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P15

  ..续本文上一页有般若智慧的人,不能当法师。所以你天天讲经给众生听,你一定要有精进度、褝定度、般若度。因此第三个法布施摄三个度。总结就是一摄一,二摄二,三摄三,这三个布施摄六度,六度广开就是万种行门,万种行门合起来就是六度法门,六度法门合起来就是三种布施,三种布施合起来就是一个布施。所以佛说:「不住一切法而行布施」,也就是说:不住于一切法而行六度,而行万行,六度万行都在这布施里面。下面就是指示我们,不要住色布施,不要住六尘,不著六尘也就是不要著六根、六识的相,十八界的相都不要著。

  庚三、结示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须菩提」,佛再叫一声当机者,你要注意啊!「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为什么叫你行布施,而不执著六尘呢?因为你是要发心做菩萨,菩萨则应当「如是布施,不住于相」。即是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相,也就是于一切法皆不住相。

  己二、征释其意

  【「何以故?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何以故?」为什么呢?这再加以征释。「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我们在听佛的开示,佛叫我们行布施,这是很难得的事,但是好的因,要得到好的报啊!佛怎么叫我们不住相呢?我们没有住相的因,将来能得到好的结果吗?那不是因也空,果也空吗?初发大乘心的人,还有这个执著,佛就迎合他们的根机而说,迎合初发大乘心,初发布施心的人而说。佛说:你不要怕落了空,我告诉你「不住相布施」正是叫你得到无量的福报,不是叫你的福报落空,是叫你得到「福德不可思量」。究竟得到多少福德呢?即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恐怕你不了解,再给你说一个比喻。

  「须菩提!于意云何?」「于」就是在,「意」就是心意,就是须菩提,在你的心意里,以为怎样?

  「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这个虚空,分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先说「东方虚空」可不可以思量?究竟那虚空有多少宽,多少大?须菩提就答:「不也!世尊」,这道理很容易了解,东方的虚空怎么可以思量,它有多宽、有多大呢!这「金刚经」上的两个「不」字连在一起,一个是问,一个是答。上面的「不」字,应念「否」,是佛问的。下面的「不」字,应念「弗」,是「舍利弗」的「弗」,「不也」就是答不可思量,「世尊」即称佛一声,也就是「不可以思量啊!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这是顺著中国的文化把九方合起来说了,即南方、西方、北方,四维就是四个角,四个角就是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为四维,再加上方、下方合起来为九方。这九方的虚空可思量否?「不也!世尊」。东方一方的虚空不可思量,这九方的虚空也一样不可思量的啊!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这一段经文,就是佛把它合到法上来讲了,意即你这个初发心的菩萨,我劝导你,教你行布施不住相,你得到的福德等于那个十方虚空不可思议一样。「其福德亦复如是」,也像东方的虚空不可思量,也像其余九方的虚空不可思量一样。讲到这里就要合到法上来分析,这是佛要开示最初发大乘心的人,实际讲起来,你著个福德之相,还是著相,这里面就是真实的法门,还带了权巧,大乘初发心的人,他要行布施,他总是想得到福德,这就是福德之相空不了,所以佛就说,你想要得到大的福德,你就应该「无住相布施」,那福德就跟十方虚空不可思量一样。在这「金刚经」上第一次明文说不著相,要离相度生,说不著相要无住布施,实际上就是要我们不要落到偏空那一边去。佛已说得很明白,你可以得到无量福德,怎么又会落到空呢?所以学「金刚经」的人,念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以为这就是空相,结果才会落个空空洞洞的空。他不晓得「金刚经」讲的空是真空,真空即妙有,它不是落于偏空,也不是落于断灭空,这个地方就很明显地说出,能得到无量福德,是不会落到空的,这下面再解释一下。

  己三、劝如教住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教」就是佛的言教,「但应如所教住」,就是我怎样讲,你就怎么样听,你不是请问:云何安住真心吗?我教你无住相布施,就是安住真心的一个妙方。你要是了解到这究竟的道理,那你自然会修行,天天行布施,天天不著相。但你还是个刚刚初发心的菩萨,这个不著相的心,一时空不干净,应该如何?不要紧,就应该依教奉行。「但应如所教住」,意思是应该如世尊的言教来安住你的真心,「住」就是安住真心,不是叫你跑去山上住山洞,离开人群安住,这样你的真心怎么会安住呢?你没有接受外边的境界磨炼,又怎么经得起考验呢?要你天天跟众生打交道,天天行布施,你到没有众生的地方又怎么能行布施呢!因此你要依照世尊的言教,天天行布施度众生,不论是财施、法施、无畏施,都不去著相,这样你的真心没有走动,那就是安住真心的妙方。你这样做下去,真心绝对会安住。

