這下面再解釋一下。

  己叁、勸如教住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教」就是佛的言教,「但應如所教住」,就是我怎樣講,你就怎麼樣聽,你不是請問:雲何安住真心嗎?我教你無住相布施,就是安住真心的一個妙方。你要是了解到這究竟的道理,那你自然會修行,天天行布施,天天不著相。但你還是個剛剛初發心的菩薩,這個不著相的心,一時空不幹淨,應該如何?不要緊,就應該依教奉行。「但應如所教住」,意思是應該如世尊的言教來安住你的真心,「住」就是安住真心,不是叫你跑去山上住山洞,離開人群安住,這樣你的真心怎麼會安住呢?你沒有接受外邊的境界磨煉,又怎麼經得起考驗呢?要你天天跟衆生打交道,天天行布施,你到沒有衆生的地方又怎麼能行布施呢!因此你要依照世尊的言教,天天行布施度衆生,不論是財施、法施、無畏施,都不去著相,這樣你的真心沒有走動,那就是安住真心的妙方。你這樣做下去,真心絕對會安住。

  如理實見分第五

  戊叁、兼釋伏疑(分二)

  己一、釋因生疑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這些初發心的菩薩心中有一種的疑惑,戊叁、兼釋伏疑這一科就是要兼代解釋伏疑。這科文再分二小科,己一、釋因生疑,解釋因無住行施所生的疑惑,己二,防轉成疑,要防護他再轉生一個疑惑。這科文很難懂,必須參考「新眼疏」。「新眼疏」爲何訂這難懂的科文呢?這是依著彌勒菩薩的偈頌解釋的。彌勒菩薩這樣解釋:衆生有這個疑惑,這個衆生不是普通的衆生,而是發心的菩薩,今先講第一小科,「己一、釋因生疑」,他聽了「無住布施」,就潛伏在心裏,生了一個疑惑,佛知道了,就要替他解開這個結。布施一法有上施下施,即上施諸佛,下施衆生。我們現在上施諸佛,不用這個上施,是用上供養諸佛,供養也就是施。這地方所講的布施一法,有上施下施,而對于下施衆生要不著相,這個我們可以了解,因爲衆生他是個凡夫,我們一著了衆生相,那是個有漏之因,因此不應該著相。但是上施諸佛,諸佛是無漏之果,我們種這個無漏之因,何以不能住相呢?就在這地方生起疑惑,佛就給他解釋說:你上施諸佛,也不要著相,因爲你一著相,就證不到如來法身。你想證得佛果是證得法身佛果,而不是證得應化身佛果,就這樣他又轉生了另一個疑惑,應化身佛果爲什麼不能著相?因爲應化身,是應凡夫二乘之機,變化示現出來的,他也是無常之法,有生有滅,到了涅槃以後就沒有了,所以不能著這個應化身的相。那麼報身佛呢?報身佛是修無漏之因,證得無漏果,報身佛是常住的,爲什麼也不能著報身佛的相呢?佛就跟他說,報身佛的相也不能著,因爲報身佛他是依著法身顯的相,他是爲那十地菩薩的機,顯示出來的,那個相還是虛妄之相。因此他又再轉另生一個疑惑,照這麼說,不是沒有佛了嗎?不是沒有佛。而是沒有應化身著相的佛,也沒有報身著相的報身佛,法身佛是有的,但是你要遠離應化身佛的相,要遠離報身佛的相,一切不執著,才能證得法身如來,這就是戊叁,兼釋伏疑這一科。「新眼疏」你一定要看,不看那就太可惜了,不參考「新眼疏」金剛經經文每一段落都搞不清楚,尤其是彌勒菩薩八十偈頌更不容易懂。你要研究「金剛經」只要參考「心印疏」和「新眼疏」的資料就夠了,你不用花那麼多精力去看其他的注解,什麼五十叁家注,百家注都會失靈的,這些注解,你看了半天,解了半天,也解不清楚,會把你搞到昏頭昏腦,尤其是現在新出版的注解,更是隨便說,隨便講,總之不會超過「心印疏」和「新眼疏」。我是過來人,是個識途老馬,你們要相信我,我指導你們的路是不會錯誤的。

  現在講解經文即如理實見分第五。先講己一、釋因生疑,昭明太子說:你依著實相之理見到法身如來,這叫如理實見。「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叫一聲當機者,也就是叫我們要注意啊!在你心意之下以爲怎樣呢?「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這是解釋第一個疑惑,上施諸佛,就是上供養諸佛也不能著相。佛是無漏之果,我們配無漏之因,怎麼又會錯了呢?你要知道,你要配無漏之因,想證無漏之果,但是你現在所著的佛相是應化身,尤其是須菩提對著的世尊,這尊佛就是應化身佛呀!「身」是丈六金身,「相」是叁十二相,「如來」是法身如來。現在我跟你面對面,我就是佛,但是我是個應化身佛。雖然是超過一切凡夫的相好,但是你可以依這個丈六金身,叁十二相見到法身如來嗎?「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佛這一問,須菩提開悟了。其實須菩提老早就開悟,他是替我們問的,也正是經佛這一問,才使我們更上一層樓。哦!原來這丈六金身,叁十二相應化身佛,他是有生滅無常之相,這怎會是法身如來呢!我們供養應化身佛,不能著相,若一著相,都變成有漏之因,那怎會是無漏之因呢!這個疑惑就給破了,所以經佛這一問,須菩提就說:「不也!世尊」即不可以以丈六金身卅二相得見到法身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何以故?須菩提自已解釋,我爲什麼這樣說呢?如來所說的這個丈六金身,卅二相,可不是那個法身,那個實相。上邊身相是丈六金身,卅二相,下邊的身相是法身實相。如來說的丈六金身、卅二相,「即非身相」不是法身實相。那這又怎能是如來呢?又怎能見到如來呢!這樣一來,又恐怕他再轉生一個疑惑,既然應化身佛不…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