  如理实见分第五

  戊三、兼释伏疑(分二)

  己一、释因生疑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这些初发心的菩萨心中有一种的疑惑,戊三、兼释伏疑这一科就是要兼代解释伏疑。这科文再分二小科,己一、释因生疑,解释因无住行施所生的疑惑,己二,防转成疑,要防护他再转生一个疑惑。这科文很难懂,必须参考「新眼疏」。「新眼疏」为何订这难懂的科文呢?这是依著弥勒菩萨的偈颂解释的。弥勒菩萨这样解释:众生有这个疑惑,这个众生不是普通的众生,而是发心的菩萨,今先讲第一小科,「己一、释因生疑」,他听了「无住布施」,就潜伏在心里,生了一个疑惑,佛知道了,就要替他解开这个结。布施一法有上施下施,即上施诸佛,下施众生。我们现在上施诸佛,不用这个上施,是用上供养诸佛,供养也就是施。这地方所讲的布施一法,有上施下施,而对于下施众生要不著相,这个我们可以了解,因为众生他是个凡夫,我们一著了众生相,那是个有漏之因,因此不应该著相。但是上施诸佛,诸佛是无漏之果,我们种这个无漏之因,何以不能住相呢?就在这地方生起疑惑,佛就给他解释说:你上施诸佛,也不要著相,因为你一著相,就证不到如来法身。你想证得佛果是证得法身佛果,而不是证得应化身佛果,就这样他又转生了另一个疑惑,应化身佛果为什么不能著相?因为应化身,是应凡夫二乘之机,变化示现出来的,他也是无常之法,有生有灭,到了涅槃以后就没有了,所以不能著这个应化身的相。那么报身佛呢?报身佛是修无漏之因,证得无漏果,报身佛是常住的,为什么也不能著报身佛的相呢?佛就跟他说,报身佛的相也不能著,因为报身佛他是依著法身显的相,他是为那十地菩萨的机,显示出来的,那个相还是虚妄之相。因此他又再转另生一个疑惑,照这么说,不是没有佛了吗?不是没有佛。而是没有应化身著相的佛,也没有报身著相的报身佛,法身佛是有的,但是你要远离应化身佛的相,要远离报身佛的相,一切不执著,才能证得法身如来,这就是戊三,兼释伏疑这一科。「新眼疏」你一定要看,不看那就太可惜了,不参考「新眼疏」金刚经经文每一段落都搞不清楚,尤其是弥勒菩萨八十偈颂更不容易懂。你要研究「金刚经」只要参考「心印疏」和「新眼疏」的资料就够了,你不用花那么多精力去看其他的注解,什么五十三家注,百家注都会失灵的,这些注解,你看了半天,解了半天,也解不清楚,会把你搞到昏头昏脑,尤其是现在新出版的注解,更是随便说,随便讲,总之不会超过「心印疏」和「新眼疏」。我是过来人,是个识途老马,你们要相信我,我指导你们的路是不会错误的。

  现在讲解经文即如理实见分第五。先讲己一、释因生疑,昭明太子说:你依著实相之理见到法身如来,这叫如理实见。「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叫一声当机者,也就是叫我们要注意啊!在你心意之下以为怎样呢?「可以身相见如来不?」,这是解释第一个疑惑,上施诸佛,就是上供养诸佛也不能著相。佛是无漏之果,我们配无漏之因,怎么又会错了呢?你要知道,你要配无漏之因,想证无漏之果,但是你现在所著的佛相是应化身,尤其是须菩提对著的世尊,这尊佛就是应化身佛呀!「身」是丈六金身,「相」是三十二相,「如来」是法身如来。现在我跟你面对面,我就是佛,但是我是个应化身佛。虽然是超过一切凡夫的相好,但是你可以依这个丈六金身,三十二相见到法身如来吗?「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佛这一问,须菩提开悟了。其实须菩提老早就开悟,他是替我们问的,也正是经佛这一问,才使我们更上一层楼。哦!原来这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应化身佛,他是有生灭无常之相,这怎会是法身如来呢!我们供养应化身佛,不能著相,若一著相,都变成有漏之因,那怎会是无漏之因呢!这个疑惑就给破了,所以经佛这一问,须菩提就说:「不也!世尊」即不可以以丈六金身卅二相得见到法身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何以故?须菩提自已解释,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来所说的这个丈六金身,卅二相,可不是那个法身,那个实相。上边身相是丈六金身,卅二相,下边的身相是法身实相。如来说的丈六金身、卅二相,「即非身相」不是法身实相。那这又怎能是如来呢?又怎能见到如来呢!这样一来,又恐怕他再转生一个疑惑,既然应化身佛不…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